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
謝墨,1962年出生于海濱城市???,自幼跟隨父親學習藝術。1999年,年僅30出頭的謝墨便登上了中國攝影的最高殿堂——榮獲第四屆中國攝影金像獎。2001年更是獲得了世界攝影最高榮譽之一的“哈蘇大師”稱號。
2006年,名成利就的謝墨開始投身海洋攝影,成為一名倡導環(huán)保的自然攝影師,從此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他,可能是全國第一位投身海底攝影的攝影大師。時至今日,謝墨當年提出的“多一個潛水愛好者就多一位海洋環(huán)保者,多一個潛水攝影者就多一位海洋捍衛(wèi)者!”的口號,早已成為中國大陸潛水愛好者的座右銘之一。
海洋很美麗,也很脆弱
謝墨從小生長在海邊,小時候從家中三樓的窗口望出去,幾百米以外就是無邊無際的大海?!坝袝r候在海邊上就可以摸到海馬!”正因如此,謝墨早早就對大海的深處充滿了向往。
上世紀八十年代,謝墨曾在海南三亞呆過一段時間。當時的三亞有著美麗的珊瑚,豐富的海洋物種隨處可見。然而,2001年當他再次回到三亞時,卻發(fā)現(xiàn)過去隨處可見的海洋生物如今已行跡罕見?!耙苍S是由于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到這里潛水的人多了,但人們往往對海洋缺乏保護意識,指引也不足,現(xiàn)在魚類和珊瑚都為數(shù)不多,大不如從前了。”
家鄉(xiāng)的海遭遇變遷,謝墨感慨良多。2006年開始的兩年間,謝墨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大著名的海邊旅游勝地。他發(fā)現(xiàn),不少地方海水渾濁,海洋環(huán)境遭到人為破壞的情況隨處可見。他打算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中國海洋的窘困現(xiàn)狀通過攝相機記錄下來,再傳達到社會的每個角落,讓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的悲歌。
“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負面的新聞在中國好像還是不太受歡迎的,一兩次后就失去了新聞性,很難找到合適的媒體傳達出去?!倍宜惨庾R到,人們的工作生活已經(jīng)不容易,往往不愿意長期接受這樣的負能量。
雖然遇到了挫折,但謝墨沒有就此放棄,而是選擇另一種表達方式——拍攝海洋美麗的一面,利用自己在業(yè)內的名氣,借助報刊、講座、展覽的形式展示出來,從另一個角度引起人們對海洋保護的關注?!耙驗槲蚁嘈?,人們對美的追求是與生俱來和發(fā)自內心的,沒有人會想拒絕美的事物,而海洋是如此的美麗。”
海底攝影是一份危險的工作
事實上,從事海底攝影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作為一名專業(yè)的職業(yè)攝影師,深入海底去做這件事情的人,謝墨是第一個。
從小的東西像珊瑚、熱帶魚、沙丁魚群,到大的生物如鯊魚、海龜、魔鬼魚,再到整個海底景觀的拍攝,幾年時間,全世界有名的潛水勝地都能看到謝墨的身影。人們不知的是,為了能夠進入海底拍攝,年近50的謝墨整整花了兩年時間用來考海底潛水資格證。
海洋和陸地不同,看似平靜卻蘊含著危險,人類的生命在深沉的大海面前無疑是渺小而脆弱的。海洋深處既蘊藏著無限美好的人間美景,同時也有著不可忽略的危險因素。一些看上去漂亮、柔弱的海洋生物,往往可能是深藏不露的“殺手”。
謝墨分享他的潛水經(jīng)歷時說,海洋中的一部分危險生物,比如海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都知道觸碰它們后果嚴重,自然會遠離它。但是一些危險往往在不經(jīng)意中出現(xiàn),比如火珊瑚,或者某些品種的海螺。水母也是一種常見的威脅,它長長的、藏著大量刺細胞的觸須在水中漂蕩,曾有同行的朋友不小心“中招”,結果臉腫了好多天,刺痛難忍。
