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協(xié)力。杜克勤/攝
張文正是1982年從浙江大學畢業(yè)并被分配到長慶油田的。一同分到陜西的,還有兩位同學,但他們的單位就在西安,火車一到西安就被單位接走了,張文正卻找不到長慶在哪里。一個人在西安火車站徘徊,不知道單位在哪里,張文正非常無助。通過打聽,張文正又換了汽車,經(jīng)過兩天的顛簸,才到達甘肅慶陽,找到了自己的單位。
就在張文正尋找“長慶”的時候,江漢石油學院畢業(yè)的付金華已經(jīng)跨過長慶橋,順利到達位于甘肅隴東的慶陽。付金華之所以能順利地找到長慶石油勘探局當時的總部,是因為那一年江漢石油學院分配到長慶油田的畢業(yè)生多達10人,大家結伙,綜合了各自掌握的信息,很快就摸到慶陽,并找到了單位??上У氖?,當年一起分配到長慶油田的10位同學中,不到3年就有8位調(diào)離了長慶油田。主要當時在鄂爾多斯盆地找不到油氣構造,覺得沒有希望。本來就是平板一塊,哪有構造?似乎沒有構造就沒有希望,所以他們都走了。付金華和另一位同學卻留了下來,20年后,和付金華一起留在長慶的另一位同學也因為重組和升職離開了長慶。這樣一來,當年從江漢石油學院畢業(yè)并分配到長慶的10位同學中,只剩下付金華一位了。
“中國石油榜樣”、高級技術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文正和長慶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付金華經(jīng)歷的,正是長慶油田最“黑暗”的時期:總部位于甘肅慶陽的一個小縣城里,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勘探上處于低谷,看不到發(fā)展的希望;油田產(chǎn)量只有百萬噸左右,默默無聞。
最難忘的是1984年到1985年那段野外勘察的日子:六七個人組成一個小分隊,一輛大篷車拉起來就走。大篷車里的寶貝就數(shù)那幾口大箱子了,那是野外勘察、測繪、取樣必備的儀器。除此之外,就是幾個凳子和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具。司機師傅一腳油門,大篷車便駛向茫茫的鄂爾多斯盆地——對車上的每一個人來說,前路是什么,一片茫然。但他們的目標很明確,一是勘察盆地的地貌,二是看露頭,三是追層系,四是找油苗和取樣。
每天天一亮就出發(fā),黃昏時分尋找住宿的地方,走到哪兒就住到哪兒,實在沒地方住,就住在車上。
最累的是追層系。鄂爾多斯盆地的大部分地層在山西省柳林縣境內(nèi)都有露頭,但到了盆地內(nèi)部,要找出層系與露頭的對應關系可就難了。在這個山頭上發(fā)現(xiàn)一個層系,就得馬上到另一個山頭去找對應。然后在山坡上用卷尺測量剖面,記錄數(shù)據(jù)……
一些人在盆地里到處勘察,另一批人則像流浪者一樣,在盆地里找構造,找背斜,找隆起。在傳統(tǒng)地質理論的指導下,油氣勘探就是要找構造。那是一個漫無邊際流浪的年代,那是一個連戰(zhàn)連敗的年代,也是一個苦苦思索的年代。
我們常說探井無失敗,意思是說,每一口探井,即使沒有出油出氣,也在不斷加深我們的地質認識,也會對以后的勘探做出貢獻。當時,長慶油田的天然氣勘探尚未啟動,而會戰(zhàn)時期發(fā)現(xiàn)的一批侏羅系油藏確保油田穩(wěn)產(chǎn)已經(jīng)相當困難。由于巨厚黃土層的阻隔,無法進行地震勘探,長慶的石油勘探主要通過探井實施。但侏羅系勘探如大海撈針,其他層系,尤其是三疊系勘探卻陷入了“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尷尬和無奈之中。這種現(xiàn)象甚至影響到長慶油田的儲量申報。安塞油田發(fā)現(xiàn)后,長慶油田向當時的石油部提交的一批探明儲量,但石油部專家說什么也不相信:“沒有地震資料,你怎么知道探井之間沒有斷裂?你怎么確定探井之間的儲層就是一致的……”,上報的儲量經(jīng)過很長時間,經(jīng)過長慶的勘探專家們反復論證才得到認可。
當時,雖然找不到構造,但“井井有油”說明盆地里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長慶人堅信一定能找到大油田。是的,信念,正是堅定的信念,讓長慶的科研人員在失敗和茫然中前行,在痛苦與希望中探索。
長慶油田的天然氣勘探更是充滿傳奇。最初都是沿著找構造、找高點、找背斜的思路進行的。上世紀80年代在伊盟隆起打了40口探井,沒有成功。又搬師到盆地南部,在耀縣(即現(xiàn)在的耀州市)打了耀參1井和耀參2井,本想是盆地邊緣,又是高點,應該有構造,但都沒有成功。最后又移師盆地東部,一直打到黃河邊,都沒有效果。由于勘探方向有問題,當時只注重到盆地邊緣、高部位去找構造,結果轉了十幾年,也沒有大的發(fā)現(xiàn)。
整個20世紀后20年,長慶油田不得不去尋找根本就不存在的“構造”,結果,迎接他們的只有一次次的失敗,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