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山西省靈丘縣小彥—槍頭嶺多金屬硫化物礦床地質特征和成礦規(guī)律

        2014-07-21 22:01:03王秀娟
        科技與創(chuàng)新 2014年6期
        關鍵詞:巖漿巖花崗矽卡巖

        王秀娟

        摘 要:以山西省靈丘縣小彥—槍頭嶺礦床地質為例,研究其特征,查明了該礦床的礦體形態(tài)、產狀和規(guī)模,該礦床受構造作用控制明顯,北西向和北東向正斷層構成了該礦床的主要導礦和容礦構造,通過研究有用礦物的品位、結構構造、賦存狀態(tài)和圍巖蝕變等方面,推斷出該礦床屬于與淺成酸性巖漿巖有關的矽卡巖型礦床。

        關鍵詞:小彥—槍頭嶺;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

        中圖分類號:P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6-0157-02

        準確認識礦床的地質特征和成因,有助于為礦山設計和建設提供資源、儲量計算和開采技術等條件,從而達到降低風險、獲得最大經(jīng)濟效益的目的。對山西省靈丘縣小彥—槍頭嶺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的地質資料整理和硐探進行編錄,并采集樣品進行測試,研究該礦的礦床地質特征,并初步總結了其成礦規(guī)律,以供參考。

        1 礦區(qū)地質特征

        研究區(qū)位于華北地臺北緣中段,燕山臺褶帶西端,山西陸臺與燕山沉降帶兩大構造單元相互嵌接的構造巖漿活動帶上。區(qū)內廣泛出露有燕山中期至晚期花崗斑巖、輝石閃長巖、石英斑巖等侵入巖、流紋巖、流紋質熔結角礫巖和安山質角礫巖等噴出巖。NW方向(2條)和NE方向(3條)構造帶構成了本區(qū)的主要構造格架,并形成了研究區(qū)的主要導礦和控礦構造。

        1.1 地層

        礦區(qū)出露地層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中生界侏羅系和新生界第四系。

        1.1.1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景兒峪組(Qbj)出露于槍頭嶺-對于峪一帶,為一套紫紅色厚層燧石角礫巖和含鐵石英砂巖,局部可見赤鐵礦層。

        1.1.2 古生界寒武系

        古生界寒武系下統(tǒng)毛莊組,中統(tǒng)徐莊組、張夏組,上統(tǒng)崮山組、長山組、鳳山組地層,分布在礦區(qū)南部和西部,地層傾向270°~310°,傾角15°~45°.

        1.1.3 古生界奧陶系

        該系分布于礦區(qū)北部和東部,整合于寒武系地層之上,下統(tǒng)為冶里組、亮甲山組,中統(tǒng)為下馬家溝組。

        1.1.4 中生界侏羅系

        該區(qū)內僅見中統(tǒng)后城組和上統(tǒng)白旗組地層,分布于礦區(qū)北東和南西部,為受斷層控制的小斷陷洼陷沉積,不整合于奧陶系冶里組灰?guī)r之上。

        1.1.5 新生界第四系

        新生界第四系有全新統(tǒng)殘坡(Q4edl)和全新統(tǒng)沖洪(Q4apl)兩種積層。全新統(tǒng)殘坡積層呈灰黃色、深灰褐色,由侏羅系、奧陶系地層中的巖石碎屑及亞砂土、腐植土組成,一般厚1~3 m,最厚達5~7 m,大面積覆蓋全區(qū);全新統(tǒng)沖洪積層呈灰白色、灰褐黃色,細-粗粒砂和灰?guī)r、火山巖等礫巖混雜物為主,分布于小彥村東溝及各支溝中。

        1.2 構造

        該區(qū)經(jīng)歷了多次構造變動,形成了復雜的構造格局,總體上以斷裂構造為主,褶皺構造則較簡單。廣泛發(fā)育的斷層構成了本區(qū)的主要導礦和容礦構造,個別斷層多期次活動,切穿燕山期巖體。按其展布方向主要為NE,NW和SN向三組斷裂。

