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需穎
(青浦博物館,上海 201700)
沈荃與《一硯齋詩集》
郎需穎
(青浦博物館,上海 201700)
沈荃是清初松江地區(qū)董其昌筆法的重要傳承人,其一生以書法著稱,詩文上的成就往往被忽略,《一硯齋詩集》是他的主要文學作品,是了解沈荃其人的重要史料。
沈荃;《一硯齋詩集》
沈荃(1624-1684),字貞蕤,號繹堂,又號位葊①,別號充齋,江南華亭人②(今上海青浦人),清著名書法家,《清史稿》、《青浦縣志》(光緒)皆有傳。
荃家學淵源,為明代書法家沈粲之后,其十世祖沈粲及兄沈度,人稱大小沈學士,“以布衣善書入翰林,皆著名跡”③,荃年十二父通奉公捐館舍家④,事母極孝,發(fā)憤力學,盡通五經(jīng),為文援筆立成,秀麗可喜⑤。順治九年(1652)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荃學行醇潔,書法尤有名,其書“上自鐘王下迄蘇蔡皆得神骨,晚年于米海岳董文敏至深”⑥,深受康熙帝賞識,曾多次召荃入內(nèi)殿,賜坐,論古今書法。凡御制碑版、廷殿屏障、御座箴銘,多為荃所書,“賜御書筆墨貂裘文綺不可勝紀”⑦。亦有詩名,作品“獨會心于高岑王孟”⑧,為康熙朝八家之一,評之“詩春容安雅、盛世之音,沨沨如也?!敝餍蕖逗幽贤ㄖ尽?,此后數(shù)年“天下郡縣修志,一以河南為法。⑨”
荃的性情風范不僅體現(xiàn)在書法詩文作品上,其為官期間體恤愛民,正直清廉,時政得失、民生利弊皆懇切建言,很得民心??滴跏四?,旱,上求直言。荃上疏謂:“烏喇去蒙古三四千里,地極寒,人畜多凍死。今罪不至死者,乃遣流,而更驅之死地,宜如舊例便”⑩,還言明“如三日不雨者,甘服欺罔罪”以彰其志之堅,過了二日,下雨,例得罷。累官至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十一月卒于位,年六十有一,卒謚“文恪”,以正詹事之職而御賜謚號,僅其一人。
《一硯齋詩集》是沈荃的主要文學作品,現(xiàn)存版本為民國11年(1922)刻本,十六卷,上海圖書館有收藏。單頁13行,每行20字,小字雙行,四周單邊。版心刻“一硯齋集”及卷次、頁碼。扉頁有“一硯齋詩集”及“衡漳崔鼎丞題簽”字樣,之后有趙世駿所題寫的書名,作“一硯齋詩集”、“乙卯六月趙世駿題”。卷首有魏裔介、方拱乾、薛所蘊、傅而師、朱巖、吳騏作序六篇、王崇簡題辭一篇以及“家傳神道碑”?。
文恪公詩集甚富,然多自成一家之作,鮮少流傳,唯有康熙丁卯吳之振曾經(jīng)刻荃詩一百八十首入八家詩,曰充齋集,然此版本因年代久遠,“乾隆間傳本已絕”??,F(xiàn)今所見版本來之不易,乾隆二十六年(1761)文恪公曾孫泰多方搜錄始得一帙:
“至泰時,詩與板均無可攷,多方搜訪得一十六卷……歲戊寅館郡西徐氏課徒之暇編而錄之家貧不能重付剞劂藏之篋笥,以待后人?!?/p>
此書一直為沈氏族人保管,后此書幸免于匪患戰(zhàn)亂,流落至邑人閔萃祥處,經(jīng)曹君直校正,封文權主持刊印,封文權詳細記錄此書得以流傳的過程:
“光緒中年吾邑閔頤生上舍萃祥得鈔本于上海,舉以示余,余時已有栞邑人遺著之志,慫惥首刻此冊,慨然畀余,余諾之,會家多事,而閔君旋卒,未克踐諾。宣統(tǒng)五年,吳縣曹君直閣讀元忠館郡城韓氏見此冊,知吾與閔君有諾,責因為余付其素習之手民且力任校讐,至今年春刻成噫,文恪公沒二百余年矣遺詩流傳未廣,微閔君孰肯以秘笈相授,微曹君孰能讐校至精乎……”
文恪公詩文“本于性情之正,風調(diào)高潔,其言詩也。與吳梅村、宋轅文二先生合,故不為婉縟之體,綺麗之音,而一復元古清真”?,然“中年以后,唱而不歎,詩思匆匆,遂乏佳致矣”?。于世人文恪公書名遠勝于詩名,此書“雖晚年之作,多所未備,而編次有法,讀之可以按年得其行事”?,對全面了解沈文恪公大有助益。
注釋:
①(清)靳治荊:《思舊錄》,見于《清代傳記叢刊》,明文書局印行,第769頁。(清)李放《皇清書史》作“位菴”。
②(清)朱汝珍:《詞林輯略》,見于《清代傳記叢刊》,明文書局印行,第16-17頁。
③(清)震鈞《國朝書人輯略》,見于《清代傳記叢刊》,明文書局印行,第153頁。
④(清)錢儀吉:《碑傳集》,見于《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明文書局印行,第264頁。
⑤(清)錢儀吉:《碑傳集》,第264頁。
⑥(清)錢儀吉:《碑傳集》,第268頁。
⑦(清)錢儀吉:《碑傳集》,第271頁。
⑧(清)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見于《清代傳記叢刊》,明文書局印行,第480頁
⑨(清)錢儀吉:《碑傳集》,見于《清代傳記叢刊》,明文書局印行,第274頁。
⑩趙爾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266,中華書局。
?(清)錢儀吉:《碑傳集》,見于《清代傳記叢刊》,明文書局印行,第263頁。
?《一硯齋詩集》。
?《一硯齋詩集》。
?《一硯齋詩集》。
?[清]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第488-489頁。
?同上。
I222
A
1005-5312(2014)17-0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