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適遠
莎車,保留著一個信息密碼。這自然是它的名字,莎車就是塞人的簡稱,這也透露著距離至今3000前的青銅時代,甚至更早,塞人從遙遠的里海來到這里后一度作為這里的客人曾經(jīng)盤踞在此。以地名作為氏族的符號在古代新疆非常之多,如若羌,是羌人居住地,吐魯番、巴里坤、伊吾則和大月氏人有關(guān)。那時,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周圍既有大月氏、烏孫、塞人這樣的白種族群,也有羌人、匈奴這樣的黃色人種,新疆古代本身就是極其文化多樣、人種多樣、宗教多樣的地區(qū),盛滿了四大文明的因子。
探秘卡龍琴的制作
莎車的朋友們獲知我們的到來早已迎在路邊,自然直驅(qū)阿迪力·阿地里提的家。阿迪力·阿地里提的家是一個極大的莊園,幾十畝的葡萄、瓜地、杏園一眼望去郁郁蔥蔥。很難想象,富有的主人居然精通卡龍琴的制作,也顯示了主人精神生活的富有,這也意味著主人是木卡姆的簇擁者。阿迪力·阿地里提笑著說:“卡龍的琴身是必須用桑木制成,共鳴箱也是,這個你們可能知道。桑木通向音樂的心。”阿迪力·阿地里提純屬的漢語讓我們驚喜不已。他在早已刨好的桑木板上畫好卡龍,然后就開始挖出呈中空的扁梯形??埱僮笄抑保瑺钏谱蟀霃垞P琴。說實在的,起初我常常搞不清鏘和卡龍琴的區(qū)別,自然難免鬧笑話。好在很快地我糾正了這個錯誤,鏘是打擊樂器,卡龍則是像古箏那樣彈,一手彈撥,一手按捺,音色輕柔含蓄,委婉動聽,倒和其外形流露的典雅、古樸頗為合拍。形狀上看,二者也是有分別的,卡龍琴有一邊是弧形的,而鏘則是方方正正。
第二步制作琴框,琴框是共鳴箱的四周邊框,系用長短、厚度不同,寬度一致的四塊桑木板制作。這個程序其實和制作鏘基本是一致的。他也同樣把左側(cè)框板慢慢浸入水中,讓助手把爐火架好,凝神屏氣烘烤出所需彎度。然后坐下把琴框上、下兩面分別粘以用桑木薄板制成的面板和底板。這些流程搞完后,阿迪力·阿地里提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說:“后面就更麻煩了,需要在面板上開有若干個圓形小音孔并組成各種圖案?!闭f完,拿了一個成品指著讓我們看:“你們看,在琴箱的前框板上,多雕刻有維吾爾族風(fēng)格的圖案花紋。卡龍有16組或18組琴弦,每組為兩條同音弦。不同纏弦,依弦的直徑、長度不同而發(fā)出高低有別的音響。低音弦(近演奏者)粗而長,高音弦細短?!蔽覀兙劬珪窨赐曷犕?,由衷地贊嘆這復(fù)雜而紛繁的工藝。
見我們意猶未盡,他哈哈一笑:“這里面還有一個故事呢。給你們說說吧。我也是聽師傅說的。在500多年前,有幾個外地的維吾爾族來到麥蓋提縣,其中有一位叫吾熱提·木布瓦依的老人。他的大兒子毛拉聰明靈巧,酷愛音樂。在麥蓋提居住的時間里,為了打發(fā)無聊,他想起了卡龍伴隨的日子,但身邊又沒有。于是,他憑著記憶,用一塊三角形箱式木料,把野獸的腸子曬干,擰成細弦釘上,可以彈出音響。實驗成功后,他進一步改進,把三角形改為四角形,神奇的音樂奏響的時候,麥蓋提的天空里都仿佛彌漫著沙漠上的沙棗花香,清香撲鼻?!睆倪@里可以判斷出一個信息,由于具有地緣上的優(yōu)勢,臨近的麥蓋提把卡龍自然就傳播過來了。
麥蓋提歷史曾隸屬于莎車,后來從中分離。莎車縣早已是新疆南部的大縣,人口有80萬。在內(nèi)地的縣里有這樣數(shù)字的人口屬于平常事,但在新疆這比許多地區(qū)的人口都要多出幾倍,如哈密、吐魯番、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莎車是十二木卡姆的集大成者阿曼尼薩汗的故鄉(xiāng),縣城的中心,是阿曼尼薩汗的紀(jì)念園。因為如此,莎車的木卡姆雖屬于喀什木卡姆的一個版本,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含量卻是很重的。尤其莎車和巴楚、麥蓋提、阿瓦提都是葉爾羌河流過的綠洲,因此還兼有刀郎木卡姆,在一個這樣的綠洲里,融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于一體,又保持著各自的傳統(tǒng),實在很罕見。