        北東向斷裂在區(qū)內較為發(fā)育,其走向為20°~30°,傾向110°~120°,傾角50°~70°,長150~1 000 m,斷裂帶寬0.2~5 m,為正斷層。斷裂破碎帶主要由角礫巖組成,角礫多呈次棱角狀,角礫成分為兩側圍巖,由泥質和巖石碎屑膠結而成,具較強的碳酸鹽化、硅化、絹云母化等蝕變。

        北西向斷裂在區(qū)內也較發(fā)育,走向300°~340°,傾向30°~70°,傾角40°~60°,長200~600 m。

        近南北向斷裂在區(qū)內規(guī)模相對較小,走向350°~10°,產狀近于直立,斷裂帶內見角礫巖、角礫狀灰?guī)r,高嶺土化發(fā)育,并見鉛鋅礦化及錳礦化。

        1.3 巖漿巖

        該區(qū)巖漿巖活動頻繁,巖性從中基性到酸性均有分布,主要的巖石類型有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和石英斑巖,其次為輝綠巖、閃長巖、安山巖等。

        2 礦床地質特征

        2.1 礦體特征

        礦體產出部位主要為小彥火山機構中的次火山巖(石英斑巖、花崗斑巖等)、圍巖(碳酸鹽巖)接觸帶(即內、外矽卡巖帶)、構造破碎帶、裂隙和巖體內部,受控于控制火山巖筒的環(huán)形斷裂、放射狀斷裂和接觸帶。根據(jù)主要礦體賦存部位,礦化及展布特征等分析,該區(qū)主要礦體成因為矽卡巖型和次火山熱液型。

        本次工作圈定出6個礦帶,共計88個礦體,其中Zn礦體26個,Cu礦體25個,Mo礦體21個,Ag礦體7個,Pb礦體4個,Zn-Cu礦體2個,Au-Pb礦體、Zn-Pb礦體、Zn-Ag-Cu礦體各1個,規(guī)模較大的主要礦體大多賦存于構造裂隙及矽卡巖接觸帶上,并廣泛發(fā)育有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圍巖蝕變現(xiàn)象。

        2.2 礦石類型及特征

        礦區(qū)內金屬礦物主要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褐鐵礦、針鐵礦、軟錳礦、白鉛礦和孔雀石等;非金屬礦物有方解石、石榴子石、綠泥石、透輝石、石英、斜長石、鉀長石和絹云母等。大部分礦石為中粗粒粒狀結構、它形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常見的礦石構造有細脈浸染狀、條帶狀、角礫狀和塊狀。

        通過對礦區(qū)礦石化學元素分析,得出主要礦石組分的品位如下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各有用元素組分均已達到工業(yè)標準。通過對礦石中有害組分的滑雪分析測試,得知各有害組分含量均在工業(yè)標準控制范圍內,因此礦床中多種類型金屬可綜合開采利用。

        3 找礦標志及礦床成因分析

        3.1 找礦標志

        3.1.1 構造、巖漿巖標志

        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噴發(fā)巖、花崗斑巖和石英斑巖,與圍巖接觸帶及北西向、北東向近南北向構造,巖體邊緣斷裂及其附近的多組斷裂相交的部位,是區(qū)內多金屬礦成礦有利場所。

        3.1.2 構造、巖漿巖標志

        大理巖化、矽卡巖化是銀、鉛、鋅多金屬礦的找礦標志,花崗斑巖(石英斑巖)中的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孔雀石化、綠泥石化是尋找銅、鉬、銀、金礦的近礦圍巖蝕變標志。

