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郝
觀眾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無論如何,那些總想“偷工減料”、“偷龍轉鳳”的出品方,終歸經不起劇迷們雪亮眼光的檢驗。熒屏的抄襲風肆虐那些“大大方方”、“認認真真”地將歐美、韓國的熱門電視劇山寨來、克隆去,毫無羞恥感;而多少沒看過原版、不明真相的觀眾,同樣看得興致勃勃、津津樂道……比抄襲更可怕的,是抄襲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態(tài)度,是播出平臺的“助紂為虐”,是管理者的“視而不見”。
瓊瑤公開指責于正編劇的《宮鎖連城》抄襲《梅花烙》一事,一個咬定被侵權,一個堅稱是誤傷……而如果連“德高望重“的瓊瑤都無法維權,那么中國影視劇行業(yè),何時能止住抄襲之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創(chuàng)力又從何而來?越抄越紅不是沒有先例,國內電視劇山寨成風,收視率卻高居不下,著實令人費解,無論結論怎么樣,都不能掩蓋中國電視劇市場泡沫化和泛濫的局面,也折射出了行業(yè)的一些困局。
可怕的“借鑒”擋箭牌
瓊瑤的舉報信只能起到吸引輿論關注的作用,行業(yè)主管部門因為舉報而停播《宮鎖連城》的幾率很小。但公開信的發(fā)表,讓曾被侵權所困擾的編劇大喊一聲“痛快”,使得長期存在于電視制作業(yè)內的亂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
在電視產業(yè)中,抄襲似乎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情了。幾乎每看一部電視劇,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他們不是抄襲自臺灣劇,就是抄襲自美劇,更讓人覺得“天雷滾滾”的是,故事劇情抄襲也就罷了,居然里頭有許多臺詞、造型、背景都直接“照搬”,這真是抄到家了。有的是從外國電視劇中抄襲,有的是從其他電視劇中抄襲,還有的就是互相抄襲,這種抄襲現(xiàn)象不止,真的讓人擔心。
抄襲不可怕,可怕的是,抄襲了之后死不認賬,無悔改之意。如果我們把美國電視劇制作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敬業(yè)精神“抄襲”過來,把他們布景、構思與技術運用“抄襲”過來,對于我國電視劇產業(yè)來說,是一件幸事。怕就怕,一些電視劇不帶任何改編的照搬式抄襲;怕就怕拿了別人的作品還給自己找了塊“借鑒”的擋箭牌。
在瓊瑤的公開信中,瓊瑤逐一列出了《宮3》抄襲證據(jù)。她指出,《宮鎖連城》三位主人公的主線發(fā)展情節(jié)與《梅花烙》中三位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以及主從關系“可說是完全一致”;包括三者之間的情感線,《宮鎖連城》也“完全抄襲”;支線中的人物倒是改換了姓名,人物關系卻基本一致;此外,一些重要橋段和細節(jié)也有“抄襲痕跡”。
瓊瑤稱她“無法逐字對比,但凡看過《梅花烙》原著小說及電視劇者,極易察覺《宮鎖連城》的剽竊行為”。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宮3》播出之初,就有觀眾指出其第一集“偷龍轉鳳”的情節(jié)幾乎跟《梅花烙》如出一轍:正室地位受到側室威脅,必須靠生出兒子來挽回一切,當她發(fā)覺懷上的是女兒時,就找到一個男嬰換掉孩子。
眼下,瓊瑤正忙于重新編撰《梅花烙》,其新著《梅花烙傳奇》的海報也已推出。她表示,自己正在操刀新劇的劇本,卻“驚聞湖南衛(wèi)視要播出的《宮鎖連城》,將《梅花烙》的故事全部抄襲”。她的兒媳立刻聯(lián)系湖南衛(wèi)視,出示證據(jù),請求不要播出該劇,以免贗品先行推出,打擊正版,但該劇卻在照常播出。
瓊瑤在信中表示,此事讓她受到深深打擊,“一氣之下,已經病倒?!彼€說,自己沒有力量打跨海的版權官司,這才寫信懇請停播“這部抄襲侵權的作品”。
