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鋒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此副楷書聯(lián)墨是趙藩為成都武侯祠所撰并書。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始建于唐,明初與昭烈廟合并一起,但人們仍稱為武侯祠; 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又重建。武侯祠內文物古跡頗多,而又以祠內對聯(lián)引人入勝,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趙藩的這一副對聯(lián)。趙藩(一八五一———一九二七年)字樾村,一字介庵,晚號石禪老人,白族,云南劍川人。
若論聯(lián)墨合璧,擅楹聯(lián)者有之,擅書法者有之;既擅楹聯(lián)又擅書法而又有名聯(lián)佳墨傳世者,通觀歷史,也只有趙藩等寥寥幾人而已。
趙藩之書,初宗歐陽詢,后主攻顏真卿、蘇東坡,于清代則融錢南園、翁同龢而形成自家風貌。 他學歐以《化度寺》、《九成宮》為主,但在他中年以后,幾乎完全擺脫了歐書與館閣體的影響,主要以顏書的面目出現(xiàn),偶參以蘇字。學顏則以《勤禮碑》和《麻姑仙壇記》為主;學蘇主要取法于《豐樂亭記》。
趙藩學顏,『寧拙毋巧』, 卻又楷中帶行,行書之中亦偶有草書體勢。因此他的字,豐而不肥,肉中有骨,深得『真顏不肥』之妙。
評價一副對聯(lián)的優(yōu)劣,主要的要看二點: 準確、出新。所謂準確就是梁章鉅所講的切。關于此聯(lián),切分幾個層次: 第一是切人,即: 切諸葛亮。所謂切是指確切不移,用在其他人身上則不
行,
不能游離; 當然還要典型,讀者一讀即知,不能晦澀。第二是切地,切成都,而不是其他地方也行。諸葛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要切成都就要選諸葛亮治蜀, 而不能用三顧茅廬、隆中對來敷衍。 第三是要切時,要有現(xiàn)實意義,不是為對聯(lián)而對聯(lián)。
所謂出新是指推陳出新,要獨出機杼,不能蹈襲前人。對聯(lián)是文學,貴在獨創(chuàng)。歌頌諸葛亮的詩篇甚多,杜甫的《蜀相》,溫廷筠的《經五丈原》等,都是一時絕唱。從文學性來說,作對聯(lián)只要落入前人窠穴,就不能稱之為佳作了。蹈襲不僅是指蹈襲文字,而且是指蹈襲立意;至于抄襲,那就是小人行徑了。
因此這副對聯(lián)最值得后人稱道的地方是它的立意創(chuàng)新: 它不去寫武侯祠如何如何,而是直接寫諸葛亮; 但既不是歌功頌德,不是敷衍歷史,也不是作人物評價,如很多前賢曾經作過的那樣;更不是僅僅抒發(fā)作者內心感慨,作小知識分子的無病呻吟狀;而是寫諸葛亮的治道,諸葛亮治國的國策和戰(zhàn)略。 而正是這個治道對后世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作者所見者大,所以對后世影響也大。
趙藩崇敬諸葛亮,對諸葛亮治蜀的政策策略作了很多的研究,在《按行西北鄉(xiāng)即事有作》詩中寫道『亮豈徒嚴矯豈猛,燈前搔首有遐思』。所以趙藩告誡后人: 學諸葛亮不能一味用嚴; 更不能反而用之,一味用寬; 必須審時度勢。
上聯(lián)借七擒孟獲故事講攻心之道,非常高明,以至此聯(lián)被人譽為『攻心聯(lián)』?!钙咔芷呖v」孟獲不見于《三國志》而見于《漢晉春秋》,經過演義,于是成為《三國演義》的精采篇章,以至家喻戶曉?!耗先瞬粡头匆印唬バ膽?zhàn)術用得非常成功。攻心二字出于《三國志·馬謖傳》裴松之注。諸葛亮器重馬謖,『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馬謖說: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患凑J為: 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敵人斗志,收服敵人之心,使敵人不戰(zhàn)而降,『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一點極受諸葛亮重視。反側,源自輾轉反側,是指心緒不寧; 引申為有動亂之心的人?!盾髯印ね踔啤罚?『遁逃反側之民。』楊倞注: 『反側不安之民也。』《后漢書·光武紀上》:『令反側子自安。』李賢注:『反側,不安也。』自消: 即反側之心自行消除。
