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傳德
貞觀十一年,著作佐郎鄧隆給李世民上書,說是要把李世民在位期間發(fā)表的一些演說和著述等編輯成冊,刊刻行世,以便萬古流芳。對此,許多大臣們都認(rèn)為皇帝早就該著書立說了。但李世民看了奏章后,斷然拒絕了。
次日早朝時,李世民當(dāng)著文武大臣的面,對拒絕編書給出了這樣的理由:“作為一國之君,其政策號令,如果是對百姓有益的,史書就會予以記載,自然也會流傳下去;如果政策號令不符合國情民意,甚至是禍國殃民,即便是文采飛揚(yáng),長篇累牘,終究也會貽笑大方的。梁武帝父子、陳后主、隋煬帝,他們都曾編過很有文采的文集。文集里溢滿贊美之詞,標(biāo)榜的偉績功高蓋世。但是,他們所執(zhí)政的江山社稷,卻在他們違背國情民意的章法制約下,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土崩瓦解了。作為君主,唯一能夠流芳百世的政績,就是樹立符合國情民意的德行,那些著書立說之類的編撰,都是文人墨客的事,朕就不跟著摻和了。再說,這些附庸風(fēng)雅的東西,對后人的治國安邦也沒什么借鑒意義,還是不要的好。”
鄧隆的建議或許有阿諛奉承之嫌,但李世民的拒絕卻沒有半點(diǎn)冠冕堂皇之意。他的從諫如流、廣任賢良、勵精圖治、貞觀之治等政績,都不曾被編入哪個文集,卻照樣被后人譽(yù)為“帝王楷?!薄?/p>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