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圖片說明:西德隊在1954年世界杯決賽上攻入制勝球。再度獲得世界杯冠軍的德國,讓很多人回想起當初象征二戰(zhàn)后德國復蘇的“伯爾尼奇跡”。盡管國際足聯(lián)從第一屆世界杯就宣稱其不會淪為國家炫耀國力、政客撈取政治資本的工具,但世界杯巨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并不僅限于比賽期間,獲勝者能帶來國民信心暴增和凝聚力提升,甚至成為改變國家發(fā)展命運的契機,這也讓世界杯無法做到徹底“與政治分家”。烏拉圭“賠本賺吆喝”第一屆世界杯于1930年在烏拉圭舉行。由于當時正值世界經(jīng)濟危機,原本職業(yè)足球開展得最好、最普及的歐洲,在舉辦世界杯的費用問題上顯得捉襟見肘。而1930年正是烏拉圭擺脫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獨立100周年的大慶年,這個南美小國希望借此提升國內(nèi)支持率,鞏固政治地位,并在拉美和國際上提升烏拉圭的知名度和形象。為此他們不但答應國際足聯(lián)大興土木,還慷慨承擔所有參賽隊費用。然而當時越洋旅行要乘船,耗時費力,運動員的體能、競技狀態(tài)很難維持,許多歐洲國家對此都表示不滿,主動放棄這次世界杯。時任國際足聯(lián)主席雷米特依靠個人影響,說服4支歐洲球隊答應和8支南美隊伍以及一支來自美國的代表隊共同參加首屆世界杯。烏拉圭政府為“撐場面”,不惜重金修建當時英國以外最大的、能容納9萬人的世紀球場。為了確保主隊能在這座被稱為“宮殿”的偉大球場實現(xiàn)完美亮相,組委會竟把烏拉圭的首場比賽一口氣推遲5天,并特意挑在烏拉圭憲法誕生百年的“好日子”開球。在與阿根廷隊進行的決賽中,烏拉圭隊反敗為勝,在超過球場容量的9.3萬名球迷面前奪冠。獲勝后,蒙德維的亞的慶?;顒映掷m(xù)了數(shù)天,為紀念這次勝利,7月31日——也就是決賽之后的第二天被定為全國性的節(jié)日,世界杯也隨之成為足球界最具影響力的比賽。這屆世界杯賽事的成功,讓不惜工本主辦世界杯的烏拉圭政府如愿以償。賽后政府的支持率大增,一度因經(jīng)濟不景氣而混亂的社會秩序也大有好轉(zhuǎn)。而在決賽中失敗的阿根廷則遭遇政治震蕩,憤怒的球迷用石塊攻擊烏拉圭使館,阿烏兩國關(guān)系實質(zhì)性中斷5年,阿根廷軍方更趁機發(fā)動政變試圖推翻政府。意大利借機宣揚“新羅馬帝國”如果說烏拉圭的世界杯是“足球政治”,4年后的意大利法西斯墨索里尼政府,則搞了不折不扣的“政治足球”。當時意大利也受到經(jīng)濟危機沖擊,國內(nèi)失業(yè)率增加,社會不滿情緒蔓延。烏拉圭通過舉辦世界杯獲得的巨大政治收益,令墨索里尼大受啟發(fā),他下令全力爭取第二屆世界杯的主辦權(quán)。為此意大利足協(xié)不惜向國際足聯(lián)許以優(yōu)厚條件,并竭力討好各國代表,最終促使國際足聯(lián)在8個月的馬拉松式討論后,不顧一片反對之聲授予意大利主辦權(quán)。墨索里尼是靠法西斯宣傳起家的,他也把這套政治手腕用在世界杯上:他獨創(chuàng)了CALCIO(足球)、TIFOSO(球迷)這兩個專有名詞,還規(guī)定意大利國家隊比賽隊服必須和亞得里亞海水的藍色一致。為確保意大利奪冠,他不但干預賽程安排,還不惜工本從世界各地搜羅球星,如曾參加首屆世界杯決賽的阿根廷名將蒙蒂,在第二屆居然變成意大利隊主力。