瓊瑤的公開信在網上發(fā)表后不久,于正本人在微博上作出回應。他以瓊瑤粉絲自稱,并承認“從小就看著您的戲長大”。于正還聲稱,他曾將《宮3》的劇本在第一時間交給瓊瑤的公司創(chuàng)翊文化,在得到公司對劇本和合作的肯定后,才與其旗下藝人麥迪娜簽演出合約,“相信當時您和您的公司都沒有認為這個劇本有任何問題”。于正還向瓊瑤隔空喊話,“我們沒有任何惡意借您的作品進行炒作,更不用說冒犯……”
影視行業(yè)抄襲成風,無疑透視出中國影視圈劣幣驅逐良幣的文化生態(tài),抄襲無非是中國式成名術、眾多“厚黑”法則下的伎倆之一,這一現(xiàn)象無法被有效制裁之時,這種零成本的事業(yè)將比比皆是。影視行業(yè)抄襲成風是因為抄襲的成本實在太低。雖然近年來人們的版權意識有所提高,但目前的法律中,還沒有對于影視劇抄襲的明確界定。對于有些明目張膽的抄襲,觀眾和原版作者只能進行輿論譴責,卻無法真正制裁抄襲者,反而還成為其宣傳炒作的話題。
于正被指抄襲并非一兩次,抄襲現(xiàn)象也并非只此一家,難道一定要瓊瑤這樣的“重量級”人物出場才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有觀眾指出,《美人心計》抄襲《未央沉浮》,《美人天下》抄襲《越獄》,《美人無淚》抄襲《孝莊秘史》,《宮1》抄襲《步步驚心》和《流星花園》,《宮2》抄襲《甄嬛傳》……
與于正合作過的編劇李亞玲在轉發(fā)瓊瑤微博后,發(fā)文爆料:“早在2009合作《大丫鬟》時,于正就要求我把《胭脂雪》副線和《梅花烙》主線結合起來寫成一部戲給他制作,被我拒絕。后來我另創(chuàng)作了《大丫鬟》給他。他說我這樣自命清高成不了大事,還說抄襲只要不超過20%,比如你把20集戲全抄了但只要擴充到100集法院就不會追究。五年后他編劇的《宮鎖連城》終于問世”“抄襲不超過20%法院不追究”成為搶眼的信息點,編劇“瞬間傾城”在微博上回應李亞玲說:“20%理論也跟你說過?他也跟我說過?!崩顏喠嵫a充說:“于正制作《大丫鬟》時很喜歡《小娘惹》,于是在《大丫鬟》片頭強加了幾分鐘與全劇毫不搭邊的現(xiàn)代戲,完全抄襲自《小娘惹》開局。由此引來不知情網友痛罵我抄襲,我雖在博客公布全劇本自證清白也無濟于事?!?/p>
宮廷大戲《唐宮美人天下》熱播時,由于其過于雷同美劇《越獄》的橋段,引發(fā)了大批網友的熱議。網友們表示,電視劇有所借鑒很正常,但如此明目張膽的抄襲還是讓人瞠目。而該劇編劇兼制片人于正表示,自己的確是受《越獄》啟發(fā)寫的該劇,在借鑒的同時也融入了很多新鮮東西,觀眾應該寬容看待……
電視臺縱容了抄襲的存在
這些抄襲的電視劇是如何通過層層審核的?毫無疑問,監(jiān)管不力,無疑是影視圈成為抄襲重災區(qū)的重要因素。
我們都知道,有很多電視劇播出之后,雖然媒體和輿論都跟進了,卻沒有哪個監(jiān)管部門對此進行的調查,甚至開出“罰單”。所以,在這種抄襲不需要付出代價的年代,影視劇的抄襲風泛濫,也不足為奇了。
瓊瑤方面目前并未尋求法律渠道解決此事。從著作權保護角度來說,于正是否侵權呢?有專家認為,在侵犯著作權的這類案件中,被告一方如果只是更換人名、地點,卻在重要片段細節(jié)上和原告作品一致,讓消費者、讀者、觀眾一眼就聯(lián)想原著,那么就有可能涉嫌侵權。對于有人解讀涉及劇本方面的抄襲,屬于文學作品的范疇,即便文字組合不同,如果構成的故事內容、情節(jié)雷同,那就涉嫌侵權。
當然也有業(yè)內人士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明確規(guī)定,著作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構成侵權罪,必須具備四個條件:違法性、損害事實、因果關系、主觀過錯。在電視劇劇本制作的過程中,只要抄襲者對原劇本進行適當?shù)母膭?、添加、潤色,就很難定罪。一旦被質疑,也可以用“引用”、“嫁接”、“翻拍”等理由來堵住悠悠之口……
電視劇劇本的抄襲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在2002年,由曹穎等人主演的《對門對面》,就抄襲了紅極一時的韓劇《冬日戀歌》。捧紅了得李亞鵬、徐靜蕾等人的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也是抄襲了日本的《愛情白皮書》。近年來,《一起來看流星雨》《宮鎖心玉》《丑女無敵》等電視劇不僅涉嫌抄襲,更被指責臺詞、裝扮、背景都讓人覺得“天雷滾滾”。這些電視劇從制作到播出,為什么能通過層層審核?面對觀眾指出的抄襲,又怎么能輕易脫罪?
