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睿, 羅思強, 張相鈺, 容 蓉, 羅東明
(廣西冶金研究院, 廣西 南寧 530023)
難處理金精礦高壓氧化預處理試驗研究
曾 睿, 羅思強, 張相鈺, 容 蓉, 羅東明
(廣西冶金研究院, 廣西 南寧 530023)
進行了難處理金精礦高壓氧化預處理試驗研究,重點考察了溫度、時間、液固比對預處理效果的影響,確定了最優(yōu)工藝條件。試驗結果表明,在液固比4∶1、氧化溫度180 ℃、氧化時間3 h條件下,硫化物氧化率達99.5%,預處理渣中單質硫含量0.31%,其再經球磨,金浸出率由未預處理時的12.88%提升到94.30%,渣率僅為精礦的10.88%。
難處理金礦; 高壓氧化; 氰化浸金; 金浸出率
由于易浸金礦資源日漸枯竭,難處理金礦已成為提取黃金的主要礦物來源,其已占到了我國已探明黃金儲量的30%[1]。難處理金礦用傳統(tǒng)氰化浸出工藝不能獲得理想的金浸出率,而要提高浸出率,就必須先對金礦進行預處理。
難處理金礦預處理的實質是使載金礦體發(fā)生變化,使包裹在其中的金解離出來,為下一步的氰化浸金創(chuàng)造條件,一般是使硫化礦氧化,主要的工藝方法有:氧化焙燒、生物氧化[2]和高壓氧化[3-4]。本文針對某難處理金礦,采用高壓氧化預處理工藝,研究影響預處理效果的各個因素,確定最佳工藝條件,為提高難處理金礦浸出率提供參考。
1.1 試驗物料
試驗原料為廣西某高鐵高砷難處理金精礦,主要成分黃鐵礦、含砷黃鐵礦和毒砂共占79.75%。表1為金精礦中金的賦存狀態(tài),可以看出,單體連生金很少,僅為6.42%,絕大多數為硫化物包裹金,少量為脈石包裹,直接進行氰化浸出難以得到理想的金浸出率。
精礦的主要組成元素如表2所示,電鏡掃描分析形貌如圖1所示。
表1 金精礦中金的賦存狀態(tài) %
表2 金精礦主要元素分析結果(質量分數) %
圖1 金精礦SEM掃描圖(×120)
1.2 試驗設備
試驗設備主要有:磁力攪拌實驗釜(泰興市興建化工機械有限公司,型號CS- GSH- 2),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型號SHB- Ⅲ),恒速攪拌器(上海申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S212),超靜音可調式氣泵(廣東海利集團有限公司,型號ACO- 9610),數顯式電熱恒溫干燥箱(上海滬越實驗儀器有限公司,型號101- 3A)。
分析檢測設備有:原子吸收光譜儀(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型號TAS- 986F),X射線衍射儀(日本理學公司,型號D/Max 2500 V),電子掃描顯微鏡(SEM)(日立高新技術(上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型號S- 3400N)。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流程
試驗工藝流程見圖2。
圖2 高壓氧化預處理試驗流程圖
高壓氧化預處理:稱取一定量金精礦,放入高壓反應釜中調漿。加熱至反應溫度后,通入工業(yè)氧氣并保持一定的氧分壓,攪拌。反應結束后過濾,洗滌,烘干,稱量備用,濾液量體積。分析預處理渣和濾液中的Fe、As含量及酸度等。
氰化浸出:稱取一定量的預處理渣,調漿并調節(jié)pH值,加入氰化鈉,持續(xù)攪拌和鼓入空氣。反應結束后過濾,洗滌,然后烘干,稱量,濾液量體積。分析浸出渣和浸出液中的Au含量。
1.3.2 試驗原理
由于金精礦中的大部分金包覆在硫化物中,采用高壓氧化預處理,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主要發(fā)生以下化學反應[5]:
4FeAsS+11O2+2H2O→4HAsO2+4FeSO4
(1)
2FeS2+7O2+2H2O→2FeSO4+2H2SO4
(2)
4FeSO4+2H2SO4+O2→2Fe2(SO4)3+2H2O
(3)
2HAsO2+O2+2H2O→2H3AsO4
(4)
進入溶液中的砷和部分鐵生成砷酸鐵沉淀:
Fe2(SO4)3+2H3AsO4→2FeAsO4+3H2SO4
(5)
部分硫酸鐵也會水解,生成赤鐵礦或堿式硫酸鐵沉淀:
Fe2(SO4)3+3H2O→Fe2O3+3H2SO4
(6)
Fe2(SO4)3+2H2O→2Fe(OH)SO4+H2SO4
(7)
硫化物在氧化過程中基本完全分解,但不同氧化條件下的產物不同,分別為硫酸鹽、硫酸和單質硫。而單質硫會影響后續(xù)的氰化浸金,需要深度氧化以盡量減少其在預處理渣中的含量。因此,減少單質硫的生成不僅有利于提高金的浸出率,同時可降低渣率減少氰化物的使用量,對環(huán)境友好。
取浮選金精礦調漿,控制液固比(體積∶質量,下同)5∶1、pH值11~12、NaCN用量4 kg/t礦,氰化浸出48 h后,金的浸出率僅為12.88%。該結果表明,精礦直接常規(guī)氰化浸出金的浸出率很低,難以獲得理想的經濟指標。
2.2 高壓氧化預處理試驗
2.2.1 反應溫度對預處理渣成分的影響
為獲得理想的金浸出率,對金精礦進行高壓氧化預處理。在反應液固比2∶1、攪拌速率600 r/min、氧分壓0.8 MPa、反應時間3 h的條件下,考察了高壓氧化溫度對預處理渣成分的影響,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反應溫度對預處理渣成分的影響
由圖3可見,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預處理渣中硫單質的量明顯減少,而渣率的減少意味著生成堿式硫酸鐵沉淀量也在減少,有利于后續(xù)工藝。當反應溫度達到180 ℃時,單質硫含量為4.47%,渣率為15.7%,之后再升高溫度,兩者均趨于穩(wěn)定,因此理想的反應溫度為180 ℃。
2.2.2 料漿液固比對預處理渣成分的影響
控制氧化溫度180 ℃、攪拌速率600 r/min、氧分壓0.8 MPa、反應時間3 h,考察料漿液固比對預處理渣成分的影響,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料漿液固比對預處理渣成分的影響
