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份“在這里,讀懂石界”的雜志,持久、執(zhí)著而不離不棄地去尊重、關注和讀懂一個城市的文化,所以,2014,便讓這個城市慢慢擁有了對一份曾經(jīng)遙遠的雜志的認知、讀懂、期待乃至對話的群體。我很“嚴重”地想把這個群體的名字按姓氏筆畫刊登出來,這是對201 4最有力量的注解,因為在這個城市,這個群體的每一個個體要比雜志上那一長串的名字更生動鮮活、更接地氣,如同雜志的一頁頁、一期期。
2014,肖目先生越過千里走進“法門”,叫了“千里草”董姐,我還能說什么?至于2014“法門一開,便是半個盛唐”,那也是雜志的專題,實在與我無干①。我倒是慶幸自己,于2014遇見了雜志背后的那個團隊,“主宰”我專欄的張鑫編輯說:遇見就是美好!中國石界應該慶幸有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不是唯一,但專業(yè)與敬業(yè)是一定的!
如果,這個城市的賞石文化需要完整的生態(tài)圈,那么,《中華奇石》雜志融入這個城市是值得慶幸的,更是美好的。早年去阿拉善左旗,獨自在延福寺廣場上凝視過《和氣四瑞》的雕塑,從上至下的鳥、兔、猴、象,寓意著世間萬物生成的生態(tài)圈,而一個城市的賞石藝術生態(tài)圈里,媒體是不可或缺的。市場、媒體、讀者、藏家,孰鳥孰兔孰猴孰象,不歸本文研判。
作為一個上海讀者,我比寧夏人更關注過寧夏衛(wèi)視的主題語:解析寧夏;發(fā)掘?qū)幭?;感知寧夏。如果身處寧夏中心的《中華奇石》雜志將“寧夏”換為“讀者”,那便是共同的2015:精彩不是烏托邦。
感謝嚴麗娟、許靜編輯在上海為我的藍紅格工作室和上海通聯(lián)站“欽定”了互通互聯(lián)的主題語:世界中的世界,緣于你凝視它的目光!
謹此,誠摯感謝《中華奇石》雜志的編輯團隊對新館揭牌的熱情祝賀,錄此存照。
——上海藍紅格②
①2013年六月刊雜志組織多地聯(lián)動戈壁石小品組合專題,包頭石友董玲(網(wǎng)名“千里草”)參與專題的小品組合“法門”由上海石友肖目撰寫賞析文,自此,肖目與董玲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互稱“董姐”與“肖目老師”,加深了包頭、上海石友間的溝通。而此次專題賞析文的撰寫,上海地區(qū)由藍紅格費心統(tǒng)籌。
②陸建新,筆名藍紅格,本刊上海通聯(lián)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