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涵瑞 楊一帆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32)
談遼代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術
朱涵瑞 楊一帆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32)
對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和山西應縣木塔進行了比較,從平面、構架、斗拱、小木作等方面入手,系統(tǒng)分析了遼代重層木結構建筑的營造技術要點,對我國古代建筑結構的進一步研究有重要意義。
木結構,營造技術,木塔,樓閣
獨樂寺位于天津薊縣城內西街,原建年代不可考,據(jù)《日下舊聞》卷三十引《盤山志》稱:“獨樂寺不知創(chuàng)自何代,至遼時重修……修觀音閣,以統(tǒng)和二年(公元984年)冬十月再建……”至此,學術上目前認為觀音閣的建造年代為遼統(tǒng)合二年(公元984年)。觀音閣位于獨樂寺寺內,是其核心建筑,主體雖曾得到修葺,但建筑原構件仍舊為遼代的原物。
觀音閣是一座典型的閣殿型構架的建筑,平面為金廂斗底槽形式,分為內槽和外槽。外觀兩層實際為三層,總高19.73 m(見圖1)。
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位于山西應縣佛宮寺內。塔始建于遼清二年(1056年),金明昌二年~六年(1191年~1195年)做過一次大修。塔身的主體結構全部為遼代木結構,在近現(xiàn)代的保護維修工程中才加入了一些鋼鐵構件??芍^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遼代建筑。
釋迦塔是一座八邊形塔,外觀五層,實際內部九層(四暗五明)。塔身首層帶有副階,與腰檐組合成重檐形式,其余各層皆為單檐。攢尖頂塔頂又冠以9.9 m高的鑄鐵塔剎,使塔的總高度達到67.31 m,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的木塔(見圖2)。
觀音閣三層平面的柱網形式相同,但每層的梁額布局有所差別,目的是為了能夠放置通達三層高的觀音塑像,再加上叉柱造的構造方式和柱的側腳,導致各層的開間、進深尺寸大小不等。這種平面形式與應縣木塔平面類似,都從下往上層層縮進。觀音閣一層平面為內外兩圈柱子(見圖3);二層結構層的中部為空井,僅在內柱與外柱之間鋪設樓板;三層平面在內柱間留有六角形空井,與觀音像平面保持吻合。
應縣木塔平面為正八邊形,且有內槽外槽之分(見圖4)。第一層的副階,每面分成三間,呈圍廊形。塔身外部檐柱以磚砌厚墻包裹,僅留南北二門開洞。塔內有一圈內柱,同樣包裹在厚墻之中,內外墻之間留出一條狹窄的過道。二層~五層皆為內外兩圈柱子,外柱共24根,將每面分為三間,但開間不等。塔身各層平面的絕對尺寸不同,層層向內收縮,各層柱頭尺寸通面寬以1.5遼尺的比率縮小。木塔在西南側放置登塔扶梯,同樣,觀音閣的扶梯也位于西南側。
相比較應縣木塔與獨樂寺觀音閣的平面,雖然一個是八邊形,一個是長方形,但是均由內外兩圈柱子構成,其構架形式是相似的。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各層本身自成其完備的構架,堆疊在下一層之上,略如歐洲建筑所謂Super posed order。各層的柱、每周圈在柱頭上皆以闌額或內額并普拍枋相聯(lián)。各柱頭上施斗拱,內外斗拱之間以乳袱或枋相聯(lián)絡,而使各層各自成為完整之構架。由斷面上一望而此點了然。[1]”
觀音閣構架由三層框架疊落而成,每一層均為一個獨立完整的體系,由柱、梁、額、斗拱組合而成。三者所不同的是首層和平座層均由內、外兩圈柱子與其間的梁、額、斗拱構成回字形梁架,中部是空的。在框架的水平方向,有兩種斜梁:第一種是處于建筑四角的四組遞角栿,每組上下都有四條。第二種在位于層中間部分,在內柱間采用四根抹角栿。另外在框架的豎直方向,柱子之間也有斜向構件:一種是在外檐第一層和第三層角柱與相鄰的次間檐柱之間所設的斜撐;另一種是埋于墻內的外檐柱間和暗層的內柱間,設有倒三角形斜撐。
應縣木塔總體為木框架筒體結構。各層均為內外兩圈柱子,每圈柱與柱之間用闌額相連,兩圈柱子之間架設乳栿,在各平座層與柱間闌額上,南北向架設兩條六椽栿,以承明層樓板。
值得一提的是,在應縣木塔的結構體系中,同樣加入了許多斜向構件,一種為設于內外角柱的遞角乳栿上的徑向斜撐,有兩條。還有一種位于每面當心間檐柱對應位置的乳栿上的斜撐。此外,在木塔外檐柱間,除了四正面之外,斜向四面均為灰泥墻,墻內原有斜撐,在1936年才被拆除,全部換為格子門(這也是導致木塔后期傾斜嚴重的原因之一)。由于這些柱子之間斜向及徑向斜撐的運用,增強了平面剛度,使得木塔具有非常好的抗震性能。這種斜撐做法在觀音閣和應縣木塔中同樣得到了采用,說明這種加固做法在當時帶有一定普遍性,也使得觀音閣和木塔在千年的地震災害中得以保留。
在遼代,斗拱仍舊具有重要的結構作用。
