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強
(運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我國西北礦區(qū)沖溝縱橫交錯的地形地貌特征[1-3],使井下工作面礦壓顯現(xiàn)新的特征,造成不利影響??v觀國內外研究成果,地表起伏對礦壓顯現(xiàn)的影響已有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4-12],但主要限于沖溝下淺埋煤層的背溝開采,對向溝開采覆巖移動特征仍需進行研究。本文采用程序UDEC2.0,模擬向溝開采覆巖垮落動態(tài)過程,得出覆巖垮落特征。本次模擬以納林廟煤礦二號井煤系地層為模型(主要為侏羅系地層),上覆第三紀巖層及第四紀松散層,煤厚3.18~4.50 m、平均4.12 m?;鶐r厚度84.5 m,上覆黃土層厚5~40 m。井田內的哈業(yè)烏蘇溝坡體角度約30°,垂深81.5 m。
1)地質條件及煤巖參數(shù):采用UDEC數(shù)值模擬軟件,模型沿煤層走向剖面,工作面沿煤層傾向布置,走向長310 m,煤層采高4 m,基本頂厚度15 m,模型內各巖層厚度和力學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巖層厚度和力學參數(shù)
2)實驗方案:設計3個模擬模型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模擬方案設計
3)測線布置:測線布置情況,見圖1,設置兩條應力監(jiān)測線,分別位于基本頂上方的覆巖內部和基本頂內部。
圖1 測線布置情況
1)未進入坡體段淺埋煤層開采的頂板垮落特征:圖2-a為未采動模型。工作面推進20 m時,直接頂發(fā)生初次垮落,見圖2-b,垮落高度約4 m。隨后的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直接頂隨采隨冒。工作面推進40 m時,基本頂發(fā)生初次來壓步距40 m,由于少量縱向裂隙與地表貫通,地表形成微小的臺階下沉,見圖2-c。工作面推進60 m時,基本頂發(fā)生首次周期,來壓步距約20 m,見圖2-d。
圖2 未進入坡體時淺埋煤層開采頂板垮落特征
2)進入坡體后淺埋煤層向溝開采的頂板垮落特征:工作面推進60 m后開始進入沖溝坡體。工作面推進70 m時,工作面第二次周期來壓步距為10 m,導致頂板破壞較重,更多縱向裂隙發(fā)育、貫通至地表,甚至形成一定的地表切落,且在坡體上部左側出現(xiàn)拉伸裂縫,見圖3-a。工作面推進80 m時,第三次周期來壓,頂板破壞更為嚴重,拉伸裂縫增大,成“V”字形;采動坡體有沿全厚切落的趨勢,見圖3-b。工作面推進90 m時,見圖3-c,此時覆巖內裂隙與拉伸裂隙貫通,采動坡體沿全厚切落,坡體底部出現(xiàn)滑移區(qū),坡體發(fā)生順坡滑移。
圖3 沖溝坡體下淺埋煤層向溝開采頂板垮落特征
3)進入坡體前后的工作面頂板垮落特征對比分析:①由模擬知:未進入坡體時,頂板彎曲下沉并不明顯,覆巖基本處于裂隙帶和冒落帶中。進入坡體后,覆巖情況發(fā)生變化,伴隨著覆巖內的裂痕顯著發(fā)育,來壓時覆巖破壞很嚴重,甚至地表出現(xiàn)了明顯的臺階下沉現(xiàn)象。進入坡體后,即向溝開采的過程中,坡體上部左側出現(xiàn)明顯的拉伸裂縫;工作面推進至坡體底部時,拉伸裂縫與覆巖內很發(fā)育的縱向裂縫貫通,坡體發(fā)生順坡滑移。②工作面基本頂?shù)某醮蝸韷翰骄?0 m,第一次周期來壓步距20 m,第二次周期來壓步距10 m;第二次周期來壓步距僅是第一次周期來壓步距的一半。由實驗知,第一次周期來時工作面未進入坡體,而第二次周期來壓時工作面已完全進入了坡體;工作面進入坡體后即向溝開采時,來壓步距小于未進入坡體時的來壓步距。
4)工作面的支承壓力變化特征:①圖4為基本頂初次來壓時煤壁附近各測點隨工作面推進距離變化曲線;測點13位于煤壁后3 m,測點14位于煤壁正上方,測點15位于煤壁前3 m。但由圖4可知,當工作面推進40 m時基本頂初次來壓,此時煤壁后方的測點13的垂直應力值3.51 MPa,煤壁正上方的測點14的垂直應力4.5 MPa,煤壁前方的測點15的垂直應力4.86 MPa??梢姽ぷ髅嫖催M入坡體時,前支承應力峰值位于煤壁前側,煤壁后支承壓力相對較小。②工作面推進60 m時,已進入沖溝坡體內,基本頂?shù)谝淮沃芷趤韷?,見圖5。