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縣文化底蘊豐厚,重禮義、愛文化的民風代代相傳,年節(jié)祝壽、婚喪嫁娶、鎮(zhèn)宅祈雨等多種民俗活動,都是其古老的歷史文化遺存,旬邑剪紙藝術尤是其中的精華。恬靜淳樸的生活環(huán)境為剪紙藝術提供了深厚的素材積累,造紙業(yè)的發(fā)展為剪紙藝術提供了充足的物質(zhì)保障,剪紙藝術在當?shù)貞梅秶找嫔钊牒蛷V泛,成為旬邑民間一種普遍存在的藝術形式。20世紀40年代以后,旬邑民間剪紙受到進步思想文化的影響,題材和內(nèi)容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涌現(xiàn)了一大批歌頌勞動、歌頌自由的作者及作品。改革開放以來,旬邑民間剪紙不斷發(fā)展繁榮,形成了流派紛呈、佳作迭出的態(tài)勢。
1992年,旬邑民間剪紙代表人物庫淑蘭的彩貼剪紙作品《剪花娘子》在“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中獲文化部頒發(fā)的金獎;1996年3月,庫淑蘭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其作品在眾多國家巡回展出,庫淑蘭和她所代表的旬邑彩貼剪紙日漸受到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乃至普通的美術愛好者的矚目,“庫淑蘭”也已不僅僅是一個剪紙藝術家的名字,而是和她所創(chuàng)造的“剪花娘子”一起成為一種藝術流派、藝術現(xiàn)象,為我國幾千年傳統(tǒng)剪紙的傳承和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依托彩貼剪紙大師庫淑蘭的藝術魅力以及旬邑當?shù)亟?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旬邑民間剪紙這門歷史悠久、意蘊綿長的技藝正綻放出絢爛奪目的光彩。
旬邑彩貼剪的紙產(chǎn)生
旬邑,作為豳文化發(fā)祥地之一,人們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而產(chǎn)生的圖騰崇拜成為旬邑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元素,這種最原始的崇拜發(fā)展至今,成為喚醒和挖掘民族藝術的本源思想。在旬邑傳統(tǒng)民間剪紙中有許多這樣的主題,比如“祈雨娃娃”等,這些世代傳承的觀念和造型成為旬邑彩貼剪紙最根本的生命意識形態(tài)而生生不息。歷史記載,后稷四世孫公劉曾率領族人由邰(今武功縣西南)遷居于豳,即今咸陽北部的旬邑、彬縣一帶?!对娊?jīng)·豳風·七月》記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這些詩句清楚地告訴我們,早在公元前1700多年以前,這里的勞動婦女已經(jīng)掌握了精良的剪裁技藝以及對色彩的認識、選擇和熟練駕馭的能力。而《呂氏春秋·重言》中的“剪桐封侯”的故事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當時已經(jīng)有了類似剪紙的技藝,包括之后被大家所熟知的“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禮樂傳入百姓家”等出自秦地的民謠,都為旬邑剪紙的誕生和發(fā)展提供著豐厚的知識積累。
旬邑彩貼剪紙的傳承
在旬邑縣的農(nóng)村,人們習慣將剪紙叫窗花,但它除了貼于窗戶之外,所應用的范圍十分廣泛,題材也極其豐富。貼在窗上的叫窗花,貼在門上的叫門花,貼在炕上的叫炕圍花,貼在屋頂棚上的叫頂棚花,貼在箱柜上的叫箱柜花等等,還有用紙剪出以作刺繡花樣的肚兜花、枕頂花、圍裙花、鞋花、帽花……這些形式各異的剪紙藝術應用于旬邑民間的四時節(jié)令、婚喪壽宴、宗教禮儀、生兒育女、日常家居和生產(chǎn)勞動的方方面面??梢哉f,這一切都為旬邑彩貼剪紙?zhí)峁┲≈槐M、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素材。
由庫淑蘭開創(chuàng)的彩貼剪紙是旬邑民間剪紙藝術的里程碑。庫淑蘭在繼承先輩傳統(tǒng)的單色剪紙的同時,以對色彩的超常敏感性及對紙張拼貼技藝的熟練駕馭力,巧妙地運用民歌、民謠的誘發(fā)力,打破了幾千年流傳的傳統(tǒng)剪紙程式,創(chuàng)造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彩貼剪紙。直至目前,旬邑彩貼剪紙還在繼續(xù)著這一風格。因此,我們在研究旬邑彩貼剪紙藝術之時應將庫淑蘭的剪紙藝術作為代表性的藝術來研究。
庫淑蘭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她出生40天就跟著父母躲避戰(zhàn)亂、顛沛流離,4歲時父親給她定下娃娃親,9歲被父母強行裹腳,11歲至15歲期間,父母送她到學校讀書。但相比成人后的苦難生活,童年的庫淑蘭可以說是快樂的。她性格開朗、愛說愛笑愛唱,她的民謠歌曲總能唱得比別人好,理解快。在學校里,庫淑蘭的畫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她還經(jīng)常到離學校不遠處的城隍廟中仔細觀察一幅幅精美生動的彩繪壁畫,這些彩繪壁畫使她為之好奇和神往,也激發(fā)著她的藝術靈感??墒?,庫淑蘭的快樂是短暫的,15歲那年,庫淑蘭便被迫輟學回家跟母親學習女紅,17歲結(jié)婚后,庫淑蘭就開始了她苦難的生活歷程。為了生存,她起早貪黑,掐苜蓿芽、挖藥材,甚至有兩次差點被狼吃掉,這都成為她一生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她只有在剪紙的理想世界里尋求精神慰籍,她將自己對生活的憧憬、對生命的體驗全部詮釋到了剪紙作品中。在庫淑蘭65歲時,她不慎跌落至5米多深的崖下,醒來后,她自認為是“剪花娘子”化身,剪紙創(chuàng)作進入癡狂狀態(tài)。此后她的作品大多以剪花娘子為題材,并融入更多宗教元素,標志著旬邑彩貼剪紙藝術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