        3.2 礦床成因

        礦區(qū)內的主要巖漿巖屬于燕山期淺成中酸性侵入巖,次為火山巖、噴出巖、花崗斑巖和石英斑巖等,其圍巖系含鈣鎂質的碳酸鹽巖,主要的礦(化)體賦存在巖體接觸帶、構造破碎帶和火山構造帶之中,主要蝕變?yōu)榇罄韼r化、矽卡巖化、角巖化、硅化、綠泥石、絹云母化和高嶺土化等。綜合分析與礦床成因有關的因素,該礦床成因應為與淺成酸性巖漿巖有關的矽卡巖型(接觸交代型和熱液型)礦床。

        4 結束語

        通過分析上述勘查成果,認為本礦床為復成因、多礦種的多金屬礦床,特別是以接觸帶為主的矽卡巖型礦床為主要成礦類型。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除鋅、銅外鉬的找礦潛力大,有望成為一個中型的鋅、鉬、銅、銀、金、鉛多金屬礦床。

        〔編輯:李玨〕endprint

        摘 要:以山西省靈丘縣小彥—槍頭嶺礦床地質為例,研究其特征,查明了該礦床的礦體形態(tài)、產狀和規(guī)模,該礦床受構造作用控制明顯,北西向和北東向正斷層構成了該礦床的主要導礦和容礦構造,通過研究有用礦物的品位、結構構造、賦存狀態(tài)和圍巖蝕變等方面,推斷出該礦床屬于與淺成酸性巖漿巖有關的矽卡巖型礦床。

        關鍵詞:小彥—槍頭嶺;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

        中圖分類號:P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6-0157-02

        準確認識礦床的地質特征和成因,有助于為礦山設計和建設提供資源、儲量計算和開采技術等條件,從而達到降低風險、獲得最大經(jīng)濟效益的目的。對山西省靈丘縣小彥—槍頭嶺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的地質資料整理和硐探進行編錄,并采集樣品進行測試,研究該礦的礦床地質特征,并初步總結了其成礦規(guī)律,以供參考。

        1 礦區(qū)地質特征

        研究區(qū)位于華北地臺北緣中段,燕山臺褶帶西端,山西陸臺與燕山沉降帶兩大構造單元相互嵌接的構造巖漿活動帶上。區(qū)內廣泛出露有燕山中期至晚期花崗斑巖、輝石閃長巖、石英斑巖等侵入巖、流紋巖、流紋質熔結角礫巖和安山質角礫巖等噴出巖。NW方向(2條)和NE方向(3條)構造帶構成了本區(qū)的主要構造格架,并形成了研究區(qū)的主要導礦和控礦構造。

        1.1 地層

        礦區(qū)出露地層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中生界侏羅系和新生界第四系。

        1.1.1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景兒峪組(Qbj)出露于槍頭嶺-對于峪一帶,為一套紫紅色厚層燧石角礫巖和含鐵石英砂巖,局部可見赤鐵礦層。

        1.1.2 古生界寒武系

        古生界寒武系下統(tǒng)毛莊組,中統(tǒng)徐莊組、張夏組,上統(tǒng)崮山組、長山組、鳳山組地層,分布在礦區(qū)南部和西部,地層傾向270°~310°,傾角15°~45°.

        1.1.3 古生界奧陶系

        該系分布于礦區(qū)北部和東部,整合于寒武系地層之上,下統(tǒng)為冶里組、亮甲山組,中統(tǒng)為下馬家溝組。

        1.1.4 中生界侏羅系

        該區(qū)內僅見中統(tǒng)后城組和上統(tǒng)白旗組地層,分布于礦區(qū)北東和南西部,為受斷層控制的小斷陷洼陷沉積,不整合于奧陶系冶里組灰?guī)r之上。

        1.1.5 新生界第四系

        新生界第四系有全新統(tǒng)殘坡(Q4edl)和全新統(tǒng)沖洪(Q4apl)兩種積層。全新統(tǒng)殘坡積層呈灰黃色、深灰褐色,由侏羅系、奧陶系地層中的巖石碎屑及亞砂土、腐植土組成,一般厚1~3 m,最厚達5~7 m,大面積覆蓋全區(qū);全新統(tǒng)沖洪積層呈灰白色、灰褐黃色,細-粗粒砂和灰?guī)r、火山巖等礫巖混雜物為主,分布于小彥村東溝及各支溝中。

