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崢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淺談對敦煌藝術圣殿的認識和保護
李夢崢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抹去半個世紀的風沙,敦煌岌岌可危的殘壁危崖逐漸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敦煌的石窟藝術不禁讓人們思考究竟是什么樣的樹開了這花,結了這果實,敦煌的藝術魅力讓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前赴后繼,甘愿寂寞相守,成為敦煌藝術的傳承人。這非凡的美已經定格歷史,見證文明,牽動著世界的目光。敦煌文化曾經輝煌無比,也曾流離失所,是否是對某種神圣價值的無視或者喪失。讓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回家,是每個中國人最樸素的愿望。
敦煌藝術;宗教;敦煌學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現(xiàn)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guī)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xiàn)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tǒng);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xiàn)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通過研究,不僅解讀了作為敦煌石窟主題的佛教的題材內容、思想、教義及其演變和發(fā)展,而且還揭示出壁畫表現(xiàn)的人間所沒有的佛教眾神和他們所居住的佛國世界,可以看到,敦煌壁畫中名目繁多的佛國世界只是現(xiàn)實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們眼前的不之是虛幻的的佛國世界,更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歷史,是一千年豐富多彩的古代社會生活,是一千年內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畫和彩塑藝術的發(fā)展史。
上高中的時候,讀余秋雨《文化苦旅》一書,竟意外重逢“莫高窟”,知道了“道士塔”。就從那時起,在我為莫高窟的經歷感到憤怒、感慨和惆悵的同時,也引起我們對敦煌藝術的研究與保護的深思。后人總結說,藏經洞文物藏于英國者最多,藏于法國者最精,藏于俄國著最雜,藏于日本者最隱最秘,藏于中國者最亂。聽到這樣的話,內心的悲涼可想而知。
首先是山水畫,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彌足珍貴,在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tǒng)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敦煌壁畫中有種靈形象(佛、菩薩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畫中的人物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xiàn)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象和夸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暈染法也不一樣,畫俗人多采用中原暈染法,神靈則多為西域凹凸法。所有這些又都隨著時代的不問而不斷變化。與造型密切相關的問題之一是變形。敦煌壁畫繼承了傳統(tǒng)繪畫的變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時代不同,審美觀點不同,變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樣。早期變形程度較大,較多浪漫主義成分,形象的特征鮮明災出;隋唐以后,變形較少,立體感較強,寫實性日益濃厚。線條和色彩作為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藝術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現(xiàn)力,能夠以簡練的筆墨,塑造出個性鮮明和內心復雜的人物形象。敦煌壁畫全面地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并適應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發(fā)展。在不經意的落筆起稿中,往往另有一種自然流露于筆墨問的天趣。敦煌壁畫的定形線是比較嚴謹?shù)?,早期的鐵線描,秀勁流暢,用于表現(xiàn)瀟灑清秀的人物,如西魏的諸天神靈和飛天,線描與形象的結合,堪稱關五無暇。唐代流行蘭葉描,中鋒探寫,圓潤、豐滿、汗厚,外柔而內剛。
在中國的敦煌學者們致力與敦煌學術研究的同時,對敦煌石窟本體的保護,敦煌研究院也一直沒有懈怠。敦煌石窟藝術的保護者,是用生命守望的名字,更多是為了心中的理想來到這里。在這里,他們很多時候只能與孤獨作伴。幾十年過去,改變的是他們的容顏,不變的是他們手中的畫筆和永遠的的堅持。守望敦煌,“守望”兩個字,讓人們看到了堅持和無悔。在這片土地下面埋葬的就是敦煌的守護者:常書鴻、段文杰、龍時英……每一個名字都和敦煌相依相連。上個世紀60年代,國家曾經投入巨資對莫高窟危崖進行了搶救性的加固。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洞窟內的壁畫正在不可避免的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人們看見的壁畫早已不是它本來的色彩了。敦煌壁畫被大自然風吹沙侵,陽光暴曬以及人為的破壞,不同程度的留下了各種的病害。今天,歷史圖像資料已經成為鳳毛麟角的時候,保護敦煌文化,通過博大精深的敦煌藝術認識中國古代歷史和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1]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樊錦詩主編,彭金章著.敦煌考古大揭秘.上海人民出版社.
[3]羅哲文,王去非等著.中國名窟.百花文藝出版社.
[4]賀西林主編.走進藝術之中國美術鑒賞語言.廣西示范大學出版社.
J05
A
1005-5312(2014)17-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