庫淑蘭熱愛剪紙、也癡愛彩色紙張,她自身所蘊藏的藝術天賦和彩色紙張誘發(fā)的對剪紙超常的喜愛共同構成了其剪紙成功的因素。在她的眼里,那些花花綠綠的彩色紙張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面對彩紙,她就會心情激動,不由自主憧憬一幅幅美妙神奇的剪紙畫面,不由自主想拿起剪刀剪紙。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剪紙中。正是這種執(zhí)著的心態(tài),支配著她創(chuàng)作出一幅又一幅精彩絕倫的作品。有人說,民間藝術并不是為藝術的目的才產(chǎn)生的,它的創(chuàng)作者往往“長久地沉醉在一種非藝術目的創(chuàng)作熱情之中”,庫淑蘭正是這樣一位真誠對待剪紙的民間藝術家。她剪紙時總是沉醉在歌聲中,歌謠與她的剪紙作品不可分離,成為她剪紙創(chuàng)作源泉的一部分。是金子終究要發(fā)光,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掀起“民間熱”,旬邑縣文化館深入農(nóng)村,對旬邑民間剪紙及其藝人進行深入、廣泛的普查和挖掘。無意中,這些藝術工作者們在一口破舊的窯洞前發(fā)現(xiàn)了庫淑蘭用彩色紙?zhí)踪N、拼貼、堆貼而成的風格新穎的剪紙。這次的普查不僅改變了庫淑蘭的后半生,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彩貼剪紙藝術的嶄新篇章。
旬邑彩貼剪紙的藝術特色
“繁而不亂、艷而不俗”,這是原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李寸松對庫淑蘭彩貼剪紙藝術的評價,同時也是對旬邑彩貼剪紙的評價。旬邑彩貼剪紙充分運用了刺繡的色彩觀念,集民間布堆畫、面花的造型藝術,通過貼、襯、堆、鑲等工藝流程將剪紙鉸花剩下的紙渣碎片巧妙構思、布局成為一幅構圖飽滿、色彩艷麗、內(nèi)涵充實、造型深刻、題材廣泛的藝術精品。它主要以人物、動物、花卉、民俗、宗教信仰為題材,并附以優(yōu)美動聽的民歌、歌謠,引人入勝。
旬邑彩貼剪紙,突破了單色剪紙的小巧形式,在表現(xiàn)形態(tài)上,極其生動自由,不帶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與限制。每幅作品都有比較明顯的原生性和獨創(chuàng)性,依內(nèi)容可大可小,大到4米長,寬1米的巨幅作品,小可在16開的紙上創(chuàng)作。作品在空間處理上以二維平面為手法,不重神態(tài),不講人物比例,而是在富麗堂皇、神秘詭異、浪漫夸張的色彩效果上做文章,以達到構圖飽滿充實,充滿人格的精氣與靈性的效果。
被中央美院楊先讓教授贊譽為“五彩繽紛、充滿歡樂氣氛、千姿百態(tài)、美妙而神奇的剪紙作品”并榮獲文化部頒發(fā)的“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金獎作品的“剪花娘子”,可謂旬邑彩貼剪紙的巔峰力作。細觀這幅作品,它主體剪紙的上三分之二處是一位位于五彩繽紛的花轎之中,腳踩荷花,身著以黑色為底,裝飾有各類吉祥花卉的衣服,大臉盤,彎眉毛,小嘴巴的女性,周圍日月并行、魚鳥齊飛,下面的三分之一為兩位小型的剪花娘子和窯洞、海水、花鳥飛蟲;而在這主體形象的左右兩邊又各有由12幅小型彩貼剪紙排列的組合,其中左側(cè)以各類花卉樹木、魚蟲鳥獸為主,右側(cè)則是男女愛情、拜堂成親的內(nèi)容。整幅作品氣勢磅礴,富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旬邑彩貼剪紙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在國際藝術界的認可度逐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陀^上,彩貼剪紙藝術受到多元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和居住條件的變化,應用范圍日益縮小;主觀上,老一代的藝人年事已高,年輕的旬邑民間剪紙藝人們更多的仍是對大師技藝手法和風格技巧的臨摹和復制,“剪花娘子”已成為新一代剪紙藝人難以逾越的高度。不進則退,彩色剪貼的技法和風格可以傳承,可她的藝術天賦,她對色彩的感悟、對生命的感悟以及她的生活歷程卻是無法復制和傳承的。這就對我們今天從事彩貼剪紙的民間藝術家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繼承大師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風格,更要在不斷的實踐中超越和創(chuàng)新,使旬邑彩貼剪紙藝術在當代保持鮮活的生命力,使她像“剪花娘子”一樣,不斷帶給人們希望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