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高文平
內(nèi)容摘要:《春曉》是唐詩中的精品,其大意以及所表現(xiàn)的主旨已經(jīng)被世人所熟知,然而作者從尾聯(lián)的標點符號、花落與花開以及四個層面的復(fù)雜情感等問題入手,重新領(lǐng)略了該詩所蘊含的對生命多向度的詩意闡釋。
關(guān)鍵詞:《春曉》 生命 多向度 詩意
《春曉》一詩可謂婦孺皆知、耳熟能詳,并不需要再多的解釋和注解。但“熟知非真知”,況且在每個人生命的不同階段,對同一作品的理解又有不同,正如同范仲淹《岳陽樓記》上的一句話:“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一.標點符號是個問題
首先,該詩最后一句話“花落知多少”的標點符號應(yīng)該怎么打?是句號、問號、感嘆號還是省略號?
句號肯定不會錯,但平淡無奇。問號則顯示出疑問的語句,于提問中顯示出詩中的多層含義,但語氣略顯突兀。根據(jù)詩作言有盡而意無盡的特點,似乎用省略號最能創(chuàng)造出無盡的想象空間,讓作品的無盡之意顯露無遺。而感嘆號則表達了感性的濃烈程度,似乎也說得過去。
總之,最后的標點符號問題并非簡單的技術(shù)問題,而是牽涉到整詩的主題情感的理解問題。
二.“花落”與“花開”
有一首民間曲子叫《采桑曲》:“春日起每早,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開落、知多少?!本渥拥淖兓淮?,主要是最后一個完整的詩句“花落知多少”變成了散句“花開落、知多少”。因為添了一個“開”字,使花開落的整個過程呈敘事狀態(tài)呈現(xiàn)。由于筆者淺陋,無法考證這兩首詩的相互關(guān)系究竟怎樣,但是添字對比之后,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孟詩中“花落知多少”中實際蘊涵著兩種意義,即同時有“花開知多少”,又有“花落知多少”之意。前者滿懷欣喜、后者略帶凄涼,于是同一句中顯現(xiàn)出相反相成的對立情感,使作品充滿張力。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用“花開花落”作為成語,一般都是借花喻人、喻事,借指美的事物產(chǎn)生又消失的感嘆,有時又可用來借指時間,形容流年暗渡,所以要珍惜眼前。臺灣女作家三毛有部作品的名字就叫《夢里花落知多少》,添上“夢里”二字,增添了人生的夢幻色彩。其實本詩本身就已經(jīng)蘊涵了幻夢感覺。
三.四個層面的復(fù)雜情感
《春曉》一詩隨詩句的展開,依次展現(xiàn)作者生命中多向度的情感與性格特征。
1、面對和諧美好之景的歡欣、喜悅之情
詩作前兩句寫詩人春宵夢酣,“睡覺睡到自然醒”,聽到到處鳥兒的歡鳴?!疤幪帯眱勺直憩F(xiàn)出充滿活力的春晨景象。鳥兒的歡鳴將懶睡的詩人喚醒,這是怎樣的春光明媚、歡欣鼓舞?從中可以體會出詩人對春天、對生命的贊美和歡歌。
2、春來春又去的惜春、嘆春之情
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常怕花開早,更何況落紅無數(shù)”。李清照《如夢令》有:“昨夜雨疏風驟,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這些都是后出之詩,以春喻人,嘆惜光陰易逝、紅顏易老、英雄垂暮。
這首詩的三、四句自然展開:夜里風雨之聲,花兒飄落多少?春光還會駐留多久呢?所以詩中顯出了作者嘆春、惜春的無限感想和淡淡哀怨。
3、“獨有幽人自來去”的孤單、冷清之意
詩作整個場面顯出的都是作者一人,醒來——回味昨夜風雨聲——聯(lián)想花落知多少——嘆春、惜春,背后是孤單和冷清。聯(lián)系孟浩然的隱居生活,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詩的這種情調(diào)。
《新唐書》載:“孟浩然,襄州襄陽人,少好節(jié)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聞一多先生評價孟浩然,認為他是懷著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圣的默契而隱居。這個“古人”就是東漢名士龐德公,他入山采藥,一去不返。孟浩然有《夜歸鹿門歌》:“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這個“幽人”是指龐德公還是作者自況?抑或是二人的隱逸人格合二為一?都有可能。
歷史評價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diào),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蔽ㄆ潆[逸,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故能有壯逸之氣。但因作者有用世之志,而政治上并無人強力保薦,自身又潔身自好,不樂于趨承逢迎,所謂“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所以政治上并無甚得意,而以隱士終身。這種仕隱的矛盾仍會使作者感到孤獨和彷徨。
4、超妙自得的清曠、沖淡之性
本作有憐春、嘆春、惜春之情,又有孤單、冷清、落寞之意,但讀來卻并無凄美、悲慘之感,原因在于:
其一、景物描寫的清新自然、超妙自得。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善于發(fā)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宿建德江》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其二、對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的達觀與放下。人生路上的歡笑與淚水、平坦與坎坷、生命的得與失、成與敗、是與非;功名道上的顯赫與幽隱……都如同自然界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潮漲潮落一樣,是自然現(xiàn)象,又何必斤斤計較呢?總之,廖廖幾句,作者的沖淡性格顯露無遺。
四.“處處啼鳥”和“夜來風雨”是真是幻問題
在欣賞這首詩的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解讀。其一:“處處聞啼鳥”是實有之景還是作者虛構(gòu)?其二:“夜來風雨聲”是實有其事還是作者猜想?當然,我們猜測實有其事的可能性較大,但作者的藝術(shù)手法造成一種如夢似幻的色彩,給詩的詮釋增加了多重情調(diào)。
五.生命的“一聲嘆息”
結(jié)構(gòu)上,本詩從首句“春眠不覺曉”的混沌狀態(tài),啟蒙到“處處聞啼鳥”的喜悅之情,回憶起昨夜的風雨聲,再到自然而然的“花落知多少”的結(jié)局,四句詩一氣哈成,結(jié)構(gòu)自然。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
總之,《春曉》似為作者的“一聲嘆息”:早上起床時的隨口吟哦,出口成章,似并未曾見窗外,后二句為推斷、臆測。
反映作者的人品:沖淡、高遠、達觀,而又有些感時傷春、人世代謝、甚至有孤芳自賞之意。
當然,“詩無達詁”,本文也僅是個人一管之見。詩歌的解釋因人、因時、因心情而各異。而好的作品,正如同錢鐘書先生所談:“凡作品之價值愈高,承認之人不必愈眾,而所以承認之故必愈繁,金石千聲,云霞萬色,如入百花之谷,如游五都之市,應(yīng)接不暇、鉆研不盡,各見所長,各得所欲,此種種不同之品德不相反而適相成……文學之矯然特異,正在于此”。(錢鐘書《好的文學的評價標準》)
(作者單位:湖北省棗陽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