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燕琴 簡博秀
近年來,低碳、健康、慢活等生活理念的興起,帶動了自行車運動的又一春。自行車的使用成為現今許多強調環(huán)境保護和低碳生活的城市所積極推動的交通工具,由于它具備零污染與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特點,使得自行車不只是簡單的短程交通工具,同時也可以在許多城市民眾平日休閑與游憩活動中使用。騎自行車可以促進心肺功能、增加肌肉耐力及有效控制體重等健康效益[1]。而推動城市自行車的參與,不僅具有運動休閑與通勤代步的功能,而且能夠提供民眾身心活動的機會,進而培養(yǎng)良好的運動習慣[2]。特別的是,如果騎乘者可以利用“慢騎”于城市巷弄之內的機會,了解與享受城市的文化與風貌,達到深切體驗城市觀光的目的,反而有助于營銷城市。在近年來許多歐美城市推動慢活的生活態(tài)度之下,自行車便成為該項生活態(tài)度的具體代表。
城市人口眾多、交通擁擠、環(huán)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推動城市公共自行車蓬勃發(fā)展。與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公共自行車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且不存在大氣和噪音污染,可為出行者提供便捷的綠色出行方式[3]。臺北市同樣受到各種問題的困擾,為了響應環(huán)保、健康、慢活等生活理念,臺北市政府與捷安特公司協力建置“YouBike—微笑單車”公共自行車系統,于2009年3月初在臺北市信義計劃區(qū)設置營運。從開始的無人問津到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自行車作為日常出行的綠色載具,如今走在臺北街頭,你會發(fā)現一輛輛小黃車穿梭在臺北街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如今,U-Bike已然成為很多民眾出行的不二選擇,得益于租借系統與當今的科技成果充分結合,網路的快速發(fā)展,使用者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直接登錄U-Bike的官方網站(http://www.youbike.com.tw),或者說打開移動設備上的“臺北好行”,查詢到租車的相關信息,包括附近的租借站、騎乘線路、可借車輛數以及相關風景點等,使得信息網絡與公共租車系統可以方便地結合,提供市民一項非常智慧與便捷的公共服務。因此,本文以臺北U-Bike自行車租借系統為例,介紹U-Bike自行車租借系統的軟、硬體設備以及整個系統的運作流程,說明該系統對民眾生活帶來的實際影響。
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 Public Bicycle System,PBS)能夠無縫接駁各種大型公共交通工具,最大限度地促進交通資源的合理利用[4],滿足市民多層次的短距離出行以及不同目的的交通需求,可以便捷、高效地集散客流,提高城市交通的整體運行效率[5]。自行車出行健康環(huán)保,順應當下“低碳生活”的潮流[6],符合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因此,不論是市民的身心運動和休閑體驗,或是城市的地方營銷與城市旅游等目的,現今許多歐美國家與城市相繼提出城市公共自行車構建的計劃,作為擴充市民休閑生活體驗、改善都市環(huán)境質量與促進城市地方發(fā)展條件的重要政策。雖說全球已有眾多城市進行了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實踐,但是學術界還尚未給出明確定義。
歸納來講,西方國家對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研究發(fā)展較早,已經摸索出了若干成熟的研究方法,并結合信息技術應用在自行車系統設計規(guī)劃過程。最早的公共自行車系統發(fā)源于荷蘭阿姆斯特丹,馬騰斯(Maaens)分析了自1992年荷蘭政府實施自行車總體規(guī)劃以來,各項自行車鼓勵政策的實施效果,認為自行車政策對于推動自行車出行方式至為重要,其中又以在大人流公交站點設置充足的自行車停放設施最為有效[7]。德梅約(DeMaio)回顧了歐洲三代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發(fā)展歷程,并將當前世界范圍內的公共自自行車系統歸結為政府交通企業(yè)大學[8]。國內對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現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建設和運營效果方面。龔迪嘉和朱忠東采用因子評價法判斷我國適合發(fā)展公共自行車的城市,認為上海、北京、天津市適宜推廣,而重慶市則不適宜[9];李正浩建立城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馬氏鏈模型用來求解各個站點所必需具備的服務能力[10]。
