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健 楊倩玲
(江西省地礦測繪院江西南昌 330030)
淺談地理國情普查中的內業(yè)解譯工作
童中健 楊倩玲
(江西省地礦測繪院江西南昌 330030)
本文主要介紹地理國情普查中內業(yè)解譯工作的作業(yè)方法,如耕地分類采集方法、林地分類采集方法、革地分類采集方法和地理國情要素的分類采集方法等,這些方法都是從實踐工作中總結得出的經驗和技巧。
地表覆蓋分類要素采集;地理國情要素采集;數(shù)據質量檢查
地理國情普查,是在基礎測繪基礎上,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牽頭,建立的覆蓋全國的地理國情本體數(shù)據庫,是一項全面、客觀、準確、科學的普查工作。普查內容分為:地形地貌普查、地表覆蓋普查、地理單元普查。地理國情普查的分類對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態(tài)、地表覆蓋和重要地理國情要素三個方面。具體分為內業(yè)解譯、外業(yè)調查與核查、內業(yè)編輯整理三個工序。江西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的試點工作成果已經提交驗收,第一階段普查工作即將全面展開,在試點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總結出一些經驗和體會。
地理國情普查內業(yè)解譯工作主要分為兩部分:地表覆蓋分類數(shù)據采集和地理國情要素采集。本章節(jié)主要介紹利用數(shù)據采集軟件,對地表覆蓋分類要素和地理國情國素進行內業(yè)解譯和數(shù)據檢查的作業(yè)方法。
內業(yè)解譯是地理國情普查的重要步驟,是外業(yè)調查與核查的初始數(shù)據和作業(yè)依據,分為地表覆蓋分類、地理國情要素數(shù)據采集兩個過程;在影像足夠清晰的情況下,地表覆蓋分類圖斑采集精度較高,能夠滿足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要求,初學者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影像判讀不正確、分類界線不明確、分類對象遺漏、不能正確消除投影差等等。
筆者以《江西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文件資料匯編》為依據,重點介紹地表覆蓋普查中一些主要地類的影像判讀,以及地理國情要素的采集要領,舉例說明如下。
2.1 耕地的分類采集
耕地分為水田和旱地兩大類,水田的地塊一般較大,排列較規(guī)則,表面平整,一般呈綠色,或呈灰白色,有時有反光,附近有水渠、田埂或池塘等水源地,以利于灌溉,如下圖A左圖所示;江西的地形多以山區(qū)為主,旱地的地塊一般較小,排列不規(guī)則,種植植物種類多樣性,顏色較豐富,山坡上很多旱地已經撂荒,但地塊形狀還能分辨的,仍作為旱地采集,如下圖A右圖所示。
圖A
2.2 林地的分類采集
江西省的林地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闊葉灌木林、竹林等,這里主要介紹上述四類林地的影像判讀。闊葉林植株相距較遠,顏色比針葉林偏淺,樹冠直徑較大,呈蘑菇或云朵狀,在江西省境內分布較少,一般靠近居民區(qū),如下圖B左圖上所示;針葉林生長較密集,植株較高,樹冠直徑較小,大量種植于山區(qū),在江西境內較多分布,顏色比其他林地更深,偏褐色,如下圖B左圖下所示;闊葉灌木林在江西境內分布極廣,在影像上看比較混亂,顏色較雜,植株比針葉林更低矮,顆粒不明顯,常分布在居民區(qū)附近,如下圖B右圖上所示;竹林植株較高,常密集生長,投影顆粒十分明顯,顏色比針葉林淺,因樹干輕細易被風吹亂,邊緣常呈模糊狀,采集時應注意處理投影差,如下圖B右圖下所示。
圖B
2.3 草地的分類采集
江西省的草地按覆蓋類型主要分為兩類:高覆蓋度草地和中覆蓋度草地。江西省的草地大多為撂荒形成,高覆蓋度草地覆蓋度大于50%,生長茂密,顏色呈淺綠或黃色,顆粒不明顯,影像看起來比較雜亂,如下圖C左圖所示;中覆蓋度草地植被稀疏,裸露出泥土或礫石地表,顏色常呈灰白、暗黃或淺綠色,如下圖C右圖所示。
