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進入夏季,各地不時傳出暴雨導致城市內澇的消息。尤其對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而言,如何防汛、防止居民房屋進水被淹,道路漫水導致交通停滯等問題十分迫切。過去日本東京每逢大雨就會河流泛濫,房屋進水也常有發(fā)生。但現(xiàn)在的東京因為具備良好的地下防汛設施,并采用先進的技術,幾乎已完全消除了都市水害,這其中有不少值得中國借鑒的經驗?!董h(huán)球時報》記者日前在東京感受日本人的救災理念:從“防災減害”到讓“逃難之地”變成“避難所”。東京地勢特殊,臨海的地理環(huán)境需要防備海嘯和大潮;市內有河流經過,必須考慮防汛;而水泥路面多,又需要都市排水系統(tǒng)十分暢通。要同時滿足這幾方面的需求,綜合防水設施就顯得十分必要。東京都花費20年的時間建設一個巨型地下調度池,防止暴雨造成城市內澇。這個調度池可在下暴雨造成周邊水位急劇上升時,打開閘門,把過多的雨水引入蓄水池。當雨停后,河水水位低下時再把蓄水池中的水通過水泵放回到河川?!董h(huán)球時報》記者在該調度系統(tǒng)的中央監(jiān)視操作室看到,墻上有六塊大屏幕,清晰顯示閘門附近河流的水位。中央的電腦控制盤十分巨大,開閉閘門或者向河流放水都可在此自動操作。東京都第三建設事務所工事第二課長高橋義明演示治水的過程:當水位急劇上漲時,閘門自動打開,河水順著巨大的通道流入調度池的蓄水管道。他提醒說,雖然水流通過閘門流到蓄水管道時的落差高約40米,但水聲并不大,“這是考慮到都市地下蓄水設備周邊建有很多民宅,為避免蓄水噪聲擾民,采用低噪音的渦旋流水方式”??赐昴P脱菔竞?,《環(huán)球時報》記者乘電梯來到地下蓄水管道。管道長達4.5公里,直徑12.5米,如同一條地下河流,最多可蓄水54萬立方米。走在管道里,人顯得十分渺小。管道內全都用水泥加固,地上還殘留著尚未清理干凈的泥土。由于前兩天剛下的暴雨,管道內的雨水在記者到來的前一天才被重新放回河中?!董h(huán)球時報》記者看到,管道內壁上畫滿白色線條。高橋課長介紹說,因為洪水落下時沖擊力很大,會讓內壁損傷。這些白線條就是經過點檢的記號,表明有裂痕,但無礙安全。東京地區(qū)時常地震,在問及“這么大而且長的管道如何防震”時,高橋課長回答說,強化加固的管道深入地下將近40米,管道的圓形結構也有一定的防震作用。目前東京還在加緊建設新的防水工程,比如在打造地下河流的同時,還加緊拓寬河道,建設和加高防波堤壩等,對大都市的下水通路實現(xiàn)綜合治理,以杜絕暴雨等災害發(fā)生時出現(xiàn)家屋進水。東京還時常面臨海嘯的威脅?!董h(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東京高潮對策中心時了解到,在這個中心就可以清晰查看市內各閘門圖像,并能遠程控制。高潮對策中心所長松尾認介紹說,這里共管理著19個水閘,4個排水機場,35個陸閘。當5級地震發(fā)生時,即使中心沒有人員發(fā)出指令,所有管轄水閘也會自動關閉。如果遭遇停電,還有緊急災害備用電源保證閘門關閉。如果備用電源也被損壞,工作人員可以立即前往,手動關閉閘門。為了強化對潮水入侵的防范,東京都計劃再建設一個高潮對策管理支點,以確保在發(fā)生大潮或者海嘯時至少有一個控制中心是能夠正常運轉的。 防災也在融入東京的都市建設中。東京的虎之門大廈是今年6月才建成的一座新大樓。該大廈位于東京都中心,高達247米,不僅是東京都的新象征,也擁有日本最先進的防災設施。森大廈株式會社是這座現(xiàn)代建筑的建造和管理者。該公司廣報室渡邊茂一介紹說,虎之門大廈采用最先進的耐震耐火技術,共有三種制震裝置,減少大樓在地震時的搖晃。該公司認為,現(xiàn)代建筑防災應該轉換思維,即當災難發(fā)生時,從人們想要逃出的災區(qū)向避難場所轉化?;⒅T大廈就是能當成避難所的大樓。在大樓地下室,《環(huán)球時報》記者看到受災時能緊急啟動的發(fā)電機,還有可供3600人使用的食品、衣物、清潔用品、床墊、超薄保溫布、簡易廁所等。渡邊說,大廈還與所在地政府共同進行防災訓練。一旦發(fā)生災害,這里可供3600人生活3天,辦公室等也能維持最低限度的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