        1.2 構造

        該區(qū)經(jīng)歷了多次構造變動,形成了復雜的構造格局,總體上以斷裂構造為主,褶皺構造則較簡單。廣泛發(fā)育的斷層構成了本區(qū)的主要導礦和容礦構造,個別斷層多期次活動,切穿燕山期巖體。按其展布方向主要為NE,NW和SN向三組斷裂。

        北東向斷裂在區(qū)內較為發(fā)育,其走向為20°~30°,傾向110°~120°,傾角50°~70°,長150~1 000 m,斷裂帶寬0.2~5 m,為正斷層。斷裂破碎帶主要由角礫巖組成,角礫多呈次棱角狀,角礫成分為兩側圍巖,由泥質和巖石碎屑膠結而成,具較強的碳酸鹽化、硅化、絹云母化等蝕變。

        北西向斷裂在區(qū)內也較發(fā)育,走向300°~340°,傾向30°~70°,傾角40°~60°,長200~600 m。

        近南北向斷裂在區(qū)內規(guī)模相對較小,走向350°~10°,產狀近于直立,斷裂帶內見角礫巖、角礫狀灰?guī)r,高嶺土化發(fā)育,并見鉛鋅礦化及錳礦化。

        1.3 巖漿巖

        該區(qū)巖漿巖活動頻繁,巖性從中基性到酸性均有分布,主要的巖石類型有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和石英斑巖,其次為輝綠巖、閃長巖、安山巖等。

        2 礦床地質特征

        2.1 礦體特征

        礦體產出部位主要為小彥火山機構中的次火山巖(石英斑巖、花崗斑巖等)、圍巖(碳酸鹽巖)接觸帶(即內、外矽卡巖帶)、構造破碎帶、裂隙和巖體內部,受控于控制火山巖筒的環(huán)形斷裂、放射狀斷裂和接觸帶。根據(jù)主要礦體賦存部位,礦化及展布特征等分析,該區(qū)主要礦體成因為矽卡巖型和次火山熱液型。

        本次工作圈定出6個礦帶,共計88個礦體,其中Zn礦體26個,Cu礦體25個,Mo礦體21個,Ag礦體7個,Pb礦體4個,Zn-Cu礦體2個,Au-Pb礦體、Zn-Pb礦體、Zn-Ag-Cu礦體各1個,規(guī)模較大的主要礦體大多賦存于構造裂隙及矽卡巖接觸帶上,并廣泛發(fā)育有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圍巖蝕變現(xiàn)象。

        2.2 礦石類型及特征

        礦區(qū)內金屬礦物主要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褐鐵礦、針鐵礦、軟錳礦、白鉛礦和孔雀石等;非金屬礦物有方解石、石榴子石、綠泥石、透輝石、石英、斜長石、鉀長石和絹云母等。大部分礦石為中粗粒粒狀結構、它形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常見的礦石構造有細脈浸染狀、條帶狀、角礫狀和塊狀。

        通過對礦區(qū)礦石化學元素分析,得出主要礦石組分的品位如下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各有用元素組分均已達到工業(yè)標準。通過對礦石中有害組分的滑雪分析測試,得知各有害組分含量均在工業(yè)標準控制范圍內,因此礦床中多種類型金屬可綜合開采利用。

        3 找礦標志及礦床成因分析

        3.1 找礦標志

        3.1.1 構造、巖漿巖標志

        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噴發(fā)巖、花崗斑巖和石英斑巖,與圍巖接觸帶及北西向、北東向近南北向構造,巖體邊緣斷裂及其附近的多組斷裂相交的部位,是區(qū)內多金屬礦成礦有利場所。

