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淮陰第一狀元”丁士美是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重臣。史料稱他“淹貫經(jīng)史,正直忠厚,朝野共欽,坦蕩無私”,敢在御前直言勸諫,開導事理。明神宗感其品高德正,賜書“責難陳善”。
在丁士美讀書的年代,明朝規(guī)定凡廩生都可以領到官府月供六斗米。那些年齡較大和家境貧寒的廩生,經(jīng)常偷偷把丁士美的米給分了,而丁士美依然和顏悅色。后人余杰武斷地感慨道:“一個不懂得保護自己權利的人,必不會保護他人的權利;一個以忍辱來獲取全名的人,必不知人格尊嚴的可貴;一個對黑暗安之若素甚至與之共謀的人,必不會期望光明的到來。”
丁士美兩任妻子在其中舉前已去世,同為翰林官同事浙江人趙祖鵬,有一女為權臣陸炳的繼室,倚仗陸炳勢力富貴一時,趙祖鵬還有一小女才貌雙全待嫁,趙祖鵬欲將小女嫁給中年喪偶的丁士美狀元,丁卻拒絕了這門婚事。而會元蔡茂春仰慕趙家權勢,竟入贅為婿,一時清議沸然,大家都鄙薄蔡而推崇丁。不久,陸炳去世,趙祖鵬亦被貶謫,家境立刻衰落,蔡茂春亦在官場屢遭不順。
嘉靖三十八年,丁士美在金殿上當著皇上和文武百官的面滔滔不絕地講他的治國良策:“帝王之致治,是必君臣交儆,而后可以底德業(yè)之成;必人臣自靖,而后可以盡代理之責。并提出“去三浮,汰三盈,審三計,”“三浮”是指官浮于冗員、祿浮于冗食、用浮于冗費;“三盈”是指賞盈于太濫、俗盈于太侈、利盈于太趨;“三計”是指有不終歲之計為下也,有數(shù)歲之計為中也,有萬世之計乃為上也。于是龍顏大悅,世宗皇上連說“好”,親自用朱筆在其文章下寫了“君臣交儆,人臣自靖”。
與人為善,不為六斗米與人為仇,不為攀附權貴而丟失名節(jié),不求一己之利而爭,而為百姓社稷之利而直言,狀元丁士美其為人處世當為楷模。
(編輯/袁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