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犯罪沉渣泛起,犯罪率呈上升趨勢。本文基于生物、心理、社會三維度對大學生犯罪的原因進行理論分析,為解釋大學生犯罪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犯罪;生物-心理-社會維度
0 前言
一直以來學者們對于大學生犯罪原因的解釋頗多。本文基于生物、心理、社會三維度對大學生犯罪的原因進行理論淺析。
1 生物學解釋"大學生犯罪"
意大利著名法學家、監(jiān)獄醫(yī)師、精神病學家C.龍勃羅梭,認為犯罪的人是先天生就的,犯罪的原因在于他生來就具有遺傳缺陷,犯罪會遺傳某種生理反常和不體面的方面,如歪歪的胡子、痛感不靈敏、斜鼻歪眼、大嘴唇等,一個人擁有這些不體面越多,犯罪的可能性越大。此外,他認為犯罪行為與人的顱骨大小和形狀有關,顱相的形狀特征可以用來確認犯罪類型。
謝爾頓持形態(tài)學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可以區(qū)分為三種體格類型:肥胖型、肌肉型、瘦削型。他認為肌肉型的人犯罪的可能性最大,因為他熱愛運動,精力旺盛,勇于冒險,更富有攻擊性。
生物學解釋大學生犯罪顯然不能令人信服,因為至今為止也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可以判定一個人的外貌、體格特征與犯罪有必然的聯(lián)系,更無法從遺傳學的角度來加以考證。
2 心理學解釋"大學生犯罪"
弗洛伊德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fā),將犯罪的產生主要歸結于人格的結構與成長中出現的偏差,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當三者之間出現失控和混亂狀態(tài),本我中反社會的原始沖動會導致反社會行為(犯罪)的發(fā)生。犯罪本質上就是人格的偏差所造成的。
心智缺陷理論認為犯罪行為產生于"脆弱的心智",其損傷一個人獲得道德、自覺或尊重法律意義的能力。
吉登斯認為"一種非道德的、心理變態(tài)的人格會在一小部分個體中發(fā)展起來。心理變態(tài)者是具有冷漠性格的人,他們行為沖動,很少具有負罪感,有些心理變態(tài)者以暴力本身為樂。"
人本主義理論代表羅杰斯,把人的自我分為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兩個部分。認為當兩者發(fā)生矛盾時,人的行為就會出現混亂。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的發(fā)展是人生活的外部環(huán)境決定的。此理論啟發(fā)我們要關注大學生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包括學校、社區(qū)、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這也為預防大學生犯罪打下了理論基礎。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們通過觀察學習,對他人行為進行模仿,其對于網絡暴力犯罪,以及家庭成員暴力行為對大學生犯罪的影響具有一定解釋力。
心理學解釋,顯示出一定的解釋力,犯罪行為的多樣性讓我們明白,認為所有的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都具有某種共同的、特定的心理特征似乎是不合情理的。
3 社會學解釋"大學生犯罪"
標簽理論代表霍德華.貝克爾認為"越軌行為就是被人們貼上越軌行為標簽的行為"。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通過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認識自我并確定自我,他人的反應作為標簽貼在我們身上,就形成了他人和社會對我的看法,這一標簽會不斷強化自己按照它生活下去。[1]標簽不僅影響他人對某一人的看法,也影響該人的自我意識。違法犯罪并非一個人行為的固有性質,而是他人根據法律規(guī)范懲罰犯罪人所致;繼發(fā)的犯罪行為是社會對一個初次犯罪行為貼上壞的標簽的結果。
失范理論,該理論最早由涂爾干提出,認為現有的社會結構不能控制日益增長的個人需要和欲望時就會產生社會失范狀態(tài)。后來默頓進行了修正,其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應是這樣的:它的所有成員都可以用社會所認可的手段來取得社會所贊許的目標。""但一部分成員可能去尋求非法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理想的目標"。
亞文化群體理論,米德提出"亞文化"概念。亞文化指的是某些人的觀點和生活方式顯著地不同于社會主流。目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亞文化特點:意志高漲的自我文化;成群結隊的黨群文化;獨樹一幟的流行文化;幻想世界的虛擬文化;抽象難解的流行語文化等。這種亞文化總是在對大學生群體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部分大學生限于其中無法自拔。
社會控制理論認為,犯罪的發(fā)生是犯罪行為的沖動與組織它的社會控制或身體控制之間不平衡的結果。(美)赫希斯奇認為人性本惡,犯罪不需要解釋,而守法或不犯罪才需要解釋。大多數人不犯罪是由于外在環(huán)境教養(yǎng)、陶冶和控制的結果,越軌者往往是自控能力低的人,而他們之所以自控能力低是由于在家里和學校社會化不充分的結果。
新犯罪學說代表泰勒、沃爾頓等人在1973年發(fā)表《新犯罪學》標志著早期越軌理論的重大突破。該書認為,"越軌是被有意選擇的,其本質經常是政治性的,個體積極的選擇投身到越軌行為中去,是為了反抗資本主義的不平等。" "這一研究,對于把犯罪和越軌擴大到包括社會公正、權力和政治問題是重要的,他們強調犯罪發(fā)生在社會的所有層面上,只有在不平等和社會群體間的競爭的利益的背景下才能被理解" [2]這一理論,啟發(fā)我們把大學生犯罪原因與社會公平公正機制和貧富分化現象聯(lián)系起來。
社會學角度解釋大學生犯罪有一定積極意義。它使我們開始從關注個體的生理、心理進一步投射到社會大環(huán)境中,要求我們全面考察影響大學生犯罪的社會環(huán)境結構因素。
參考文獻:
[1] 王瑞鴻.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4).
[2] [英]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齊心等校譯.社會學(第四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