攻心其實很不容易。 陽明先生王守仁曾經說過: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因此陽明先生特主教化,認為這是攻心的基礎。攻心要有正確方法:第一點是:法紀嚴明,出以大公,用心平正,善善能賞,惡惡能罰,則民無反側; 第二點是: 若民有反側,必生作亂之人; 則以德化之,以法治之,以勢凌之,以恩結之,以誠待之;能行此五者,然后反側自消,弭大亂于無形。
下聯(lián)寫諸葛亮治蜀,如何寫? 當然要寫大的戰(zhàn)略思考。 這個大戰(zhàn)略就體現(xiàn)在諸葛亮的一篇重要文章:《答法正書》。 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 劉備集團剛剛取得四川入(蜀),一方面還要打仗,開疆拓土;另一方面當然要穩(wěn)定內部,『內修政理』?!禾煜挛磥y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后治』,如何治蜀? 這是個問題,但不外乎寬治和嚴治。
主張寬治的是法正,他是劉璋舊部,在劉備攻占四川時立有大功, 此時已成為劉備的重要謀臣。 他以漢高祖劉邦刑法寬簡的成功事例為鑒,主張『緩刑弛禁』: 理由是『昔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jù)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愿緩刑弛禁,以慰其望?!?/p>
針對當時四川『蜀土人士專權自恣』,法紀廢弛,秩序混亂的形勢,諸葛亮主張治蜀尚嚴。在《答法正書》中,諸葛亮指出,尚寬尚嚴要看形勢:『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闇弱,自(劉)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并濟,上下有節(jié)。為治之要,于斯而著?!?/p>
諸葛亮以嚴治蜀,效果顯著:『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魂悏墼凇度龂尽ぶT葛亮傳》贊曰: 『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贿@一段最令人激賞。
趙 藩書
主張寬治的是漢高祖劉邦,以寬濟猛;主張嚴治的是諸葛亮,以猛濟寬;因看清楚大勢,所以都取得很大成功。秦皇過嚴,劉焉劉璋父子過寬,都導致失敗。 這就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趙藩《武侯祠》聯(lián)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自古知兵非好戰(zhàn)』,『后來治蜀要深思』是趙藩用來規(guī)諫新任四川總督岑春煊的。岑春煊(一八六一年———一九三三年)壯族,廣西西林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岑春煊是自詡『知兵』的。 庚子之亂岑春煊帶兵勤王, 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賞識。這個人也很有意思,是個反貪官的好手,清末有名的『三屠』之一。據(jù)野史記載: 清朝末年朝中權勢最為顯赫而行事又極具個性的地方大員有三位, 當時被人稱為『三屠』: 湖廣總督張之洞,用財如水,號稱『屠財』;直隸總督袁世凱,鎮(zhèn)壓拳民,殺人如草,得名『屠民』; 兩廣總督岑春煊,大量彈劾貪官污吏,謂之『屠官』。
據(jù)說,岑在兩廣總督任上,共彈劾貪官庸官一千四百多人;在署理四川總督時,一次就彈劾罷免了四十多個貪官。 岑春煊治川尚嚴,趙藩曾做過岑毓英(岑春煊之父)的幕僚,和岑氏父子私交甚深,當時正代理四川鹽茶道,故對岑以嚴治川曾多次勸諫,這也是此聯(lián)創(chuàng)作的背景。
一副佳聯(lián)應有長久的魅力。 一九五八年三月七日,毛澤東主席參觀武侯祠時,曾在此聯(lián)前駐足良久,欣賞之情溢于言表。毛澤東是大戰(zhàn)略家,也是大詩人和書法家,對審時度勢,自有心得。一九七一年,正值文革,四川武斗風行,毛澤東遴選劉興元主政四川。劉時任廣州軍區(qū)政委(知兵者),臨行前毛澤東囑咐劉興元『到成都你先去看一看武侯祠趙藩撰寫的對聯(lián), 你讀了這副對聯(lián),你就知道你的工作應該怎么做了』。 劉興元一下飛機就直奔武侯祠。一時間『武侯祠聯(lián)』傳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