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藝術學校 222006)
山東省的地理自然條件,從遠古時代就為民歌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長環(huán)境。在漫長的千年歷史進程中,經過一代代勞動人民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已經成為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從創(chuàng)作和傳唱上形成了一種獨有的地域文化,而且在演唱上逐步形成了它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按照不同的地形分為西北的平原地區(qū)、沿海的膠東地區(qū)、南部的丘陵地區(qū),不同的方言區(qū)和不同的地理自然條件都有著相對集中的民歌。它們隨著中國民歌的發(fā)展而延伸。
真正的原生態(tài)民歌是人們在山間地頭、河邊原野、森林草地等這些地方勞動及一些生產活動所產生的,有著很強的隨意性和自娛自樂性,很直接的在宣泄和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山東人性格樸實、醇厚,給人的感覺實在、真誠。唱山東民歌的聲音要以寬厚、洪亮、直白來表現,就像老一輩山東的歌唱家中,天生一副好嗓子的人很多,他們唱歌的聲音就比較直白,直接表達藝術感情,對聲音的要求不多,講究自然,唱到高音時,喊的成分比較多。但在聲樂藝術高度發(fā)展、科技信息技術無比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對歌唱藝術的渴求,對聲樂藝術的追求遠遠不能以天然的好嗓子作為決定條件了。因此,傳統(tǒng)的民族歌曲也不能停留在原始的層面上,因為為舞臺和表演而產生的那些所謂的民歌不是原生態(tài)!上的了華麗舞臺的民歌,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原生態(tài)民歌,藝術水準都已上升到了相當高度,所以作為一名民歌演唱者,必須把自己那所謂的“好嗓子”加以科學的訓練,才能在當今舞臺上駕馭及演唱更多的不同風格的原生態(tài)作品。
山東人樸實憨厚的性格決定了山東民歌的感情表達,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即直接型和委婉型。像魯北、魯東地區(qū)的勞動號子、秧歌、兒歌等就屬于直接型,而魯西南等地的民間小調它是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尤其是以表現愛情為主的歌曲多屬于委婉型。
山東人講話有一說一,從不遮掩,所以就有了直接用情類的民歌,在演唱中比較直白的表達感情,態(tài)度較明確。旋律曲調上用裝飾音的相對較少,唱出的聲音要明亮、干凈、輕快為標準。武城縣的《唱秧歌》就是直接表達情感的典型。這首歌是男女聲對唱,男聲女聲的對喊作為引子,整首歌曲速度比較自由,演唱聲音高亢明亮,表現的是在流著奔騰河水的運河兩岸,一群毫不掩飾情感的小伙子和一群大姑娘的歡快對歌。
山東人粗中帶細,性格中既有毫不掩飾的直爽,又有憨態(tài)可掬的可愛,所以就有了另外一類委婉型的民歌。此類民歌多用于表現愛情和有故事情節(jié)的歌曲。旋律中的裝飾音、裝飾記號較多,曲調比直接型的要柔和委婉一些,音色上變化豐富,情感表達上也添加了細膩的心里表白。如蒼山縣民歌《繡荷包》,它的情感表現一點不亞于中國南方民歌的情感細膩程度,但在細膩歌聲中又不失山東姑娘那種樸實純潔的性格。他刻畫了一位少女在閨房中對著鏡子,手拿繡板,一邊自言自語,一邊繡花的活動。她一邊繡一邊想著把繡好的荷包送給心上人的情景,不知不覺中羞紅了臉龐。
山東人說話的很有特點,給人的感覺“沖”、“直”、“硬”,某些地區(qū)還伴隨著較重的兒化音?!爸薄笔巧綎|話的特點,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味兒”。山東幅員遼闊,地域廣大,從西到東,從北到南有著很大的差別,比如膠東人講當地話,魯西北、魯中、魯南地區(qū)的人是聽不懂的。山東人爽快、豪放、不拘小節(jié)的性格決定了話音去聲多,就有了“硬、沖”的特點。所以,要學習山東民歌中的咬字,必須先了解學習山東方言的特點才行。
在中國民歌的大家庭中,各地的民歌就是性格各異的孩子,山東民歌是其中之一,在演唱山東民歌時要注意它的“性格”,也就是聲音處理,感情表達,咬字行腔。也就是說在演唱不同體裁的民歌上,要解決不同的聲音需要。比如小調和山歌的演唱就不同,唱小調時,需要委婉、柔美一些,要巧妙的運用裝飾音與旋律的結合,表現情感上要細膩。而唱山歌時,由于山區(qū)環(huán)境的需要,聲音必須要洪亮、鋼勁,甚至有喊唱的感覺都不為過。
山東民歌形成發(fā)展至今,最流行的一些民歌都屬于小調一類,經過了歷代人民反復提煉和加工,現在傳唱頻率最高的山東民歌有《繡荷包》《包愣調》《對花》《沂蒙山小調》《大踏青》《趕牛山》《打秋千》《放風箏》等等。這些歌曲的旋律甜美動聽、塑造形象鮮明,多為描寫愛情、景色和心理活動的題材。這些歌曲因題材不同而風格迥異,為研究、集繼承和發(fā)展山東民歌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經過研究對比山東民歌小調大體有以下兩個特點:
在現實生活中,自我抒發(fā)是小調最直接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其演唱方式不拘泥于形式,站著、坐著、躺著均可唱,干活時能唱,愉快能唱,悲傷能唱,放開生能唱,哼哼著也能唱??偠灾痪湓挘爸灰苓_到自我娛樂、抒發(fā)的目的,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因此它成為歷代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這些民歌小調中,不光只是抒情小歌兒,還有許多是以表現滑稽逗哏,插科打諢等以譏諷、戲弄為主要內容的民歌,是勞動人民根據口口相傳或親身經歷的事件編創(chuàng)的,極具幽默風趣。例如德州有一首民歌《聽房》,歌詞截取了日常生活中“聽房”這樣一個細小而有趣的鏡頭,演唱者自我嘲弄的語調用的是第一人稱,把聽房人的心情、神態(tài)表現的滑稽可笑,細膩入微,活靈活現。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先生說的。古老的歷史長河孕育的文明,給了山東民歌成長所需的營養(yǎng)、雨露和源泉,因此,對于山東民歌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要充滿信心,尤其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高度發(fā)達的時代,我們決不能忽視民歌的價值,只有繼承傳統(tǒng)才談得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山東民歌以其顯著的風格特點創(chuàng)造出許多令人贊美和珍藏的民歌精品,這些民歌已經被全國各地各族人們傳唱。因此我們說,只要我們刻苦鉆研,繼承并科學的發(fā)展,山東民歌在不久的將來完全能夠走出山東,走出中國,走向更高的舞臺!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夏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3]山東民間歌曲選[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
[4]劉鳳錦.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東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0.
[5]周青青.中國民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