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各地影友交流,大家一起看片研討,其中說得最多的一點建議就是“后期不要太過”。這里的“過”大多是指后期的色彩處理過于濃艷。
攝影發(fā)展至今,要不要后期已經不是一個問題,尤其對于藝術攝影的創(chuàng)作而言,既然技術的發(fā)展賦予了我們更加豐富自由的表達方式,自是可以欣然面對、勤加琢磨、巧于運用,既不必談P色變,亦無需拒之千里。
然而,面對任何新技術或新事物都難免會有一個矯枉過正的過程,或左或右,并在拉鋸之中完成“度”的平衡。想來攝影的后期大概也是要有這樣一個過程,尤其體現在實際的操作之中。
影友的作品容易后期太“過”,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受一些比賽獲獎作品的“誘惑”,二是對后期的“度”缺乏準確的認識。于是經??梢钥吹揭恍┱掌纳{被調理得過度刺激,天空的色彩如同噴血,草地的顏色夸張到細節(jié)盡失,自然的溫潤與美麗反而蕩然無存。其實數字技術的變革所帶來的攝影后期的發(fā)展,只是拓展了我們藝術表達的手段,并不會改變藝術創(chuàng)作的初衷與目的。好的藝術作品永遠是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將自己的體驗、情感、思考加以傳達并引發(fā)共鳴。所以無論前期還是后期,所遵循的藝術標準和審美情趣是不變的。這就像我們在評論一本畫冊的設計是否成功時,不會看它使用了多少設計元素,而是看它是否適度地使用了設計元素并且不著痕跡地展現了畫冊的氣質、定位和品味。成功的后期同樣應該是在注重前期拍攝的基礎上彌補它的不足、豐富它的表現、或者給予精益求精的修飾。即便是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作品,也應該是讓所有的手段為表達主題服務,而不是為后期而后期,為形式而形式。正所謂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其中所謂的“度”,說到底就是手段的使用是否恰如其分地傳達了創(chuàng)作者的體驗或經驗,是否符合藝術的審美要求。
天生麗質、素面朝天自是一種風格,精致的妝容亦會因其對生活的美好追求而令人賞心悅目,但無論如何,自然貼切、舒服大氣總是人們最基本的審美訴求,還是那句話,萬事萬物,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