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王迪琴
編 輯:趙斌 mzxszb@126.com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詩宋詞是古代詩海中閃閃發(fā)亮的明珠瑰寶;而那懸于碧空中的一輪明月,既是天上仙境的象征,又是人間美妙之所在。她千古悠悠,月隨時轉,永照人間,啟蒙了多少人的詩意,喚起了多少人的詩興,激蕩著多少人的詩情。趁此良辰美景,詩人們逸興湍飛,情思勃發(fā),頻頻撥動那月之光弦。于是,這神奇之詩和亙古之月就共同奏成了一曲曲不朽的詩月華章。
古人專寫月的詩作比比皆是,或局部、或整體,或片斷、或通篇;有的描摹月夜、月色、月景,有些又不拘泥于描寫月的形狀、光亮和色彩,而是用來表明時序、烘托景物、渲染氣氛以及抒發(fā)感情。從《詩經(jīng)·陳風·月出》發(fā)軔,至“古詩十九首”,再到唐詩宋詞的名章佳句集大成,月亮不僅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征,還成為懷遠思人的意象,凝聚成一種積淀深厚的審美意識。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首《關山月》,把我們帶到了那明月高照的浩瀚夜空,給我們描繪出一幅云月蒼茫、雄渾廣闊的月夜景象。夜晚,正因為有了這皎皎明月的照耀,才使天地萬物熠熠生輝。月光蕩滌了塵埃,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形成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年年夜月”“處處山川”,有月之時,有月之地,必然有美景生成。
詩中之月既是時令和具體時間的體現(xiàn),也是人與物活動的背景。雖然月亮永遠是那個月亮,但由于它在不同的時段出現(xiàn),使月亮形成了不同的形狀和光度;也因為它照臨的空間位置不同,形成的景致不同,詩人的感受也自然不同。這多姿多彩的月夜景象,體現(xiàn)在詩詞篇章中,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月詩佳句。
我們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地偏山吐月,橋斷水浮空”,山掛銀鉤,月出似吐,這是“山月”的特色;“江平萬頃正碧色,上下清澈雙璧浮”,“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水浮雙璧,江波流月,這是“江月”的特色;“山月入松金破碎”,有松林中斑駁的月光像片片碎金在閃耀的“林間月”;“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有如水的月光下,花搖柳拂,飛絮縈回,意境清幽纏綿的“庭院月”;“雁過秋空夜未央,隔窗煙月鎖蓮塘”,還有月灑荷塘,煙霧輕蒙的“荷塘月”。
我們再看:蘇軾把那倒映在水里的“溪中月”描繪得多么美,叫“溪月瓊瑤”。月光靜靜地灑滿了溪流,水月交輝,倒映水中,像綴滿了無數(shù)晶瑩無瑕的珠玉。宋庠把“湖岸月” 描繪為“向夕舊灘都浸月,過寒新樹便留煙”。波月輝映,新枝搖曳,就像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煙霧。
從時間上看,余靖的“疏煙明月樹,微雨落花村”,寫的是春殘之景,樓鑰的“天高顥氣肅,月斜映疏星”,寫的是深秋之景;劉方平的《夜月》詩“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是夜深之景,而李賀的《南園》詩“曉月當簾掛玉弓”,則是拂曉之景了。
樓上觀月,看到的是月夜一景,而泛舟湖上,臨波沐月,詩人會全方位地感受到月光的美麗,所以許多詩人都熱衷于游湖蕩月。歐陽修的《晚泊岳陽》云:“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别┰聭铱?,江水茫茫,清輝滿地,江天一色;此時月下人歌,歸舟唱晚,是多么引人入勝的景致!蘇軾的《夜泛西湖五絕》寫他從魄月初生到月半中天,游興不減:“三更向闌月漸垂,欲落未落景特奇”,一直到領略了月落之后的湖景才回去。如果說新月生輝,半璧吐艷,給人以明朗之感;菰蒲無邊,湖水茫茫,給人以朦朧之感;那月落后的湖光非鬼非仙,則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宋代詩人武衍也有一首泛舟石湖的即興之作《秋夕清泛》:“弄月吹簫過石湖,冷香搖蕩碧芙蕖?!鼻镌铝岘?,湖光瀲滟,船頭詩人吹簫觀月,豈不妙哉!