公共自行車系統是一種短期租賃系統,出行者可以在任一站點租取自行車,使用完畢后歸還到任一站點,不用負擔購買自行車的成本,也不用擔心車輛安全和停車問題[11]。公共自行車系統是一種城市公交系統,它由政府、社會組織或公司在客流集聚地設置站點,提供適于騎行的、具有特殊設計的自行車給需要的人群,自行車免費使用或根據使用時收取少額費用,該系統還包括與之配套的技術系統、道路設置等[12]。這兩種定義都明顯將人們容易混淆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與自行車租賃服務區(qū)別開來。在很多旅游景點等人流量大、不方便行車的地方會出現自行車租賃服務,這些服務與公共自行車系統大有不同,自行車租賃的規(guī)模較小且集中在特定區(qū)域,站點很少,租借者必須到指定的地點租、還車,租賃服務完全本于追求收益最大化,一般押金和租車費用高昂;公共自行車系統雖然也可能收取一定費用,但收取的費用要低得多,盈利不是根本目的。
公共自行車系統已經成為許多城市推動改善交通擁擠、節(jié)能減碳以及鍛煉身體的最佳選擇,歐美地區(qū)中有很多國家對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建設也是相當成功。這里,我們以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發(fā)展階段,選取荷蘭阿姆斯特丹市、丹麥哥本哈根市與法國巴黎市作為國外城市代表。這3個城市的相同點在于都是國家的首都,同時是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每一個發(fā)展階段的典型。
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為例的第一代公共自行車系統,這個城市是世界自行車之都,騎乘自行車有著悠久的歷史。上世紀70年代的阿姆斯特丹由于城市與機動車的急速發(fā)展,城市中心變得越來越擁擠,整個城市陷入污染和噪音的危害中。于是,1965年阿姆斯特丹政府著手建置全世界最早的公共自行車“白色自行車”,該計劃決定由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出資購置50輛自行車,將自行車車身涂成白色,放在公共區(qū)域上,期望供民眾長期、免費使用。但是因為缺乏相關方面的經驗,當時的自行車既沒有上鎖,也未設置專人管理,時間沒過多久,自行車已經所剩無幾了。該計劃最終失敗了,但阿姆斯特丹開啟了公共自行車的序幕,引起越來越多的城市爭相效仿與改善。
丹麥哥本哈根是第二代公共自行車系統的代表,荷蘭的單車模式在這里最受歡迎。時隔30年,哥本哈根市政府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白色公共自行車作為參考對象,提出“城市自行車”方案。該方案于1989年開始執(zhí)行,相比前一代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哥本哈根的做法顯然成熟許多,稱為投幣式的管理模式。騎車者在使用該系統時必須投幣,投幣并不是為了收費,而是為了開啟自行車上的鎖,待騎車者還回自行車后,硬幣會退還給使用者。這種模式最初是為了防止自行車被盜,但實際應用的結果并不理想。
以巴黎為代表的第三代公共自行車系統,采用許多現代科技手段,如網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智能卡技術等,控制中心、客服網點、租賃網點、服務終端、停車柱等都實現了聯網,能夠進行實時通信,不僅可以實現異地還車,很多其他交易如會員注冊,也不受服務網點地理位置的限制。根據法國1996年頒布的《大氣保護和能源合理使用法》規(guī)定,巴黎政府提出了未來城市交通出行規(guī)劃(Paris Region Mobility Plan,PDU)。從2001年起,巴黎市區(qū)開始大力推行公共交通以及步行、自行車等無污染的出行方式[13]。巴黎于2007年7月推動啟用名為“Vélib'”(有自由的象征)的城市自行車自助租借計劃。該項計劃以政府為主導,采用公部門與私人企業(yè)合作的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政府以公開招標的方式,由德高公司以9 000萬歐元的啟動資金以及所能提供的相關服務得標,獲得Vélib'10年的運營權,這種公私合作模式達到雙贏的狀態(tài)是值得推廣的。依雙方簽訂的協議,政府除了可獲得德高公司運營Vélib'的所有收入,另外還增加每年300萬歐元的廣告特許經營費,而德高公司則獲得了其他支援事業(yè)的經營權。
