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爭 譚樂靜 王曉紅
萊蕪市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山東省萊蕪市 271100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為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以肝臟炎性病變?yōu)橹?,并可引起多器官損害的一種疾病。乙肝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國,主要侵犯兒童及青壯年,少數(shù)患者可轉(zhuǎn)化為肝硬化或肝癌,現(xiàn)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疾病,我國是乙肝的發(fā)病大國,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HBV感染人群約為9300萬,其中孕婦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攜帶者約為5%~10%[1],宮內(nèi)感染是導致母嬰傳播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早期預防HBV在孕期內(nèi)的傳播是防控乙肝的重要途徑之一?,F(xiàn)本文就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對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間入院診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為陽性的孕婦1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10月西安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診斷標準中對于乙肝的診斷標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血清甲、丙、丁、戊、庚等系列肝炎檢測中有一項為陽性者;肝腎功能異常;合并其他產(chǎn)科并發(fā)癥;B超檢查二胎及以上或胎兒畸形者;孕期合并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根據(jù)數(shù)字隨機表法隨機分為實驗組(80例)和對照組(80例)。實驗組年齡23~41歲,平均年齡(28.49±2.06)歲;分娩時平均孕周(38.72±1.08)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2.03±1.51)次;產(chǎn)次1~3次,平均(1.03±0.57)次。對照組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9.21±3.11)歲;分娩時平均孕周為(39.16±0.77)周;孕次1~5次,平均孕次(2.16±1.06)次;產(chǎn)次1~3次,平均(1.16±0.43)次。兩組患者在年齡、孕次、產(chǎn)次、分娩時平均孕周等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參與比較。
1.2 研究方法 160例入選產(chǎn)婦均在妊娠28周抽取肘靜脈血5ml,靜置1h后,離心(2000r/min)15min,取上層血清,冷藏(-20℃)保存待測。并應用熒光定量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法檢測HBVDNA的含量,所有診斷試劑均購自上??寺∩锔呒夹g(shù)有限公司[注冊號為國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09第3400457號;產(chǎn)品標準:YZB/國 0287-2009]。實驗組在妊娠28周開始每間隔4周肌肉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規(guī)格:每瓶含抗-HBs 100IU,抗-HBs效價不低于110IU/ml;國藥準字S20073005;湖南紫光古漢南岳制藥有限公司),200IU,共注射3次;對照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新生兒出生后即可抽取股靜脈血2ml,檢測HBsAg。
1.3 觀察指標 觀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對嬰兒免疫效果的影響。根據(jù)HBV-DNA(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載量,分為極低風險組(HBVDNA<1×103copies/ml)、低風險組(1×103copies/ml≤HBV-DNA<1×106copies/ml)[2]、高風險組(HBV-DNA≥1×106copies/ml)。宮內(nèi)感染 HBV診斷標準[3]:新生兒出生時外周血HBsAg及HBVDNA陽性;出生后1~3個月齡復查HBsAg持續(xù)陽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16.0進行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感染情況 實驗組HBsAg與HBe-Ab均陰性69例,占86.25%,對照組為57例,占71.25%;僅 HBsAg陽性實驗組10例,占12.50%,對照組18例,占22.50%;HBsAg與HBeAb均陽性實驗組1例,占1.25%,對照組5例,占6.25%;實驗組宮內(nèi)感染10例,占12.50%,對照組22例,占27.50%;兩組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感染風險比較 實驗組新生兒極低風險組22例,感染率為9.09%,對照組極低風險組23例,感染率13.04%,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低風險組26例,感染率15.38%,對照組低風險組23例,感染率為21.74%,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高風險組 32 例,感染率為15.63%,對照組高風險組34例,感染率為44.12%,兩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新生兒感染風險比較
