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王岳川
作 者: 王岳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山西著名學者姚奠中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的弟子。這位出生于1913年的百歲老人,真可謂一個經(jīng)歷了世紀風云的國學大家。后來欣喜地看到他的書法作品,感到姚老不僅學問好,而且其書法也蔚成大觀。正是因為有學術做后盾,姚先生的書法透露出濃厚的學者書法意味,很好地表達了他深厚的文化內涵:筆墨自由奔放而又凝重內斂,氣勢磅礴而富有強大生命力,筆墨線條中透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氣質,已臻達人書俱老之境界。
姚奠中先生篆隸真草各體皆下過苦功,而以行書成就最高。姚先生年輕時初練趙字顏字,有時還寫鐘鼎小篆隸書,但苦于不得法,他迷惘過痛苦過,正是在迷惘、尋求、痛苦、臨池、修為中,一步步探索書法表現(xiàn)的魅力。他的老師章太炎先生對他說:不可亂寫,寫隸書要學精力完足的《石門頌》以放開手腕,然后收回來寫《張遷碑》《孔宙碑》,這樣才收得住。寫篆字不能圓熟,要寫《天發(fā)神讖碑》而出方,寫《三體石經(jīng)》而出秀,寫魏碑要寫《石門銘》《鄭文公碑》《張猛龍碑》而出大。通過國學大師的指點,姚奠中始走書法正途,悟得筆法,書藝大進。于是,姚先生在書寫的形式中獲得內容的充盈,在下筆使轉的生命爆發(fā)中瞬間釋放出精神能量,將自己的痛苦和快樂、郁悶和灑脫,用飽蘸墨汁的徒手線完整地呈現(xiàn)在宣紙上。在大量臨摹的基礎上,他開始以腕臂之力運于毫端,落墨素毫去捕捉轉瞬即逝的感覺,讓宣紙上的蒼茫墨色呈現(xiàn)變幻莫測的文字。他有時候寫書法達到茶飯不思的地步,猶如趙壹《非草書》所描述:“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shù)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彼ㄟ^筆和宣紙的摩擦去激活古老文字,用心靈在萬籟俱寂中傾聽筆墨生機勃勃的樂章,使文字的審美書寫獲得了精神的光澤。
其后,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人生風云中,姚先生遍臨各帖,博采眾長,碑帖結合,融會貫通,漸漸生發(fā)出自己剛健清新的書法風格,并與自己的人格襟抱和滿腹經(jīng)綸相激相蕩,成就了一種厚重儒雅的學者書法、文人書風。在我看來,姚先生的書法成就與他的學問人格必不可分,他廣博的學識使其在篆隸行楷各方面皆有所長。行草以顏體為本體,熔鑄篆隸魏碑之精神,厚重大氣,寬博混茫。故而周汝昌先生稱他是“于學具識,于道能悟,于藝亦精亦通的‘通儒’”;徐文達先生評價其篆書“堪稱絕唱,當以‘神品’視之”;霍松林先生稱贊道:“仲淹遺澤在,奇士起河汾。學入余杭室,文空冀北群。詩風追八代,筆陣掃千軍。永憶同游樂,何時酒更醺?!闭婵芍^,學識超邁、書藝精深、人品高潔、德高壽長。
姚先生年輕時創(chuàng)辦“菿漢國學講習班”規(guī)定的“教條”是:“以正己為本,以從義為懷,以博學為知,以勇決為行,以用世為歸。”將正己、從義、博學、勇決、用世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大綱。他不僅過去要求青年學子要走正路,直到后來他仍要求年輕一代要先走正路。體現(xiàn)在書法上的正路就是:“正楷要好好學,不寫正楷不行的,現(xiàn)在人喜歡寫草字,為什么寫草字呢?草字能唬住人,一繞一轉圈你也不認識,唬住了,可這也是最危險的,所以草字寫得好的人不多。一個,現(xiàn)在的人就要求怪,有人專門寫得怪,那更成問題。我給他們上課時說,寫字要筆到墨到,筆墨要到,不能飄,不能飄起來,筆到墨到,不能畫只能寫,一筆一筆地寫,不能畫?!边@種正氣和眼光多么難能可貴!對文化的擔當和傳承,使姚先生盡可能在書寫中融入個體對文化的理解,在書寫中表征出強烈的個體人格精神。書法成為其人性修為的一種文化蘊涵,使其達到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個性人格精神和藝術形式的中和統(tǒng)一。
姚先生不同于“技法至上”者的區(qū)別在于,首先強調文化對書法本體的優(yōu)先性。他認為:“只知寫字不懂讀書,許多寫字的人不讀書只寫字,所以他寫字呢,再寫也寫不上去。因為一個是認識的問題,文化水平低啊,寫字是寫不高的;一個是不讀古書,不讀古代東西,和這個文字結合不起來,是再寫也寫不高的……書法是文化,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所以寫字必須注意不是簡單的書法,而一定還要宣傳文化,所以文化文字結合起來起作用更好?!闭驗橐ο壬w味到文化與書法互動的重要性,感悟到書法與文化相關,書法與學術相連,書法與人格相通的重要性,他才能超越了那些目光短淺的炫技者。其實,現(xiàn)代書法史上的書法大家于右任、沈尹默、啟功都是飽學之士、巍然大家。大氣磅礴的文化精神可以去掉書法的俗氣、金錢氣、酒肉氣,使書法作品呈現(xiàn)出通體光澤和感人境界。正如于右任先生在《百字令·題標準草書》中所說:“草書文字,是中華民族自強工具。甲骨而還增篆隸,各有懸針垂露。漢簡流沙,唐經(jīng)石窟,演進尤無數(shù)?!苯裉觳簧贂揖窒抻跁挤?,沉醉于“書法與金錢”的關系網(wǎng),這樣的“世俗化書法”沒有再提升的動力和空間。面對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的沖擊,今天一些書家很難抵御誘惑,再也不像古代文人書法家那樣在書法中灌注自己的心性操守,而錯誤地走上一條“技巧突圍”的道路,那就是“變心以從俗”——在形式技法上刻意標新立異,從而掩蓋文化精神的本質貧困。針對此類書法癥候,不妨聽聽姚奠中先生的警世之聲。
觀姚奠中先生《樗廬閑墨》冊頁,四體皆備。開篇的楷書,寫得通透自然、神形兼?zhèn)洌恢虚g的各幅篆書,運用秦漢以來篆隸的淳樸古茂,書寫獨有的內在感悟,釋放于筆法奇肆豪宕中;隸書樸質豐茂,清新自然,通透灑脫;草書筆力雄健,心靈之筆出于人生領悟之后的真情懷,書法線條的舒和與人生悵觸無邊暗合。這種在冊頁尺牘中透出的清逸,獲得了開悟之后的筆墨解放。其草書用筆老辣,在表面輕松自得中蘊含著筆力的遒勁,在天真爛漫的章法中透出其不爭不怨、知足常樂的意緒。
姚奠中先生的書法是“守正創(chuàng)新”的書法,其書法美學風貌呈現(xiàn)出“正大氣象”。新世紀中國書法界需要這樣的大境界書法,更需要這樣的學術與書法相結合的大學者、大書法家。 (本文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