月下賞湖光異色被詩人稱道,月下觀看夜潮就更能激起他們的詩興。白居易有憶杭州詞說:“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蘇軾任杭州通判時,也要在中秋月夜親臨海塘看潮勢,“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潮因月出月落而引,農(nóng)歷十五,皓月千里,那錢塘江潮水比平時更加奇特,洶涌澎湃的潮頭如萬馬奔騰,撼人心目,歷代詩人多有題詠。
一年當中,春月麗,秋月明。農(nóng)歷月份里,月有從新月如鉤到圓月如盤之變化;一天之中也有黃昏月出和月上中天之不同。春秋兩季更是自然界最美好的時光,“春花秋月”也就成為最具詩情畫意的物象。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边@是元宵佳節(jié)夜市上的情景。當然,夜晚獨坐中庭,欣賞著春宵月色,也別有一番情趣。張先的別號“張三影”,就是因他那有名的春月“三影”:“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隔墻送過秋千影”和“云破月來花弄影” 詩句而來。李之儀也有一首詩寫到月“影”:“覺后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蓖ㄟ^對這些月下之“影”活動的描寫,春天月夜那迷蒙幽靜、至幻至美的景致躍然紙上。
詩人筆下,春天之月總是和花有著很深的緣分。夜色中,月照花明,風吹花動,搖曳生姿,儀態(tài)萬方,比日間之花更多了一份嫵媚和優(yōu)雅,營造出一種令人神往之境。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有名句曰:“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卑拙右住洞逡埂吩娨矊懙健霸旅魇w麥花如雪”,月光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月花交融,美麗無比。李煜的“花明月暗籠輕霧”,是月色朦朧,輕霧彌漫,嬌花吐艷;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是微風吹拂,云開月現(xiàn),花影婆娑;王安石的名句“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則描繪了一幅月灑清輝、花移嬌影、月花共渡的妙景,都令讀者賞心悅目。蘇軾的《海棠》詩中,花在春夜月下開放,月華透霧,花光四溢:“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秉S庭堅的月下水仙有步月凌波、盈盈欲仙之態(tài):“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绷皱偷摹渡綀@小梅》,更是把黃昏月下梅花的神韻給寫絕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倍嗝姥剑∧请鼥V的月色,美麗的花影,構成靜謐清幽的意境,怎能不讓人陶醉!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詩人李樸把中秋之月寫得那樣美妙無比:“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敝袊擞兄星锕?jié)賞月的習俗,每當此時,詩人們登高臨風,對月抒懷,寫下了一首首美妙的秋月詩。唐朝詩人王建有一首《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夜月的最大特色是“圓”。蘇軾《中秋月》說“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因此“寶鏡”“玉盤”就成為十五秋月的別稱。
秋天月夜,月明星稀,空明剔透,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特別是當皓月行至中天,真有“千山月午乾坤晝”之況,皎潔的清光簡直把大千世界變成了朗朗白晝。因為此時秋高氣爽,云淡風輕,夜色更加空明無垠,所以秋夜之景又表現(xiàn)在一個“清”字上,“清風明月”就成為其最富特征的景象。蘇軾有“清夜無塵,月色如銀”之詩,杜甫有“湖月林風相與清”之句。張耒在《夜坐》中寫道:“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倍鴹钊f里的《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對這種清幽靜雅之景體驗得更加深刻:“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獨自行。”高空儼然如張開的鴉青色帷幕,在這張帷幕上,一輪明月高懸,像無所附麗、獨自運行的“一團冰”,把月夜晴空寫得多么引人入勝。
秋夜晴空的另一個特征是“明月如水”或“月華似洗”。如水洗過的月光給人一種涼意?!皼鲈氯缑紥炝鵀场保耙挂鲬X月光寒”,“清和冷月到簾櫳”,都透著“夜涼如水”之感。立秋之后,“一枕新涼一扇風”,天上的月與地上的霜形成慘白一片,月兒就顯得更加清冷。或許是“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或許是“蘆花千里霜月白”,都寫月冷霜寒,境界空曠凄清!所以詩人又把秋月稱為“寒蟾”。郭祥正《金山行》詩曰:“寒蟾八月蕩瑤海,秋光上下磨青銅?!崩钯R也有《夢天》詩曰:“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痹娙藗儗懬镌碌墓吕洌菫榱艘r托出秋景的蕭瑟清寒。
對月懷人,臨風思遠,是古代詩詞中的常有之情。古樂府云:“仰天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弊灾x莊的《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后代詩人都喜歡借月來抒發(fā)相思之苦,寄托懷念之情。于是,婦思,閨怨,懷人情,思鄉(xiāng)感,多少離愁別恨,都因月而生,依月而發(fā),成就了無數(shù)名章佳句。
