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 華
(秦皇島市第一中學,河北 秦皇島066000)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殿堂的瑰寶,有著極強的生命力。 幾千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 從《詩經(jīng)》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直至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輩出,精彩紛呈,璀璨奪目。 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練的語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達意、意味悠遠的藝術境界都是值得我們回味品評的。 多讀一些古代詩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 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提高我們的素養(yǎng),然而古詩詞的教學卻是語文教學的難點。 下面談談筆者對古詩詞的一些想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在教學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材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播放音樂渲染教學氛圍、轉換角色融入教學情景、講述故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等方法。 我在教《春江花月夜》時,組織大家配樂朗誦這首詩。 當《春江花月夜》樂聲揚起,同學們一面聆聽著朗誦者的詠嘆抒情,感受著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體驗那深切而濃郁的思念之情,在動聽的朗誦中進行了詩情畫意的情感體驗。 隨后我讓學生也隨音樂誦讀,在悠揚如桃花春雨般飛揚飄灑的旋律中,個個都仿佛身臨其境。 在教學時有些學生對古詩詞拒之千里,但卻對由古詩詞改編的流行歌曲非常喜歡,而在以前,古詩詞原本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是讓世人們唱的。根據(jù)學生普遍喜歡流行歌曲的特點,在學完《唐詩宋詞元曲》的部分詩詞之后,我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分組尋找古典詩詞原創(chuàng)或改編的歌曲。 學生很快找到了《相見時難別亦難》、《但愿人長久》、《滾滾長江東逝水》、《滿江紅》、《送別》、《月滿西樓》等歌曲,并在班上進行展示交流,陳述他們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這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也讓一部分不愛讀詩的學生愿意通過這種方式去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而在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之后,我便讓學生進行朗讀,體會意象。 意象蘊含于詩歌字里行間,不讀詩不懂其意,更不要說懂得內涵,明白道理了。以《蜀道難》中的“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為例,這兩句統(tǒng)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由己,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 “噫吁唏”是驚異之辭;“?!薄案摺?,同義重出,極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另外意象是借助文字來構成的,在對文字進行解讀時,要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將多個零散的客觀物象整合為一個整體的意象。 仍以《春江花月夜》為例,給人展示的是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作者是借助春江、江天、江流、江水、江畔、江潭、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等形與景、光與色的物象,將春、夜、花、人有機結合起來的。也只有抓住了這些物象,感受到了春江夜月圖這一意象,才能感受在那美麗的景色之中,孤獨游子的靜靜思鄉(xiāng)之情。
鑒賞古詩詞就是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這些表達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達了什么內容,達到了什么效果等。古詩詞的表達技巧是一個含義很廣的概念,從材料的選擇,詳略的處理,結構的安排,到各種因素的配合、變化,都有“技巧”問題。在古詩詞中,材料方面的有無相關,虛實結合,虛實相襯,以小見大;結構方面的斷與續(xù),伏筆與照應,對比、映襯、懸念;其他方面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刻畫人物,設置情節(jié),描寫環(huán)境等等。 這些都能體現(xiàn)技巧的表達效果。 這些也都是我們在鑒賞中應思考的方面。 古詩詞構成了藝術魅力,從《詩經(jīng)》的賦、比、興發(fā)展至今,無數(shù)優(yōu)秀詩人的藝術實踐使詩歌藝術變得絢爛多姿。我們在整體把握詩的結構的同時,還要分析理解詩的表現(xiàn)藝術,全面感受詩歌藝術的魅力。 古人早有“詩言志”的說法,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更提出了“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這都說明,詩人的創(chuàng)作絕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而是有感而發(fā),有情可抒,有志可言。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懷”“詠懷”“感懷”詩自不必說,就是那些寫景詩、詠物詩說到底也莫不寄情言志:可描繪自然風光,表達恬適安閑的心境;或頌揚壯麗河山,表達對祖國的摯愛;或描寫花鳥蟲魚,表達生活的高雅情趣;或敘寫親情友情,抒寫人類情感的至真;或追慕古圣時賢,抒發(fā)建功立業(yè)之志;或描寫民間的疾苦,客觀上為人民代言;或抒發(fā)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感悟,表達深沉的哲理思索??梢哉f每一位進步詩人,盡管由于種種原因,眼界有寬有狹,知識有深有淺,志趣有高有下,成就有高有低,影響有大有小,但有一點應該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的作品中都肯定和表達了真善美,雖然這種肯定和表達難免帶有個人和時代的局限。 然而在教學古詩詞時,有著諸多不便我們學生鑒賞的因素,首先,古詩詞一般都為格律詩,這些詩詞有了平仄的韻腳,詩句詞序往往顯得比較復雜。 其次,古詩詞所反映的客觀世界有的上百年,有的上千年,距離我們學生的生活較遠。 第三,有的詩詞的意境抨擊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有的則是作者自身生活情感的流露。 不同的詩人詞人機遇有別,他們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則代表著個人的志向和認識,即使是同一作者由于喜怒哀樂的時段有別,不同時段詩詞亦同樣大有差異,這就充分說明我們的學生鑒賞古詩詞還是困難重重。 因此我認為,要讓我們的學生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的積淀,這里包括民族斗爭史、文學發(fā)展史、漢語知識變遷史等等,這樣才能更好地鑒賞古詩詞。應當說我們不可能全部讓學生去掌握與古詩詞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諸多內容, 有時只要結合相關學科的學習稍作提示性的聯(lián)系即可,有時還可通過一些歷史故事的電影與古詩詞有關的歷史鏡頭,這些鏡頭完全可以輔助我們的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鑒賞。 如讓學生鑒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則必須先從歷史的角度去介紹其人,他是一個壯志未酬的詩人,再從文學的角度去介紹,他是一位中國古代文學史具有顯赫地位的詩人。從某些意義上講,我們的學生知曉了這些,就能比較順利自主而又創(chuàng)造性地鑒賞“大江東去”的壯闊以及《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一腔真誠。
總之,古詩詞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結晶,在那凝練的語言、整齊的節(jié)奏、豐富的意象中,凝聚的是作者豐富的體驗。 我在教學中使我體會到,在古詩歌教學中,不應該只是一味地以灌輸知識為主,而更應該關心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使古詩詞的課堂教學成為一潭真正有活力的泉水。
[1]張?zhí)鞂?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