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雜志網(wǎng)站7月11日文章,原題:親如兄弟的謊言——中印友誼的虛假說法 西方常認為中國和印度是對頭,但在這兩個國家,政府和一些學者有意把兩國關系描繪成另一副樣子。至少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若干中印精英熱衷于“泛亞洲主義”。它假定亞洲兩個最大國家存在一種深厚的文化和政治紐帶。這類說法的核心始終不變:它總是基于所謂古代和諧關系,證明當代印中友誼是合理的。不過,越來越多的學者承認,這種說法不僅歪曲了歷史現(xiàn)實(如1962年中印軍事沖突表明的),而且也不具備解決兩國緊張的持久能力。一部新的文章合集——《中國想象中的印度》更準確描述和考察古代中印關系。作者認為,中國經(jīng)常拒絕印度文化中不適合中國文化背景的因素。對常見說法的第一個糾正,出現(xiàn)在該書的引言。該書的編輯認為,古代時兩個地區(qū)的直接接觸實際上十分有限,大多是通過中間人進行的,包括一些中亞民族以及中東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編輯還點出,中國和印度在20世紀之前并非作為連貫或獨立國家存在。使用當代國家這個概念描述古代世界,掩蓋了亞洲邊界曾經(jīng)非常模糊的事實。過世的佛教學者麥克雷寫到,常被認為是中印文化交流使者、將武術介紹到中國并在少林寺住過的達摩祖師,在中國最早記錄中來自阿富汗或巴基斯坦管轄區(qū)。中印在公元第一個千年的互動與當今雙邊關系存在三大不同。其一,古代佛教僧侶和商販往來于中國和印度時,不存在領土化的國家概念。雖然印度各政體與中國王朝進行交流,但總的背景和交流目標與當今政治議程迥異。20世紀中葉,中印作為兩個民族國家的形成首次催生“共同邊界”。正是這個邊界構(gòu)成印中沖突關鍵。其二,使用佛教促進當代交流和理解很復雜。佛教向中國的傳播涉及對教義和實踐的若干修改和拒絕。事實上在10世紀,中國佛教徒就另起爐灶,形成了自己的教義學派。在當代關系中談佛教,沒有考慮到這種重要的差異。最后,必須認識到,過去2000年來,中國和印度各自的世界觀、自我看法、關心的社會和政治議題,以及地理輪廓,都已發(fā)生巨大變化。說這兩個地區(qū)有不間斷的關系是錯誤的。中印并提或許服務于當代國際關系和政府宣傳的目的。但一旦碰到《中國人想象中的印度》這種一流的研究,它就崩塌了。▲(作者是印度學者沈丹森,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