明月以它皎潔的光輝,把宇宙幻化為一個銀色的世界,人在此時最易生情、多情和傷情。古時交通不便,情人分隔兩地后,路途遙遠,音信難通,相見時難:“不見鄉(xiāng)書傳雁足,惟看新月吐娥眉”,“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時光荏苒,雁字空回,錦書無寄,唯有月光頻來眷顧,怎能不讓人對其生情!所以,每見“皓月嬋娟”,不免引發(fā)情思綿綿;每逢“花朝月夕”,又備感冷落寂寞。李白有詩曰:“秋風清,秋月明……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怎一個“情”字了得。
夜深人靜“相思正苦”時,只見那天上的明月來相照兩地,似在傳遞著相互間的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泌的《寄人》詩曰:“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表f莊的《菩薩蠻》詞曰:“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倍际墙柙聛硎惆l(fā)情人間那一片依依惜別之情。在這無情之夜,有那多情之月來相照,一方面使相思之人有了寄托之物,另一方面也讓她們得到了少許安慰。
“花前月下”是相戀之人談情說愛的佳所,那“月上柳梢頭”之時,不也正是“人約黃昏后”之辰嘛。最早的詩經(jīng)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之句,可見人月連“情”的心理自古就有。正因為這樣,天上的明月就成了人間愛情的明證。多情人不能忘懷,“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癡情的女子“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而對于那好久得不到對方消息的女子來說,這月兒更是自己愛情的明證,“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正是在這一輪明月下,她與心上人共締情約,永不相負,所以她要“夜久更闌風漸緊,與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
月圓之時應是親人團圓之日。夜中對月往往能勾起對親故的思念之情,月亮成為詩人的情化之物。“長憶別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流連不住,月隨人千里。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卷珠簾,凄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碧K軾的這首《永遇樂》詞,以月為抒情線索,人的感情的表白完全由月亮的活動來道出:在景疏樓上餞別時,是“明月如水”,友人走后那多情的明月也“隨人千里”,三度月圓,無人同醉,仍然是那明月相伴到天亮。真是人多情,月更多情。于是,詩人們紛紛借明月來表達對友人的一片真情,既真摯又純潔?!蔼氉鴮υ滦挠朴?,故人不見使我愁”,“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明月隨良椽,春潮夜夜深”,“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劉長卿的詩“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和戴叔倫的詩“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則通過寫明月的普照來寄托對親人的思念,景中含情,情在景中?!安恢嗽聨兹藲w,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這綿綿不絕的思念之情,將月之情和人之情緊密交織在一起,情韻裊裊,令人心醉神迷。
古典詩詞中,明月似乎與離人、思婦結下了不解之緣,寫明月牽愁惹恨之作俯拾皆是。如曹植的《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辈茇б灿性?“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倍紝憢D人秋夜思念遠方之人時的境況;后來就專用“斜月照簾帷”“薄帷鑒明月”等來表達閨人的愁思。
漢以后,常年征戰(zhàn)不斷,寫征夫思婦的對月相思,成為一種很廣泛的題材。因為那“長安一片月”,“總是玉關情”,所以“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丈夫在外戍守邊疆,妻子在家獨守空閨,明月的相照勾起了不眠之人更加難以排解的離愁別緒:“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鼻囟饓魯嘀畷r,正是皎月照人之際,情何以堪?“寂寞起來搴繡幌,月明正在梨花上”,樓中人月,相對無眠,夢中之情,月照之景,更引起了獨居之人的思愁?!包S昏獨依朱闌,西南新月眉彎”,閨中少婦面對高掛在西南夜空中的一彎新月,自然會涌起月圓之時相思之人不能團圓的苦悶。
是人憐月,還是月憐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那月兒真是“照得離人愁絕”呀!于是那月亮也由“相思之月”變成了“傷心之月”:“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干。”同樣是這個明月,曾經(jīng)照見他們情真意篤的相聚,也照見他們?nèi)虦I割愛的離別。他們的綢繆之情,繾綣之意,是“除卻天邊月,沒人知”的,此時的月下之人怎能不產(chǎn)生“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的惆悵呢!