巴黎公共自行車租賃點規(guī)劃中采用的出行需求預測法,規(guī)劃在分區(qū)基礎上,根據居住人口、就業(yè)崗位、商業(yè)和設施4種類型,測算各區(qū)日均出行次數,進而確定公共自行車租賃點數量及自行車規(guī)模[14]。合理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點系的建設,提供民眾獲得了諸多的便利。無論是本地居民亦或外來游客,只要滿14歲,在年卡、月卡、日卡三者選擇一種購買,便可以輕松暢游巴黎街頭。前30分鐘都是免費的,使用后可就近還車。事實上,巴黎并不是第1個實施自行車租借的城市,卻是目前全球發(fā)展規(guī)模最大的地方。自行車自助租借計劃大大地推動了巴黎的城市觀光熱潮,吸引了世界的眼光,而之后包括美國的華盛頓特區(qū)、紐約、芝加哥在內的各城市也因為大受這個巴黎自行車租借的計劃影響,各市長紛紛前往巴黎取經。下表1正說明了各國自行車計劃推動的趨勢[8]。
同樣建立在這些政策目的之下,臺北公共自行車租借系統便因應而生。有所不同的是,臺北市建立的“公共自行車租借系統”充分結合了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成果。政策連結的假設建立在“公共自行車租借作為城市的交通,需與發(fā)展的科學技術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發(fā)揮作用”。不可諱言,它當初的目的僅是作為短程運輸使用,目的在于減少臺北市通勤交通的旅次,以提高道路的服務水平,然而由于透過信息網絡社會的建構,強化租借程序的方便,使得市民非常容易接受這項服務功能,進而擴及城市觀光和休閑游憩的功能。因此,這個臺北市U-Bike自行車租借系統,結合迅猛的科技發(fā)展成果,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城市公共自行車租借系統完美結合,加上奠基于臺北市政府打造的網絡基盤設施,使得U-Bike自行車租借系統的推動發(fā)展更為完善,為臺北市民的生活、休閑與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務。甚至于,臺北市觀光傳播局更是透過跨局處的資源整合模式,將U-Bike與觀光景點相結合,以滿足國內外游客的需求,充分達到城市慢活與營銷臺北的目的。
表1 全球代表性城市自行車推動計劃表[15]
臺北市U-Bike自行車租借系統的前身,來自1999年于市區(qū)內推行的免費使用的自行車政策。當時學習的是類似大型賣場的手推車使用程序,以投幣取車、退幣還車的方式借用,但是由于手續(xù)單一、民眾公德心不足等原因,加上多數自行車被盜,無奈宣告終止。自2009年3月,臺北市交通局再次以“臺北市接駁型公共自行車建置及營運管理示范計劃”的試行計劃向環(huán)境保護署申請補助,重新啟用城市自行車租借系統。啟用后的自行車系統由捷安特和臺北市政府合辦經營,命名為微笑單車。當初的第一個試點選擇在臺北市的精華商業(yè)區(qū)-信義區(qū)作為試驗區(qū)域,因信義區(qū)是臺北市的首善之區(qū),該區(qū)都市計劃的自行車道及行人系統規(guī)劃完善,在這個區(qū)域內提供12個租借站及500臺自行車作為試驗工具,微笑單車軟件上以RFID(Raid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作為讀取系統,可以有效管控租借流程和方便維修調度。硬件上主要包括高精密電子鎖、停車柱以及控制面板作為主要建置,停車柱采用一柱兩車、左右兩邊都可停車的建構,是出于減少用地浪費的理念。此外,與臺北捷運悠游卡公司做租賃系統上的結合,借助一卡整合實現全線5秒借還車,并接受無人自動化和甲租乙還的服務。
經過四年時間的試營運,臺北市市民逐漸接受公共自行車成為大眾運輸的一環(huán),在試用效益與使用人數廣泛地提升與增加的鼓勵下,于是在2011年8月正式推動“臺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建置及營運管理”的計劃,開始投入大量的資金與人力建構全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計劃建造全臺灣最大的無人化自行車租借系統,并委托交由知名自行車制造公司——捷安特(巨大)股份有限公司建置與營運。截至2013年4月,號稱微笑單車的U-Bike系統已建置62個服務站,車輛高達2 132輛,單日使用量也屢創(chuàng)新高,平日使用量最高突破至25 000車次、假日使用量最高更突破27 000車次,顯示微笑單車U-Bike已成為臺北市民眾平日通勤及假日休閑的必備工具[16](圖1)。
