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宗暉
你是不是經常會碰到難以勸服別人的情況?是不是為此而感到“口拙”和無計可施?其實,勸服別人并不難,想知道有什么訣竅嗎?先來看個小故事吧!
看一看
一天,唐太宗與魏征為了國事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憤憤地說:“總有一天,我非殺了這個鄉(xiāng)巴佬不可!”看到唐太宗如此生氣,長孫皇后連忙問道:“皇上,您說的這個鄉(xiāng)巴佬是誰?”“當然是魏征!他總是當著眾臣的面與我爭執(zhí),不止一次讓我難堪!”唐太宗不滿地抱怨道。聽完,長孫皇后退了下去。
過了一會兒,長孫皇后換了一身華服,走到太宗面前叩拜道賀。唐太宗不明所以,問她:“你這是什么意思?”長孫皇后認真地說:“皇上,臣妾聽說只有明君之下才會有忠直的臣子,現(xiàn)在魏征敢于直言進諫,正是因為陛下賢明。我怎能不慶賀呢?”“那你說,他總是在朝上與我爭論不休,這又是為何?”唐太宗繼續(xù)問道?!耙莱兼?,這恰恰是因為皇上的賢明大度激發(fā)了魏征的報國之心,因此他才急于貢獻智謀呀。”唐太宗聽后轉怒為喜,從此對魏征更加器重。
說一說
看完了故事,你認為長孫皇后是如何一步一步將唐太宗勸說成功,救了魏征一命的?仔細分析起來,可以看出她采用了這“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避其鋒芒
面對正在氣頭上的唐太宗,假如長孫皇后直接指出唐太宗心胸狹隘,不能吸納忠言,結果會怎么樣?可以想象,這樣的勸說不但不能成功,反而會“引火燒身”。長孫皇后正是清楚這一點,所以選擇“避其鋒芒”,不與唐太宗進行觀點上的“正面交鋒”,為下一步的勸說作鋪墊。
第二步旁敲側擊
勸說若只是直言相勸,就算溫言細語,苦口婆心,收效也未必顯著。長孫皇后另辟蹊徑,不與唐太宗討論魏征是否該殺的尖銳問題,而是從側面出發(fā),從君主和臣子各自的角度進行解說,從而讓唐太宗可以站在魏征的立場上達成一個共識——魏征敢于直言進諫,正是因為他懷著一顆報國之心,只有這樣的臣子才稱得上國家棟梁。
第三步切中要害
我們知道,一個皇帝最看重的就是他在臣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而聰明的長孫皇后正是迎合了唐太宗的這個心理,以“賢明大度”去形容皇上,以“報國之心”去詮釋魏征,正好切中了事情的“要害”——皇上不正是最想要這樣的評價嗎?不也正是最想要這樣的臣子嗎?
如此一來,聽出話中深意的唐太宗自然會以做一個明君來要求自己,仔細度量這件事情的分寸和得失,最終作出理智的決定。
用一用
五(2)班要準備文藝匯演的節(jié)目,恰好曉曉會拉小提琴,文藝委員萌萌想請她上臺演出??墒?,曉曉卻以“期末考試要到了,想好好復習,怕浪費時間”為由,不愿意答應。親愛的小讀者,你能否幫幫萌萌,想出一段有力的勸說?試著與同學演一演,看看你的勸說能不能成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