研究發(fā)現(xiàn)妊娠早中期HBV感染率為6.2%,并且HBV可清除,即較少發(fā)生宮內(nèi)感染,而妊娠晚期感染率為70%,HBsAg與 HBeAb及 HBV-DNA均陽性的產(chǎn)婦感染率則高達85%,此類新生兒約有90%成為HBsAg攜帶者[4],據(jù)此可見發(fā)生宮內(nèi)感染主要發(fā)生在孕晚期。妊娠晚期滋養(yǎng)細胞層逐漸變薄并形成絨毛血管膜,HBV更易突破胎盤屏障,病毒傳播的機會明顯增加[5]。宮內(nèi)感染的原因較為復雜,現(xiàn)臨床尚未明確其發(fā)生機制。研究認為小劑量HBIG可使孕婦血清HBV-DNA水平暫時下降,但不能長時間維持低水平[6],故降低母體乙肝病毒載量并非HBIG阻斷HBV宮內(nèi)感染的主要機制。
HBIG是一種濃縮的預防乙肝的被動免疫制劑,是用經(jīng)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人血漿制備的含抗HBV的免疫球蛋白[7]。妊娠晚期HBsAg與HBe-Ab均陽性的孕婦注射HBIG后,抗原可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nèi),從而刺激機體迅速獲得被動免疫,短期內(nèi)發(fā)揮作用。但也有研究認為,孕期注射HBIG對母嬰傳播的阻斷作用不大[8],因HBIG作為抗體注射給感染的妊娠母親,可與母體內(nèi)的HBV或病毒抗原作用;胎盤可保護胎兒免受HBV宮內(nèi)感染;另外,真正的母嬰傳播發(fā)生在出生過程中與出生后的一段時間[9]。為防止上述情況,故本研究中實驗組孕婦妊娠晚期的28、32、36周各肌注1次HBIG。實驗組新生兒HBsAg與HBeAb均陰性69例,占86.25%,對照組為57例,占71.25%;僅 HBsAg陽性實驗組10例,占12.50%,對照組18例,占22.50%;HBsAg與HBeAb均陽性實驗組1例,占1.25%,對照組5例,占6.25%;實驗組宮內(nèi)感染率為12.50%,對照組為27.50%;兩組差異顯著(P<0.05)。提示妊娠晚期對于防控HBV宮內(nèi)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HBV-DNA水平是評價乙肝病毒活躍性的金指標,主要反映HBV病毒在體內(nèi)復制和宿主傳染的直接指標[10]。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孕婦極低風險組22例,新生兒感染率為9.09%,對照組孕婦極低風險組23例,新生兒感染率13.04%,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孕婦低風險組26例,新生兒感染率15.38%,對照組孕婦低風險組23例,新生兒感染率為21.74%,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孕婦高風險組32例,新生兒感染率為15.63%,對照組孕婦高風險組34例,新生兒感染率為44.12%,兩組差異顯著(P<0.05)。提示對于妊娠晚期HBV-DNA高風險的孕婦應用HBIG阻斷母嬰傳播,效果優(yōu)良;而對于極低風險及低風險的孕婦則效果一般。
[1]張穎芳,杜巧紅.妊娠晚期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7):106.
[2]龐麗紅,黃海霞,黃星,等.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對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效果〔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0(2):199-201.
[3]田瑞畢,龐秋梅,柳鑫,等.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對嬰兒免疫效果的影響分析〔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1(8):28-29,55.
[4]張彥芳,胡玉紅.替比夫定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療效和安全性〔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0,12(3):157-159.
[5]戴鑫偉,周乙華,胡婭莉,等.婦產(chǎn)科醫(yī)務人員對預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知識的掌握情況調(diào)查〔J〕.中華圍產(chǎn)醫(yī)學雜志,2013,16(7):429-436.
[6]陳益宏,林少銳,黃諾潔,等.妊娠晚期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病毒感染者母嬰垂直傳播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0,29(26):4-5.
[7]劉雪燕,李霞,董巧麗,等.妊娠中晚期注射HBIG對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分析〔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21(z2):426.
[8]尹玉竹,周瑾,張培珍,等.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無助于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J〕.中華圍產(chǎn)醫(yī)學雜志,2012,15(8):479-480.
[9]靳桂香,劉治泉.乙肝免疫球蛋白與乙肝疫苗聯(lián)合免疫阻斷HBV母嬰傳播380例隨診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25):61.
[10]何衛(wèi)華,郭芳,金曉舟,等.乙肝免疫球蛋白聯(lián)合乙肝疫苗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效果研究〔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12,29(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