謝墨在海底拍攝的過程中就曾遇到過號稱世界十大毒物之一的藍圈八爪魚,這種生物體內的毒素足以讓26個成年人在半小時內全部斃命。藍圖八爪魚善于偽裝,潛水者稍不注意踩到它身上,它就會發(fā)起反擊,使人中毒。
此外,一些看上去似乎平靜穩(wěn)定的海域,可能是暗流活動的場所,突如其來的下降流會將人一下子壓到超越個人潛水極限的深度,造成“潛水病”。
“剛開始確實也不適應,但通過不斷積累經(jīng)驗,了解生物的特性,不少危險還是能夠避免的。為了能用自己的方式保護海洋,我覺得是值得的。”謝墨如是說。
動物才是海底的原住民,希望人類不要打擾他們
鯊魚傷人的報道經(jīng)常見諸報端,謝墨在他的海底拍攝過程中也有過一段驚心動魄的經(jīng)歷。
2006年底,謝墨在泰國斯米蘭國家公園的最后一次潛快結束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條2米長的豹紋鯊。鯊魚美麗的體態(tài)頓時把謝墨吸引住了,他沒想太多拖著相機設備就追了過去。眼見快要追上時,不料豹紋鯊卻來了個180度急轉彎,直沖而來,在離他不到40公分的地方又突然停住了。當時的謝墨大腦幾乎一片空白,胸中氣血翻騰,但出于一個職業(yè)攝影師的專業(yè)反應,理智驅使他的手指扣下快門……幸運的是,鯊魚在謝墨面前停留了5、6秒后,轉身快速地離去——有驚無險。
謝墨后來才得知,在過往的鯊魚傷人事件中,多數(shù)是因為鯊魚把泳客當成了它們的傳統(tǒng)食物——海豹和海牛。動物和人類不同,對于自己未曾嘗試過的食物并沒有太大的探索興趣。什么東西可吃,什么東西不可吃,往往是經(jīng)過幾億年進化形成的“遺傳密碼”,很多時候鯊魚傷人,是因為它認為人侵入了它的領地,或感覺受到了威脅。
有過這段經(jīng)歷的謝墨感嘆道:“動物才是海底的原住民,人類不要打擾和驚動他們?!?/p>
此后的拍攝,謝墨又多次遇到過鯊魚,但他“學乖了”,只是選擇找個地方靜靜地停留,慢慢地拍攝。線條優(yōu)美的鯊魚在他的鏡頭下展現(xiàn)出驚艷的一面,然后被“帶上了陸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保護海洋,也許還得從改變生活態(tài)度開始
幾年的潛水生涯,謝墨感觸最深的是國外海底攝影中對于環(huán)保的重視。在印尼著名的潛水勝地wakatobi,謝墨就曾經(jīng)目睹過一位日本潛水者因不小心撞斷了一株珊瑚,導潛立即讓他上浮,退還了他的高額潛水費用,要求他馬上離開。而且從此以后,這里不再對這名日本游客開放。
“事實上,印尼也好菲律賓也好,他們對物質的追求并沒有中國人那么強烈。”他說道,海島上魚是很多的,但漁民出海一次就捕那么一點,賣一些,自己吃一些,剛剛好夠生活就好,這和中國人目前的理念相差甚遠。在中國,一個地區(qū)的經(jīng)濟價值被發(fā)現(xiàn)后,不同類型的商家便會蜂擁而至,地方政府也可能會大力開發(fā)。人們盛著大船,拖著大網(wǎng),滿載而歸。但這種捕撈方式一旦發(fā)展起來,海產(chǎn)資源不是幾個月的休漁期就能恢復過來的。
在謝墨看來,如今國內沿海的許多海域并非海底攝影的好去處,“其實中國的海岸線并不短,但很多地方污染比較嚴重,到處都是垃圾,魚也比較少,甚至在某些國家級的珊瑚保護區(qū)中,能見度幾乎都不超過一兩米,這樣的環(huán)境,珊瑚怎么存活?”然而就在十幾二十年前,這些地方往往還是物種豐富的精彩之地。而且很多潛水公司本身以逐利為目的,缺少保護意識?!坝袝r候我們在下面潛水,他們就在船上釣珊瑚魚?!焙5椎暮P?、貝殼等,也是有些游客想拿就拿走,這對海洋生物的保護來說非常不利。潛水這種“生態(tài)旅游”反而不生態(tài),是非常諷刺的事情。
“就像中央電視臺的節(jié)目里說的,我們的節(jié)奏是不是該放慢一點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