追溯卡龍琴的緣起
阿迪力·阿地里提耐心地在面板上做著若干個圓形小音孔并把他們組成各種圖案,這個程序自然是極為重要的,牽涉到音符的純正和是否圓潤??粗鴰讉€圓形小孔被分別組成賞心悅目的圖案,這也使我更加關(guān)心卡龍琴的真正來歷:“卡龍的真正是怎么來的呢?”阿迪力·阿地里提直起腰皺著眉頭說:“這個我也是聽師傅說的??堊钤缭谛陆溕w提流傳使用,第一位制作者是麥蓋提的毛拉曼,他使用空胡楊樹干做琴框,上面蒙以薄木板,張以羊腸弦而成,當(dāng)時還不知其名,只稱作‘有聲音的木箱子。后來他的侄子烏拉依木·潑萬受到鳥鳴的啟發(fā)后,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揉弦器‘闊西塔甫(為‘鳥兒鳴叫之意)。大概就是這樣?!?/p>
回來后翻閱資料,沒想到它是木卡姆大師——法拉比的杰作。《樂師傳》說,他把一段粗大的胡楊木掏空,用獸骨做琴軸,用羊腸做琴弦,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卡龍。試用一段時間后,他由加以了改進,用共鳴箱代替了胡楊木殼,用鋼弦代替了羊腸,鐵軸代替了獸骨。經(jīng)過改進后的卡龍,音色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用卡龍演奏了木卡姆中古老的《拉克》《烏夏克》等大曲和間奏曲。在彈撥中,如潺潺流水,沁人心脾,受到了綠洲居民的如潮好評。民間藝人中傳說卡龍是由麥加人培爾節(jié)格創(chuàng)制的,培爾節(jié)格曾在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面前彈奏過它,由于演奏技藝卓絕,當(dāng)時連天上的飛鳥也被吸引到教堂前聆聽。
阿迪力·阿地里提已經(jīng)從容不迫地開始給卡龍琴上弦了。我打量著這個即將完工的樂器,想到在演奏木卡姆的時候,它有時候居然是樂器領(lǐng)袖,它沒有喊出第一聲,其他樂器都不會搶出第一聲,等卡龍出來后才魚貫而出,這在刀郎木卡姆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同時它也是演奏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流行于新疆的麥蓋提、喀什、和田、莎車一帶和哈密等地。在木卡姆音樂存在的國家里,都會聽到它的聲音,像伊拉克、敘利亞、北非、伊朗、印度、土耳其等國家都用它演奏著木卡姆的聲音。
卡龍琴傳到新疆大約是在公元1254年左右,在新疆民間受到熱捧,一下子流行起來。在清代被列入《回部樂》,成書于清代的《欽定大清會典圖》中,卡龍被記載為:“喀爾奈,鋼絲弦十八,狀如世俗揚琴。刳木中虛,左直右曲,前廣后削,……以手冒撥指或以木撥彈之”??雌饋砜堃彩蔷S吾爾族樂器里弦最多的古老民間彈撥樂器,史籍中稱七十二弦琵琶、記錄有十八檔鋼弦,形同揚琴,左側(cè)平齊,右側(cè)和前后窄,用手彈撥,調(diào)音器上弦,經(jīng)過幾個世紀(jì)的改進,在音質(zhì)上又有了提高??埱購椬喑鰜淼囊魳酚袝r像潺潺流水,汩汩而流;有時像春風(fēng)中四處漫溢的沙棗香,清新柔順,沁人肺腑;有時又像潔白的鴿子在碧藍的天空悠悠地翱翔,輕巧地翻飛;有時你又會突然聽到一聲鷹的鳴叫,悠悠顫顫,劃過長空,令人心曠神怡……
卡龍琴就這樣生活在新疆的綠洲,伴著日落日息,和著那悠遠的歌聲一起聲情并茂地歌唱著自己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