實上,臺北市U-Bike公共自行車租借系統的高度效益,是與租借系統的可及性有關,而這個可及性的因素則來自租借系統充分地應用信息網絡的便捷與實時特性,以及合適分布的租借點。當然,U-Bike整套運行系統都與科技發(fā)展有緊密的聯系,這使得臺北市民憑借著日常生活使用的悠游卡,便可輕松租借自行車。此外,臺北市觀光傳播局為方便國內外游客使用這個系統,于是透過行政部門的跨資源整合推出可使用的芯片信用卡,直接租借U-Bike,提高了深入都市旅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為了提供信息的兼容性,技術平臺的整合成為臺北市推動智慧租借系統一項重要的工作,其中包括推動“臺北好行”Android、iOS及Windows Phone等不同版本的適用平臺,以及U-Bike官網的設計等都表現臺北市所具備智慧城市信息整合的重要特征,主要目的便是要提高U-Bike系統的可及性,與解決各不同版本之間的兼容問題,企圖提供市民與國內旅客一個最好的使用環(huán)境。值得加強說明的是,“臺北好行”首創(chuàng)U-Bike微笑單車結合觀光景點的功能,一般民眾只要開啟臺北好行中的U-Bike微笑單車地圖,即可掌握所在位置周邊的U-Bike租借點實時信息,同時可以了解附近地區(qū)著名觀光景點、查詢觀光景點開放時間、位址、電話等信息。這個透過信息服務所加強的城市觀光活動,與U-Bike自行車租借系統密切地結合,為城市民眾的休閑生活與游客的觀光活動提供最直接與最有效率的輔助功能。
圖1 臺北市U-Bike服務站(信義計劃區(qū))與租借設施
圖2“臺北好行”租借網頁可及時查詢租借站車輛供需量的詳細情況[17]
圖3 租借網站提供所在租借點鄰近站點的區(qū)位信息(以信義區(qū)為例)[17]
圖4 加入U-Bike的申辦方式[17]
圖5 選擇U-Bike示意圖[17]
U-Bike操作流程媒介的簡單化對租用者的使用是有直接裨益的,它的步驟可以清楚地歸結為以下4個:(1)加(Join)——租用者首先要持悠游卡到自動服務機(Koisk)、U-Bike網站或服務中心注冊加入U-Bike會員,如果租用者沒有悠游卡,而選擇單次租用時,則可以直接使用臺北當地的電信手機或芯片信用卡至各租借站自動服務機(Koisk)租車(圖2);(2)選(Take)——在成為登錄會員之后,先在租借站任選一個自行車停支柱,并于停車支柱上方感應圈內以悠游卡注冊,等待取車綠燈閃爍后,將自行車拉出使用;若非登錄會員,在選擇單次租車時則直接在自動服務機(Koisk)上選定租借車輛,且在90秒內到選定之停車支柱將車拉出后使用(圖3);(3)騎(Ride)——會員和單次租用者則可依使用規(guī)范自由使用租用的自行車(圖4);(4)還(Return)——會員將租借的自行車鎖定于停車支柱上,等待刷卡藍燈閃爍,確認本次租金扣款與剩余金額無誤后,即完成交易;單次租用者,則將租用車輛鎖定于停車支柱后,確定車輛穩(wěn)固且安全即可(圖5)。至于租借站的設置,依據臺北市交通局的考量,則必須包括:(1)設置點至少提供30輛(15個停車支柱)U-Bike的停車空間和調度空間;(2)設置U-Bike后不能影響人行道的使用,保障行人及自行車的通過空間;(3)設置點必須是市有土地,或者說所有權人同意無償提供土地;(4)設置的地點臨近道路,以便以后的調度維修;(5)設置地點的周邊必須要有電力來源;(6)設置地點需臨近捷運站或大眾運輸工具的網站,臨近住宅區(qū)、市場、圖書館、觀光景點等地點[14](圖6,圖7)。
圖6 U-Bike取車示意圖[17]
圖7 歸還U-Bike示意圖[17]
其中,U-Bike費率的計自方式分為2種:一是會員,定義是U-Bike的長期使用者,他們的付費方式采用悠游卡付費,不過需要先行注冊成為會員,注冊的方式包括藉由網絡平臺自行在U-Bike官網申辦,或到U-Bike的定點服務中心親自申請,以及到各租借站的自動服務機(Koisk)上自行申辦;二是單次租車者,一般定義為非本市與都會區(qū)的游客,只是短時間使用者,主要為未擁有悠游卡的民眾。他們的付費方式,則可以通過當地電信手機或芯片信用卡兩種方式進行小額付款,需要騎乘U-Bike的民眾則必須要到各租借站的自動服務機(Koisk)申辦。為了鼓勵U-Bike使用者“短程使用”、“快借快還”,避免民眾長時間借用與提高回轉率,臺北市政府于2013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續(xù)借限制”及“累進費率”的兩項新措施,以擴展U-Bike的使用廣泛程度。這兩項新措施將更能符合U-Bike公平、分享的理念。費率比較信息,詳細見表2。
表2 YouBike使用方式與使用費率表[17]
綠色交通的風潮席卷全球,自行車作為綠色載具,對于緩解城市交通的各種弊病效果顯著,吸引了世界各城市紛紛投入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建置。隨著對公共自行車系統研究的深入,各城市的建置方案也會越趨于成熟。臺北市將當代科技成果運用到U-bike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使得U-Bike租借系統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提供民眾更好地為運輸服務,推動民眾更加便利、快捷的生活。近年來,由于U-Bike自行車租借系統的推廣,不只取代現有許多都市公共交通運輸功能,甚至成為市民生活、休閑與游憩的重要交通工具。
References
[1]黃金宏. 騎乘自行車健康行[J]. 學校體育,2006,16(4):103-106.HUANG Jinhong. Riding Bike Health Pointe[J].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2006,16(4):103-106.