電視臺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抄襲的存在,電視臺宣傳人員在宣傳自家劇集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個“宣傳點”,而抄襲無疑是一個噱頭,電視臺或編劇的辟謠,又能帶動一波宣傳。
藝術源于生活,稍加一點不同于常規(guī)、不同于普通生活的劇本情節(jié)無可厚非,但像這樣模仿到如此相似地步的電視劇,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再繼續(xù)往下看?這種欺騙和嘩眾取寵會讓多少觀眾失望甚至傷心?
瓊瑤指認于正抄襲,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搜集了抄襲的證據(jù)并忍耐多時的結果。從目前播出的《宮鎖連城》來看,人物設置、情節(jié)橋段與《梅花烙》有著驚人的相似。而于正的否認理由,不僅不能使觀眾信服,更讓自己的編劇能力遭到了強烈的質疑。此番瓊瑤“打假”,也折射出了國產電視劇市場的混亂現(xiàn)狀:編劇人才缺乏、劇本互相抄襲、電視劇流水化生產……而電視臺為了商業(yè)需求、提高自身知名度,而盲目播出電視劇,致使“雷劇”不斷。
法律維權成本高、過程復雜
據(jù)了解,我國電視劇一年的產量已經超過了10萬集,然而,除去翻拍經典與抄襲作品,真正能給觀眾耳目一新感覺的作品卻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不在于我國電視劇產業(yè)“缺錢”,也不在于我國電視劇產業(yè)“缺人”,而在于缺少一批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創(chuàng)造的編劇與導演。目前,我國電視劇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含量,確實乏善可陳。如果電視劇作品不尊重觀眾智商和情商,硬傷過多又缺少新意,觀眾自然不會把頻道鎖定。于正的這番言論,雖然可以達到逃避責任的目的,但就我國電視劇的長遠發(fā)展來看,絕不是一件好事。
回到瓊瑤的個案來看,如果她的劇本主線確實被高度“模仿”,去打官司的話,對方可能無法使用“模仿”或“巧合”進行抗辯。所以,還是希望瓊瑤能拿起法律武器,既維護自己權益,也為用法律維護行業(yè)秩序做出探索。從長遠來看,我國有必要完善相關法律,為鼓勵文化創(chuàng)新提供保障。
編劇行業(yè)中的抄襲和模仿較難用法律界定,法律維權成本過高、過程過于復雜,或許是瓊瑤選擇直接致信行政管理部門,而非訴求法院的原因之一。
傳統(tǒng)版權領域中,剽竊最典型的特征是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這一點在編劇行業(yè)中卻可以輕易回避。編劇可以通過改變人物名字、作品名字、作品時代、背景或敘事方式等,來模糊剽竊與模仿之間的界限。這也是為何編劇市場中多有剽竊之風,卻很難追究抄襲者責任的原因之一。權利人一般只有到剽竊者編劇作品拍攝成影視劇、“生米煮成熟飯”后才有可能發(fā)覺;即使可以確定證據(jù),也會因為影視劇已經播出而喪失了最佳維權時間。
當前,盡管廣電總局對電視劇的內容、播出有所管制,但各大電視臺與電視劇制作團隊一般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利益聯(lián)系。電視劇制作團隊向電視臺賣劇集,電視臺爭搶獨播權、首播權,雙方組成了一個難以打破的利益共同體。而且,目前我國的法律對侵犯版權案件的認定還不夠完善。
真的不希望再看到這樣雷同的電視劇了,雖然不能因為這一點就斷定整個電視劇和劇本的優(yōu)劣,但至少希望所有的劇作者可以潛心寫作,不要靠花哨的東西擺場面,要知道做到了真的情節(jié)曲折但又貼近生活才會有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