觀音閣斗拱布局采用金廂斗底槽形式,三個結構層中共有24種類型,各層斗拱用材稍有差異。平座層斗拱數(shù)量最多,反映了對平座層承受活荷載的重視,而在下層的外檐補間鋪作只有隱出的橫拱,基本不承受挑檐荷載,上層補間鋪作出挑比柱頭鋪作減少,承托挑檐的功能主要靠柱頭鋪作來完成。鋪作層作為整體的受力體系的觀念尚未形成。木塔的斗拱在裝飾和結構方面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柱頭鋪作10種,補間鋪作29種,轉角鋪作15種。各個部位的斗拱組合方式根據(jù)出檐長短、所承構件狀況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斗拱用材基本絕大多數(shù)遵循了15∶10的用材比例。以遼尺1尺等于29.46 cm折算[5],斗拱大多數(shù)在一、二等材之間。觀音閣斗拱構成分為:下層及平座為卷頭造,上層外檐為下昂造。木塔斗拱構成分為兩大類:木塔內檐全部使用卷頭造,外檐為卷頭造和下昂造混合使用。
觀音閣小木作保留有藻井、胡梯、鉤闌,門窗均為后世重修。其中胡梯的做法與《營造法式》中記載相符合:位于西部梢間,兩跑,每跑斜度為45°,梯的起步處立一平臺,臺上立望柱,梯跑上部同樣立與扶手同高的望柱,在兩柱間架起木板,相當于邊梁,再將踏步嵌于邊梁中,兩條邊梁之間有橫向木條起拉接作用,藏于踏步板之下。應縣木塔保留遼代小木作有藻井、版門、胡梯、鉤闌。第一層南面的版門被視為小木作真品,其特點是在柱間使用了雙重的門額和立頰,外邊的一重表面做線腳,并凸出柱外,里邊的一重表面為平面。門扇雙扇高3.06 m,寬2.57 m,不同于《營造法式》“廣與高方”的原則,接近“減廣不得過五分之一”的規(guī)矩。
遼代由于存在時間較短,技術成熟度相較于宋代、清代都略低,但通過獨樂寺觀音閣與應縣木塔的木結構營造技術可以發(fā)現(xiàn),其做法對宋代《營造法式》有很大程度的繼承,而由于統(tǒng)治階級為游牧民族以及一些其他政治文化、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導致很多地方的做法保持了其獨特性,這些獨特性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1] 梁思成.山西應縣佛宮寺遼釋迦木塔[J].建筑創(chuàng)作,2006(4):152-167.
[2] 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遼、金、西夏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3] 陳明達.獨樂寺觀音閣、山門的大木作制度(上)[A].建筑史論文集[C].2002:71-88,259.
[4] 陳明達.獨樂寺觀音閣、山門的大木作制度(下)[A].建筑史論文集[C].2002:10-30,290.
[5] 陳明達.應縣木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6] 侯幼斌,李婉真.中國古代建筑歷史圖說[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7] 梁思成.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J].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32,3(2):2.
Discussion on wood structure building creating technology in Liao dynasty
ZHU Han-rui YANG Yi-f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Building, Beijing 100032, China)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plane, frame, arch and wood works and so on, the paper compares Guanyin attic of Dule temple in Tianjin Ji county to wood tower in Ying county, and analyzes wood structure creating technology in Liao dynasty, which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further studying domestic ancient architecture structure.
wood structure, creating technology, wood tower, attic
1009-6825(2014)36-0015-02
2014-10-13
朱涵瑞(1990- ),女,在讀碩士; 楊一帆(1973- ),女,博士,講師
TU36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