圖C
以上主要介紹了耕地、林地、草地三種地類的內業(yè)解譯方法和采集注意事項,其他地表覆蓋分類:如房屋建筑(區(qū))、道路、構筑物、水域等等,由于這些地類的分類特征較明顯,影像判讀相對較簡單,就不逐一介紹。
2.4 地理國情要素的分類采集
地表覆蓋要素采集完畢后,進入地理國情要素采集階段。地理國情要素主要有:LRDL、LVLL、HYDA、HYDL、BUCP、BGHP等等圖層,分別對應不同的地理國情要素。
地理國情要素采集過程,必須嚴格按照《江西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文件資料匯編》的要求,對于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地質災害隱患點、高速公路服務區(qū)、紅色旅游區(qū)等江西省省情普查內容,應按照省情普查要素采集要求進行采集作業(yè),舉例說明如下:
2.4.1 道路要素的采集。地理國情要素中,道路只采集道路中心線,根據道路不同等級,分別放在LRDL、LVLL圖層中,這里主要介紹公路的采集方法,公路分為國道、省道、縣道、鄉(xiāng)道等等,以GPS道路數(shù)據為底圖依據,分別采集不同等級的道路中心線,如下圖D左圖的省道,下圖D中圖的縣道和下圖D右圖的鄉(xiāng)道。
圖D
其他地表覆蓋中已采集的硬化道路,GPS數(shù)據中沒有的,則采集道路中心線,交外業(yè)實地核查,之后由內業(yè)根據核查結果進行編輯和整理。
2.4.2 水域要素的采集。江西省境內的水域分類要素主要有:河流、水庫、坑塘等,雙線河流寬度>20米,長度大于500米的,國情中必須采集高水位線構面,如下圖E左圖所示;水庫面積>5000平方米,必須采集高水位線構面,如下圖E中圖所示;坑塘面積>1000平方米的,必須采集高水位線構面,如下圖E右圖所示。
圖E
其他河流、支渠等等分類要素,依據《江西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文件資料匯編》進行采集。
2.5 內業(yè)檢查
要素采集完畢,需要進行下一步的檢查工作。以保證最后成果的完整性和正確性。首先是地表覆蓋分類要素的檢查,主要分為圖形檢查和拓撲檢查兩個步驟,圖形檢查包括:邊界線自相交打折,檢查懸掛點。之后是拓撲檢查,包括:拓撲點檢查,懸掛線檢查,拓撲面縫隙檢查,拓撲面分割檢查等。
經過上述自動檢查后,進入人工檢查階段,質檢員以專門的地理國情普查技術性文件為依據,根據專業(yè)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對程序無法判別的內容,進行百分之百的全面檢查,包括要素分類的正確性,影像判讀精度,屬性內容是否符合技術文件的要求,數(shù)據是否合理規(guī)范等等。
地理國情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全面獲取地理國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態(tài)以及人類活動基本情況的基礎性工作。內業(yè)解譯是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外業(yè)調查核查的依據,為下一步的內業(yè)編輯整理、入庫打好基礎。內業(yè)解譯形成的地理國情要素分類數(shù)據,要提交給外業(yè)進行實地調查核查,根據規(guī)范要求,內業(yè)應標出重點核查對象,重點標注不清楚地塊。為此,專門設立了一個代碼:生產標記信息(TAG)碼,外業(yè)調查核查以TAG碼為依據,做到四到:看到,問到,走到,繪到,確保地理國情普查成果達到要求。
[1]江西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文件資料匯編[S].江西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文件匯編編委會.
[2]薛兆元.地理國情普查生產組織管理及外業(yè)核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