薛 雷,張大偉,姜廣兵
(江蘇省泗陽縣中醫(yī)院,江蘇 泗陽 223700)
美沙拉嗪聯(lián)合中藥湯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
薛 雷,張大偉,姜廣兵
(江蘇省泗陽縣中醫(yī)院,江蘇 泗陽 223700)
目的 觀察美沙拉嗪聯(lián)合自擬益陽愈潰湯加減治療潰瘍性結腸炎(UC)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120例UC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給予美沙拉嗪+益陽愈潰湯加減治療,對照組僅給予美沙拉嗪治療,2組均以連續(xù)治療12周為1個療程,比較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腹痛、膿血便、腹瀉及發(fā)熱等癥狀消失時間較對照組均顯著縮短(P均<0.01),DAI、ESR及CRP水平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均<0.01),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結論 美沙拉嗪聯(lián)合自擬益陽愈潰湯加減治療UC可以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體征,縮短病程,且有利于改善炎癥指標及活動指數(shù),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美沙拉嗪;中醫(yī)藥;自擬益陽愈潰湯;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UC)作為一種原因不明的大腸黏膜慢性炎癥和潰瘍性病變,以反復發(fā)作的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為特點,部分患者可伴有發(fā)熱、體質(zhì)量減輕等全身癥狀。我國UC發(fā)病率較國外低,患病率每年39~234/10萬[1]。美沙拉嗪是當前臨床治療UC的一線藥物,但效果不夠理想,且不良反應較多。UC屬于中醫(yī)學“腹痛”、“泄瀉”、“腸風”、“痢疾”、“臟毒”等范疇,我院近年來應用自擬益陽愈潰湯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UC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UC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診斷標準》[2]。臨床嚴重程度分級標準:①輕度,患者腹瀉每天4次以下,便血輕或無,無發(fā)熱,脈搏加快或貧血,血沉正常;②中度,介于輕度和重度之間;③重度,腹瀉每天6次以上,明顯黏液血便,體溫在37.5 ℃以上,脈搏在90次/min以上,血紅蛋白<100 g/L,血沉>30 mm/h。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
1.2 排除標準 ①不能積極配合治療或意識障礙者;②細菌性痢疾、腸結核、大腸桿菌性腸炎、沙門菌結腸炎、耶爾森菌腸炎、空腸彎曲菌腸炎、抗菌藥物性結腸炎者;③腸道真菌病、病毒性胃腸病、腸寄生蟲病者;④特異性非感染性腸炎、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大腸癌及結腸息肉者;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過敏體質(zhì)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⑥3個月內(nèi)服用其他藥物治療、哺乳期及妊娠期婦女、UC緩解期患者。
1.3 一般資料 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20例UC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齡19~58(38.4±6.8)歲;病程(6.5±2.8)a(3個月~18 a);病情分級輕度36例,中度19例,重度5例。對照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齡18~62(39.2±7.1)歲;病程(6.3±2.5)a(5個月~16 a);病情分級輕度34例,中度24例,重度2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分級等資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1.4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生活飲食等方面指導,并給予抗菌、應用氨基水楊酸制劑等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19980148)口服,1.0 g/次,4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益陽愈潰湯加減治療,基礎方:制附片15 g、干姜10 g、黨參15 g、補骨脂12 g、吳茱萸6 g、肉豆蔻10 g、五味子10 g、黃芪12 g、石榴皮12 g、炙甘草6 g、大棗12 g。加減法:脾腎寒濕較甚者加烏藥、炮姜、山藥、山萸肉;大便溏薄者加芡實、山藥、茯苓、炒白術;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者加白術、升麻、柴胡;納呆口苦加雞內(nèi)金、黃芩、梔子;膿血便加白芨粉、仙鶴草;氣滯較重、脅肋脹痛者加川楝子、郁金、元胡;痛引少腹者加川楝子、橘核、桂枝;煩熱口苦、肛門灼熱者去附片、干姜,加黃柏、葛根、白頭翁。1劑/d,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2組患者均以連續(xù)治療12周為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①主要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腹痛、膿血便、腹瀉、發(fā)熱);②采用Williams DAI標準[4]對UC治療前后疾病活動指數(shù)(DAI)、ESR及CRP水平進行記錄;③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情況。
1.6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5]中標準制定。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及體征消失,大便次數(shù)及形狀基本恢復正常,糞便檢查未見紅、白細胞;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或基本消失,大便成形,次數(shù)2~4次/d,糞便檢查紅、白細胞數(shù)量均少于10個/高倍鏡;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甚至加重。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進行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進行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2=9.127,P<0.01),見表1。
2.2 主要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 治療組腹痛、膿血便、腹瀉及發(fā)熱等癥狀體征消失時間較對照組均顯著縮短(P均<0.01),見表2。
表1 2組治療1個療程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1。
表2 2組主要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2.3 治療前后DAI及炎癥指標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各項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治療后治療組各項指標改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均<0.01)。見表3。