        3.1.2 構造、巖漿巖標志

        大理巖化、矽卡巖化是銀、鉛、鋅多金屬礦的找礦標志,花崗斑巖(石英斑巖)中的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孔雀石化、綠泥石化是尋找銅、鉬、銀、金礦的近礦圍巖蝕變標志。

        3.2 礦床成因

        礦區(qū)內的主要巖漿巖屬于燕山期淺成中酸性侵入巖,次為火山巖、噴出巖、花崗斑巖和石英斑巖等,其圍巖系含鈣鎂質的碳酸鹽巖,主要的礦(化)體賦存在巖體接觸帶、構造破碎帶和火山構造帶之中,主要蝕變?yōu)榇罄韼r化、矽卡巖化、角巖化、硅化、綠泥石、絹云母化和高嶺土化等。綜合分析與礦床成因有關的因素,該礦床成因應為與淺成酸性巖漿巖有關的矽卡巖型(接觸交代型和熱液型)礦床。

        4 結束語

        通過分析上述勘查成果,認為本礦床為復成因、多礦種的多金屬礦床,特別是以接觸帶為主的矽卡巖型礦床為主要成礦類型。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除鋅、銅外鉬的找礦潛力大,有望成為一個中型的鋅、鉬、銅、銀、金、鉛多金屬礦床。

        〔編輯:李玨〕endprint

        摘 要:以山西省靈丘縣小彥—槍頭嶺礦床地質為例,研究其特征,查明了該礦床的礦體形態(tài)、產狀和規(guī)模,該礦床受構造作用控制明顯,北西向和北東向正斷層構成了該礦床的主要導礦和容礦構造,通過研究有用礦物的品位、結構構造、賦存狀態(tài)和圍巖蝕變等方面,推斷出該礦床屬于與淺成酸性巖漿巖有關的矽卡巖型礦床。

        關鍵詞:小彥—槍頭嶺;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

        中圖分類號:P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6-0157-02

        準確認識礦床的地質特征和成因,有助于為礦山設計和建設提供資源、儲量計算和開采技術等條件,從而達到降低風險、獲得最大經(jīng)濟效益的目的。對山西省靈丘縣小彥—槍頭嶺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的地質資料整理和硐探進行編錄,并采集樣品進行測試,研究該礦的礦床地質特征,并初步總結了其成礦規(guī)律,以供參考。

        1 礦區(qū)地質特征

        研究區(qū)位于華北地臺北緣中段,燕山臺褶帶西端,山西陸臺與燕山沉降帶兩大構造單元相互嵌接的構造巖漿活動帶上。區(qū)內廣泛出露有燕山中期至晚期花崗斑巖、輝石閃長巖、石英斑巖等侵入巖、流紋巖、流紋質熔結角礫巖和安山質角礫巖等噴出巖。NW方向(2條)和NE方向(3條)構造帶構成了本區(qū)的主要構造格架,并形成了研究區(qū)的主要導礦和控礦構造。

        1.1 地層

        礦區(qū)出露地層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中生界侏羅系和新生界第四系。

        1.1.1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景兒峪組(Qbj)出露于槍頭嶺-對于峪一帶,為一套紫紅色厚層燧石角礫巖和含鐵石英砂巖,局部可見赤鐵礦層。

        1.1.2 古生界寒武系

        古生界寒武系下統(tǒng)毛莊組,中統(tǒng)徐莊組、張夏組,上統(tǒng)崮山組、長山組、鳳山組地層,分布在礦區(qū)南部和西部,地層傾向270°~310°,傾角15°~45°.