此時位于煤壁后方3 m處的測點19出現(xiàn)峰值,3.3 MPa,煤壁正上方的測點20的垂直應力峰值4.40 MPa,煤壁前方3 m的測點21的垂直應力峰值4.33 MPa。對比圖4初次來壓可知,第一次周期來壓時,工作面覆巖內的支承壓力分布有所變化:煤壁前3 m處與煤壁處的支承壓力基本相同,說明煤壁上方支承應力更加集中,前支承壓力峰值應該位于煤壁前方3 m以內。而初次來壓時(由圖4知)峰值位于煤壁前3 m以外,初步推測,工作面進入坡體后,前支承壓力峰值向煤壁后方移動了,前支承壓力影響區(qū)域也向煤壁后方移動了。③工作面推進70 m時,第二次周期來壓,步距減小到10 m。見圖6,此時位于煤壁后方3 m的測點22的垂直應力曲線出現(xiàn)峰值3.75 MPa,煤壁正上方的測點23的垂直應力出現(xiàn)峰值5.42 MPa,煤壁前方3 m的測點24的垂直應力出現(xiàn)峰值2.53 MPa。相比第一次周期來壓,煤壁正上方支承壓力已大于煤壁前方3 m處的支承壓力,煤壁處應力更加集中;煤壁后方3 m處覆巖支承壓力也大于煤壁前3 m處的支承壓力。可見,第二次周期來壓(與第一次周期來壓相比),前支承壓力峰值及影響范圍進一步向煤壁后方移動,由于此時來壓強度大,且前支承應力峰值在煤壁附近,導致工作面支護難度增加,頂板較易破碎,容易出現(xiàn)冒頂及支架滑到事故。④上述三種來壓情況可知:隨著工作面推進至沖溝坡體內,前支承壓力影響區(qū)域及峰值漸向煤壁后方移動。這是因為工作面是沿向溝方向推進,坡體一側臨空,在采動影響下,坡體有向右側翻轉的趨勢;這就導致工作面進入坡體內部后,前支承應力峰值及影響范圍漸向煤壁后方發(fā)生移動。
圖4 初次來壓垂直應力變化曲線
圖5 第一次周期來壓煤壁附近測點垂直應力變化曲線
圖6 第二次周期來壓煤壁附近測點隨工作面推進距離變化曲線
①工作面向溝推進中,坡體地表出現(xiàn)拉伸裂縫,隨工作面的推進,拉伸裂縫漸與覆巖內縱向裂縫貫通,采動坡體發(fā)生順坡滑移。②工作面進入坡體后,來壓步距小于未進入坡體時來壓步距。③工作面進入坡體后,前支承壓力峰值及影響區(qū)域向煤壁后方發(fā)生移動,導致煤壁處及工作面支護區(qū)域應力集中程度增大,從而易引起頂板破碎程度增大,給工作面的支護帶來很大難度,容易造成煤壁片幫、冒頂?shù)仁鹿省?/p>
[1] 陳紹宇.高塬溝壑區(qū)溯源侵蝕發(fā)生發(fā)育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2009.
[2] 鄧青春,張斌,羅君,等.元謀干熱河谷潛蝕地貌的類型及形成條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4(8):137-144.
[3] 雷浩.黃土隧道深淺埋界定及區(qū)段地貌影響的結構受力特性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4] 桂慶軍,范少華.基于UDEC的山區(qū)淺埋煤層數(shù)值模擬研究[J].煤礦現(xiàn)代化,2014(1):80-82.
[5] 張志強,許家林,劉洪林,等.溝深對淺埋煤層工作面礦壓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3(4):501-505.
[6] 余進江,桂慶軍.山區(qū)淺埋煤層裂隙發(fā)育UDEC模擬研究[J].煤礦現(xiàn)代化,2014(2):57-59.
[7] 張志強.溝谷地形對淺埋煤層工作面動載礦壓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
[8] 劉國磊.山地淺埋煤層開采覆巖運動規(guī)律與結構特征研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10.
[9] 鄭磊.山地淺埋近距離煤層群頂板結構與巖層控制研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11.
[10]翟鴻良.分析淺埋煤層長壁開采頂板動態(tài)結構[J].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2014(3):131-132.
[11]許家林,朱衛(wèi)兵,王曉振,等.溝谷地形對淺埋煤層開采礦壓顯現(xiàn)的影響機理[J].煤炭學報,2012(2):179-185.
[12]王旭鋒.沖溝發(fā)育礦區(qū)淺埋煤層采動坡體活動機理及其控制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