隨著液固比的提高,浸出液中硫酸濃度降低,有利于硫元素氧化為硫酸進入溶液,渣中單質S明顯減少。當液固比為4∶1時,單質硫含量為0.31%,繼續(xù)提高液固比影響不大,因此理想的液固比為4∶1。
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法構建專碩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評價研究模式;采用柯氏評估模型從反映層、學習層、行為層和成果層4個方面評價專碩研究生參與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效果。反映層為滿意度評價,1~5分;學習層是通過考試測試專碩研究生對醫(yī)學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滿分100分;行為層評估是通過導師、輪轉科室護士長和帶教教師評價取三者平均分,滿分10分;成果層是培訓的最終結果。
2.2.3 反應時間對預處理渣成分的影響
控制反應液固比4∶1、氧化溫度180 ℃、攪拌速率600 r/min、氧分壓0.8 MPa、反應時間3 h,考察反應時間對預處理渣成分的影響,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反應時間對預處理渣成分的影響
當氧化進行2.5 h時,97.4%的硫化物(主要為黃鐵礦)被氧化,3 h時氧化率達到99.5%,此時單質硫含量也降低至0.31%。因此,氧化時間控制在3 h較理想。
2.2.4 預處理渣成分分析
試驗中,反應的氧分壓和攪拌強度對預處理結果影響不明顯。圖6為預處理渣XRD衍射分析結果。
圖6 預處理渣XRD衍射分析結果
由圖6可以看出,預處理渣中的主要成分是SiO2和堿式硫酸鐵。說明包覆金的黃鐵礦等硫化物基本溶解完全,達到了解離單體金的目的,從而利于下一步的氰化浸金。
取預處理渣調漿,控制液固比5∶1、pH值11~12、NaCN用量4 kg/t渣,氰化浸出48 h,金的浸出率達到76.72%,渣中金的含量仍有16.87 g/t,因為少部分金被脈石等包裹,沒有得到釋放,需要進行二次磨礦使金單體解離。
預處理渣經球磨后,粒度-400目占89.1%,進行三次平行浸出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浸金渣中金的含量在3~4 g/t,集中后送至后續(xù)工藝處理。
表3 氰化浸出重復試驗結果
(1)精礦中的金僅有6.42%為單體可浸金,直接采用常規(guī)氰化浸出,礦石中的金浸出率僅為12.88%。而采用高壓氧化預處理- 氰化浸出,礦物中的硫化物氧化進入溶液,釋放出包裹其中的單體金,金的浸出率大幅度提高。
(2)試驗表明,當液固比4∶1、氧化溫度180 ℃、氧化時間3 h時,硫化物的氧化率達到99.5%,預處理渣中單質硫含量為0.31%。預處理渣再經球磨,然后氫化浸出,金浸出率達到94.30%,渣率僅為精礦的10.88%。試驗重現性良好,對難處理金礦中金的提取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楊振興. 難處理金礦石選冶技術現狀及發(fā)展方向[J].黃金,2002,23(7):31-34.
[2]韓曉光,郭普金,具滋范. 生物氧化提金技術工業(yè)生產實踐[J].黃金,2006,11(23):38-41.
[3]鄭曄. 難處理金礦石預處理技術及應用現狀[J].黃金,2009,30(1):36-41.
[4]L·S·帕恩格姆,李長文. 難處理金礦石的加壓氯化物浸出[J].國外金屬礦選礦,1997,(8):15-20.
[5]趙捷,喬繁盛. 黃金冶金[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8.
Studyonhigh-pressureoxidationpretreatmentofrefractorygoldconcentrate
ZENG Rui, LUO Si-qiang, ZHANG Xiang-yu, RONG Rong, LUO Dong-ming
The high-pressure oxidation pretreatment of refractory gold concentrate was study in Lab,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time and liquid-solid ratio on the process of high-pressure oxidation pretreatment were mainly explored, and the optimal process conditions was determined.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4∶1 of liquid-solid ratio, 180 ℃ of oxidation temperature and 3 h of oxidation time, the oxidation rate of sulfide reached 99.5%, the content of elementary sulfur in pre-treated slag was 0.31%, then, the concentrate was ball-billed, the gold leaching rate increased from 12.88% to 94.30%, and the slag rate was only 10.88% of concentrate.
refractory gold concentrate; high-pressure oxidation; cyaniding leaching of gold; gold leaching rate
曾睿(1985—),男,廣西南寧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有色冶金方面的科研工作。
TF83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