        1.1.3 古生界奧陶系

        該系分布于礦區(qū)北部和東部,整合于寒武系地層之上,下統(tǒng)為冶里組、亮甲山組,中統(tǒng)為下馬家溝組。

        1.1.4 中生界侏羅系

        該區(qū)內僅見中統(tǒng)后城組和上統(tǒng)白旗組地層,分布于礦區(qū)北東和南西部,為受斷層控制的小斷陷洼陷沉積,不整合于奧陶系冶里組灰?guī)r之上。

        1.1.5 新生界第四系

        新生界第四系有全新統(tǒng)殘坡(Q4edl)和全新統(tǒng)沖洪(Q4apl)兩種積層。全新統(tǒng)殘坡積層呈灰黃色、深灰褐色,由侏羅系、奧陶系地層中的巖石碎屑及亞砂土、腐植土組成,一般厚1~3 m,最厚達5~7 m,大面積覆蓋全區(qū);全新統(tǒng)沖洪積層呈灰白色、灰褐黃色,細-粗粒砂和灰?guī)r、火山巖等礫巖混雜物為主,分布于小彥村東溝及各支溝中。

        1.2 構造

        該區(qū)經(jīng)歷了多次構造變動,形成了復雜的構造格局,總體上以斷裂構造為主,褶皺構造則較簡單。廣泛發(fā)育的斷層構成了本區(qū)的主要導礦和容礦構造,個別斷層多期次活動,切穿燕山期巖體。按其展布方向主要為NE,NW和SN向三組斷裂。

        北東向斷裂在區(qū)內較為發(fā)育,其走向為20°~30°,傾向110°~120°,傾角50°~70°,長150~1 000 m,斷裂帶寬0.2~5 m,為正斷層。斷裂破碎帶主要由角礫巖組成,角礫多呈次棱角狀,角礫成分為兩側圍巖,由泥質和巖石碎屑膠結而成,具較強的碳酸鹽化、硅化、絹云母化等蝕變。

        北西向斷裂在區(qū)內也較發(fā)育,走向300°~340°,傾向30°~70°,傾角40°~60°,長200~600 m。

        近南北向斷裂在區(qū)內規(guī)模相對較小,走向350°~10°,產狀近于直立,斷裂帶內見角礫巖、角礫狀灰?guī)r,高嶺土化發(fā)育,并見鉛鋅礦化及錳礦化。

        1.3 巖漿巖

        該區(qū)巖漿巖活動頻繁,巖性從中基性到酸性均有分布,主要的巖石類型有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和石英斑巖,其次為輝綠巖、閃長巖、安山巖等。

        2 礦床地質特征

        2.1 礦體特征

        礦體產出部位主要為小彥火山機構中的次火山巖(石英斑巖、花崗斑巖等)、圍巖(碳酸鹽巖)接觸帶(即內、外矽卡巖帶)、構造破碎帶、裂隙和巖體內部,受控于控制火山巖筒的環(huán)形斷裂、放射狀斷裂和接觸帶。根據(jù)主要礦體賦存部位,礦化及展布特征等分析,該區(qū)主要礦體成因為矽卡巖型和次火山熱液型。

        本次工作圈定出6個礦帶,共計88個礦體,其中Zn礦體26個,Cu礦體25個,Mo礦體21個,Ag礦體7個,Pb礦體4個,Zn-Cu礦體2個,Au-Pb礦體、Zn-Pb礦體、Zn-Ag-Cu礦體各1個,規(guī)模較大的主要礦體大多賦存于構造裂隙及矽卡巖接觸帶上,并廣泛發(fā)育有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圍巖蝕變現(xiàn)象。

        2.2 礦石類型及特征

        礦區(qū)內金屬礦物主要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褐鐵礦、針鐵礦、軟錳礦、白鉛礦和孔雀石等;非金屬礦物有方解石、石榴子石、綠泥石、透輝石、石英、斜長石、鉀長石和絹云母等。大部分礦石為中粗粒粒狀結構、它形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常見的礦石構造有細脈浸染狀、條帶狀、角礫狀和塊狀。

        通過對礦區(qū)礦石化學元素分析,得出主要礦石組分的品位如下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各有用元素組分均已達到工業(yè)標準。通過對礦石中有害組分的滑雪分析測試,得知各有害組分含量均在工業(yè)標準控制范圍內,因此礦床中多種類型金屬可綜合開采利用。