由思引愁,到由愁生怨,又由怨變恨?!懊髟虏恢O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痹娭械倪@種月照而生相思恨意的傳統(tǒng)寫法,似乎具有一種更加普遍的意義。“想佳人花下,對明月春風,恨應同?!笨墒牵髟卤臼菬o情之物,自然不解人的離恨之苦,人本不該怨它:“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钡谟星槿说难壑?,明月就是人由多情而轉為有恨的媒介。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說:“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問題是:“何事長向別時圓?”問題恰點在了情人們的心上。歐陽炯的《獻衷心》說:“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石曼卿也說:“月如無恨月長圓。”就是說,月兒圓時人卻不能團圓,所以才會有恨。那夜間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而此時對于“月明人倚樓”的思婦,真是“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呀!明月高照的美景良辰,對一個滿懷愁緒的人來說,那秋月的寒光倒更像一把斷腸的利劍,“皓月瀉寒光,割人腸”。所以范仲淹才有“明月樓高休獨倚”的告誡。
望月使閨中懷情,也易讓客子思鄉(xiāng)。李白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笨途铀l(xiāng)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白天倒還罷了,一到夜晚,那思鄉(xiāng)的情緒就會在心頭一陣陣地泛起波瀾。孤獨中眺望高天,只見明月播輝,光照千里,浩蕩的月色更加引發(fā)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所以自古以來,詩人們就把明月照臨與思鄉(xiāng)之情連在了一起,用望月來寄托自己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走一程,思一路,明月也就成為客子傾吐思鄉(xiāng)之情的旅伴。你看,這里是“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那里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邊是“西樓望月幾回圓”,“心隨明月到胡天”,那邊是“萬里歸心對月明”,“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皎皎明月,依依歸思。葛起耕的《樓上》詩曰:“樓上何人吹玉簫,數(shù)聲和月伴春宵。斷腸喚起江南夢,愁絕寒梅酒半銷?!币粋€初春的夜晚,明月如鏡,高懸天宇,悠揚的簫聲和著明亮的月光,共同陪伴著這良宵美景。但這紅樓簫聲與春宵月色也“喚出”了天涯游子飄零羈旅之鄉(xiāng)愁。李白《太原早秋》詩曰:“夢繞城邊月,心飛故國樓。”崔涂的《春夕》詩曰:“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guī)枝上月三更?!弊右?guī)啼月,思鄉(xiāng)情切,連夢中的月都凝聚的是思鄉(xiāng)的情結。
王昌齡有許多借月光寫客愁的詩,“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行到荊門向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都是將月光和客愁聯(lián)系在了一起。也有的詩人反過來看問題,所謂“月明千里心”是也。月兒在引惹詩人鄉(xiāng)愁的同時,也給了他鄉(xiāng)客子莫大的慰藉,特別是在那山河供愁、人事催淚的時候,月之情意就更為動人:“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正因為月照與鄉(xiāng)情有著扯不斷的關系,才引發(fā)了詩人“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