為提高票房,墨索里尼不僅親自排隊買票,還讓所有報紙都登載相關(guān)照片,并下令世界杯必須由電臺直播,首開直播先河。在比賽中,墨索里尼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半決賽和決賽中,墨索里尼親自選定丹麥人埃克倫德為裁判,后者不斷作出有利于東道主的判罰。最終意大利隊在“勝利或死亡”的政治高壓下奪取冠軍。單從賽事效果而言,1934年世界杯的確符合墨索里尼的希望,不但轉(zhuǎn)移了球迷眾多的意大利人的注意力,增加了就業(yè)機會,同時也向世人展示所謂“新羅馬帝國”的“強大和繁榮”。然而墨索里尼肆無忌憚的“政治足球”也令國際足聯(lián)感到尷尬,賽后他們出臺兩項沿用至今的規(guī)則:世界杯主裁判由國際足聯(lián)裁委會指定,東道主不得過問;球員一生只能代表一個國家參加世界杯比賽。英德靠勝利振奮民族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讓世界杯、奧運會不得不停辦,也讓這種充滿混亂、骯臟的“政治足球”時代告一段落。戰(zhàn)后歐洲各國百廢待興,紛紛將重大體育賽事作為激勵民心、恢復國民樂觀情緒和民族自豪感的工具。在納粹廢墟上新生的國家——西德,憑借在1954年瑞士世界杯上的“伯爾尼奇跡”,宣告“新德國 ”重返世界舞臺。在這屆世界杯的小組賽中,西德隊發(fā)揮并不理想,曾以3比8的懸殊比分敗給當時的“無冕之王”匈牙利隊。但西德隊越打越好,先后戰(zhàn)勝南斯拉夫和奧地利,再次和匈牙利在決賽重逢。決賽中,強大的匈牙利隊開場8分鐘就領先兩球,就在人們以為西德大勢已去之際,頑強的西德人竟連扳三球,反敗為勝。這屆世界杯賽也是首次有電視報道的一屆,當西德攻入最后一球時,解說員赫爾貝特·茲梅爾曼沉默8秒后忘情高呼“德國隊3比2!我就是個瘋子!我就是個狂人!”這句解說詞成為解說史上的經(jīng)典。而這場勝利極大鼓舞西德人的信心,讓他們對新興的西德產(chǎn)生歸屬感,從二戰(zhàn)陰影和國家分裂的失落情緒中擺脫出來。這次勝利被德國人稱為“伯爾尼奇跡”,甚至有德國歷史學家認為,“伯爾尼奇跡”在德國復興進程的意義等同于“馬歇爾計劃”,前者給了德國人民重建家園的精神動力和信心,后者給了重建的經(jīng)濟基礎。德國著名政治學者阿圖爾·海因里希說,“那才是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真正誕生的時刻”。德國人對這一刻始終念念不忘,2003年已實現(xiàn)兩德統(tǒng)一多年的德國,還特意拍攝電影《伯爾尼奇跡》來紀念此事。同樣從世界杯中獲得精神鼓勵的還有英國人。由于自居“身份高貴”,二戰(zhàn)前英國隊一直拒絕參加世界杯。二戰(zhàn)后盡管加入世界杯大家庭,但幾屆世界杯上,英格蘭隊的成績始終難讓人滿意。此時英國整體國力處于快速衰落中,“日不落帝國”風光不再,制造業(yè)、金融業(yè)、海軍等領域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也漸漸成為歷史,許多英國人因此感到悲觀失望,紛紛移居海外。而1966年在英國本土舉辦的世界杯成為轉(zhuǎn)折點,在那屆世界杯中,英國隊打進決賽,并擊敗西德奪冠,令郁悶已久的英國人揚眉吐氣。世界杯賽后,英國移民率大幅下降,因為人們覺得“獲得了快樂”,不想遠離心愛的英格蘭足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