        3 找礦標志及礦床成因分析

        3.1 找礦標志

        3.1.1 構造、巖漿巖標志

        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噴發(fā)巖、花崗斑巖和石英斑巖,與圍巖接觸帶及北西向、北東向近南北向構造,巖體邊緣斷裂及其附近的多組斷裂相交的部位,是區(qū)內多金屬礦成礦有利場所。

        3.1.2 構造、巖漿巖標志

        大理巖化、矽卡巖化是銀、鉛、鋅多金屬礦的找礦標志,花崗斑巖(石英斑巖)中的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孔雀石化、綠泥石化是尋找銅、鉬、銀、金礦的近礦圍巖蝕變標志。

        3.2 礦床成因

        礦區(qū)內的主要巖漿巖屬于燕山期淺成中酸性侵入巖,次為火山巖、噴出巖、花崗斑巖和石英斑巖等,其圍巖系含鈣鎂質的碳酸鹽巖,主要的礦(化)體賦存在巖體接觸帶、構造破碎帶和火山構造帶之中,主要蝕變?yōu)榇罄韼r化、矽卡巖化、角巖化、硅化、綠泥石、絹云母化和高嶺土化等。綜合分析與礦床成因有關的因素,該礦床成因應為與淺成酸性巖漿巖有關的矽卡巖型(接觸交代型和熱液型)礦床。

        4 結束語

        通過分析上述勘查成果,認為本礦床為復成因、多礦種的多金屬礦床,特別是以接觸帶為主的矽卡巖型礦床為主要成礦類型。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除鋅、銅外鉬的找礦潛力大,有望成為一個中型的鋅、鉬、銅、銀、金、鉛多金屬礦床。

        〔編輯:李玨〕endprint

        猜你喜歡
        巖漿巖花崗矽卡巖
        萬眾一心戰(zhàn)疫情
        青年歌聲(2021年2期)2021-12-01 23:24:53
        中國花崗偉晶巖型鋰礦特征和研究進展
        地質與勘探(2021年3期)2021-06-18 03:39:04
        激電聯(lián)合剖面在判斷矽卡巖型礦床礦體產狀中的應用
        礦產勘查(2020年6期)2020-12-25 02:41:46
        拉薩地塊西段尼雄地區(qū)早白堊世晚期花崗閃長巖的成因及構造意義
        硬厚巖漿巖下采動地表沉陷規(guī)律研究
        塞拉利昂中部馬卡利地區(qū)金礦特征及成礦遠景
        重磁資料在巖漿巖綜合解譯中的應用
        河北地質(2016年3期)2016-04-23 08:28:24
        巨厚堅硬巖漿巖不同配比的模型試驗研究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Aketas granite from Fuyun County,Xinjiang: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Acta Geochimica(2015年4期)2015-10-25 02:03:16
        WorldView—Ⅱ在青海東昆侖求勉雷克塔格地區(qū)矽卡巖型礦床找礦中的應用
        河北遙感(2014年3期)2014-07-10 13:16:47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 美女被内射很爽的视频网站| 国产av天堂亚洲av刚刚碰|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户露av在线户外直播 |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看片| 青青草在线成人免费视频| 亚州终合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不卡高清av手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码无人客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扒开腿露内裤免费看| 日本少妇浓毛bbwbbwbbw| 亚洲av无码av制服丝袜在线 | 国产91吞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精品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 蜜桃尤物在线视频免费看| 欧美成妇人吹潮在线播放| 又黄又爽又高潮免费毛片| 91久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日产在线视频一区| 日本阿v片在线播放免费|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草莓视频中文字幕人妻系列|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99re88久久爱| 中国人妻被两个老外三p| 精品91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狼人香蕉|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 精东天美麻豆果冻传媒mv|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蜜桃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猛进入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 | 国产熟妇搡bbbb搡bb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