2.4 不良反應 治療組發(fā)生不良反應共4例,包括惡心2例,食欲下降1例,腰痛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對照組發(fā)生不良反應共11例,包括惡心4例,腰痛3例,食欲下降1例,白細胞下降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8%。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2組患者不良反應均經(jīng)減量或?qū)ΠY處理后改善或消失,無中途退出者。
UC的發(fā)生與遺傳因素及自體免疫有關。遺傳因素可能是UC發(fā)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量報道已經(jīng)證實本病有家族發(fā)病傾向,且發(fā)現(xiàn)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同樣發(fā)生此病[6]。另外,猶太人種的人群發(fā)病率較高,此病患者常伴發(fā)某些已知的遺傳性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本病的遺傳機制,一般認為不是僅連累一個顯性基因,或者一個單純的隱性基因,具有多基因型的遺傳特征。但目前仍未在遺傳性蛋白酶的代謝和染色體方面找到證據(jù)。此外,免疫因素是UC發(fā)病機制研究最活躍的領域。大多數(shù)學者均認為免疫紊亂是UC最基本的發(fā)病環(huán)節(jié)?,F(xiàn)已認為主要是自身免疫機制,許多患者血中具有對正常結腸上皮與特異的腸細菌脂多糖抗原起交叉反應的抗體[7]。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與免疫抑制劑對本病治療有效也說明有免疫因素參與。美沙拉嗪(5-氨基水楊酸,5-ASA)屬于解熱鎮(zhèn)痛藥,它與磺胺吡啶以偶氮鍵結合的化合物為柳氨磺吡啶,是現(xiàn)代用于治療UC的常用藥物。目前普遍認為5-ASA是治療的有效成分,而磺胺吡啶僅起“載體”作用,并認為5-ASA有抑制氧合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作用,從而抑制腸道炎癥。由于5-ASA口服對酸不穩(wěn)定,并可被小腸吸收而不能達到作用部位(結腸)。美沙拉嗪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治療作用同柳氮磺吡啶,也不發(fā)生后者通常引起的不良反應,如骨髓抑制和男性不育。因此,近年來治療UC,本品基本上取代了柳氮磺吡啶。
表3 2組UC DAI及炎癥指標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1;②與對照組比較,P<0.01。
自擬益陽愈潰湯是多年來筆者治療UC的經(jīng)驗方。方中附子、干姜、吳茱萸等一派辛熱藥物溫中燥濕,治病之本;黨參、黃芪、炙甘草、大棗補脾益氣,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石榴皮斂脾止瀉,治病之標。全方共奏溫陽止瀉、健脾益氣之功。實踐表明,其對于病程較長、纏綿不愈的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頗佳。結合現(xiàn)代藥理研究,附子對大黃散所致的脾虛大鼠有明顯的止瀉作用,使排便時間延長、次數(shù)減少、形狀恢復成形,同時還可增加大鼠D-木糖吸收率,增加腸吸收,還能夠提高大鼠碳粒廓清速率和吞噬指數(shù)[8]。干姜具有抑制腸管運動及止瀉作用,對煙堿、組織胺引起的離體兔腸活動有抑制作用,且隨濃度增加作用增強[9];吳茱萸具有抗?jié)兒椭篂a作用,其水煎劑既能對抗大鼠水浸應激性潰瘍的形成,又能抑制消炎痛加乙醇引起的潰瘍和鹽酸性潰瘍形成[10];黨參可使巨噬細胞數(shù)量增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小腸局部血液循環(huán),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五味子、石榴皮、補骨脂等固澀類藥物其水煎劑均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能夠明顯抑制小腸炭末推進率,且能對抗新斯的明所致的腸運動亢進,還可減少大便次數(shù)、減輕稀便程度,并有抗過敏作用;黃芪能夠使大鼠血清中抗大腸抗體明顯下降,E-玫瑰花結形成率、活性E-玫瑰花結形成率及淋巴細胞轉化率明顯上升,具有增強細胞免疫、抑制體液免疫和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顯示,治療組治療1個療程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主要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組DAI、ESR及CRP水平均較對照組改善明顯。顯示治療組應用中西藥結合療法可以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體征,且對UC患者炎癥反應及活動指數(shù)具有改善效果。同時治療組由于聯(lián)用中藥治療,對美沙拉嗪的不良反應有一定抵消作用,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顯示治療組治療方法安全有效。當然,應用中藥治療UC雖然療效較佳,但其受到醫(yī)生自身水平限制較大,還不能形成統(tǒng)一的有效方劑進行治療,同時其復方的藥理作用研究困難,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1] 劉冬冬,王營. 姜黃素及BMSCs對潰瘍性結腸炎小鼠腸黏膜病理改變的影響[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3):4200-4202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J]. 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239
[3]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9-134
[4] 陶科明,吳正祥. 大麻素受體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和腸組織中的表達[J].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8(2):160-162
[5]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J]. 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239
[6] 于海燕,于琳. 瑞巴派特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的Meta分析[J]. 山西醫(yī)藥雜志:上半月,2013,42(1):87-88
[7] 周青,陳玉根. 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灌腸療法的新進展及思考[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15):1948-1950
[8] 盧宏亮. 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yī)治療方法總結[J]. 醫(yī)學信息,2013,15(2):377-378
[9] 何小惠. 結腸康對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模型的影響[J]. 中醫(yī)藥導報,2012,18(8):90-92
[10] 粱興倫,吳闖. 潰結2號方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潰瘍組織中IL-1β及IL-10mRNA表達的影響[J].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9(4):397-398
姜廣兵,E-mail:1186957641@qq.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3.022
R574.62
B
1008-8849(2014)13-1420-03
201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