[2]古博文. 邁向“自行車島”:從“游憩型”到“運輸型”的自行車[J]. 運動健康研究所,2006.GU Bowen. Towards a“ Bicycle island”:From“Recreation” to“ Transportation” Type of Bicycle[J].Sports Health Institute for Research,2006.
[3]Heinen E,van Wee B,Maat K. Commuting by Bicycle: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J]. Transport reviews,2010,30(1):59-96.
[4]Karel Martens.The Bicycle as a Feedering Mode:Experiences from Three European Coutri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004,9(4):281-294.
[5]熊文,陳小鴻. 城市交通模式比較與啟示[J]. 城市規(guī)劃,2009,33(3):56-66.XIONG Wen,CHEN Xiaohong. Comparison of Urban Traffic Patterns between Domestic and Overseas Cities[J]. City Planning Review,2009,33(3):56-66.
[6]王志高,孔醋,謝建華,等. 歐洲第三代公共自行車系統案例及啟示[J]. 城市交通,2009,7(4):7-12.WANG Zhigao,KONG Cu,XIE Jianhua,et al. The 3rd Generation of Bike Sharing Systems in Europe:Programs and Implications[J].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09,7(4):7-12.
[7]Martens K. Promoting Bike-and-ride: The Dutch Experienc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07,41(4):326-338.
[8]胡健蘭. 城市單車租借 巴黎帶動全球瘋[J]. Smart智富月刊,第 119 期.HU Jianlan. City Bicycle Rental Paris Led the World Crazy. Smart Inv Monthly,Section 119.
[9]龔迪嘉,朱忠東. 城市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實施機制[J]. 城市交通,2008,6(6):27-32.GONG Dijia,ZHU Zhongdong.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Public Bicycle Systems[J].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08,6(6):27-32.
[10]李正浩. 城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站遠期發(fā)展規(guī)模分析[J]. 交通節(jié)能與環(huán)保,2010(2):44-46.LI Zhenghao. Urban Public Bicycle Rental Station Scale Analysis of Long-term Development[J].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ransportation,2010(2):44-46.
[11]Shaheen S A,Guzman S,Zhang H. Bike Sharing in Europe,the Americas,and Asia[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10,2143(1):159-167.
[12]張昱,劉學敏,張紅. 中國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現狀、問題和對策[J]. 中國發(fā)展,2010(5):74-79.ZHANG Yu,LIU Xuemin,ZHANG Hong. Urban Public Bicycle System in China:Current Situation,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J]. China Development,2010(5):74-79.
[13]張?zhí)秸? 從世界自行車交通的發(fā)展看綠色交通[J].城市交通,2000(3):36.ZHANG Tanzhao. A Discussion on Green Transpor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Bicycle Systems Development[J].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00(3):36.
[14]耿血,田凱,張宇,等. 巴黎公共自行車租賃點規(guī)劃設計[J].城市交通,2009(4):7.GENG Xue,TIAN Kai,ZHANG Yu,et al. Bike Rental S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Paris[J].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09(4):7.
[15]莊惠宜,邱文彬,黃耀輝,等. 國外自行車推動計劃[J]. 代步與 休閑產業(yè)雙月刊,2004(18):17-20.ZHUANG Huiyi,QIU Wenbin,HUANG Yaohui,et al. The Plan of Driving Bike in Foreign Nations[J].Walking and Leisure Bimonthly,2004(18):17-20.
[16]臺北市政府交通局新聞稿[N].Taipei City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Press Release[N].
[17]微笑單車網頁[EB/OL]. http://www.youbike.com.tw.YouBike website[EB/OL]. http://www.youbik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