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輝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學習、汲取知識、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閱讀能力是人類認識事物、進行信息交流的基本能力。閱讀訓練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獨立閱讀分析的能力。但是,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一些中學生(特別是中職生)不愛自讀文章,讀不懂報紙雜志,普通話不過關,連看自己所學的專業(yè)技術書籍都十分吃力,影響了專業(yè)課的學習,語文閱讀費時費力,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還包括對閱讀的構成規(guī)律缺乏整體把握,閱讀訓練目標不清。例如,有的教師認為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字詞,懂得了基本的語言規(guī)則就有了閱讀能力,因此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字詞解釋、句式句義分析過于瑣碎;有的把一般閱讀活動和閱讀訓練混為一談,忽視閱讀基本功能的訓練;有的受考試升學率的影響,認為考什么教什么最保險,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編制練習題上,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但致使學生高分低能。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消除閱讀訓練中的盲目性,注重分析構成閱讀能力的因素,并科學地制定訓練目標。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道德、審美、理想是構成閱讀能力的根本因素。
讀懂文章,就是從形式到內容地掌握文章思想內容、領悟作品情感色彩,鑒別是非、美丑、正誤。如:教學《挖薺菜》時,對母親那種對薺菜的特殊感情不能理解,對她今天還讓孩子挖薺菜吃的做法,學生很不以為然。這反映了學生對今天幸福生活得之不易缺乏感性認識,沒有樹立艱苦奮斗的觀點,影響了對課文思想含義的理解。魯迅曾說:“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以因讀者而不同。”(《魯迅全集》)第七卷,《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莫泊桑的《項鏈》,不同的學生讀后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對路瓦裁夫人的虛榮心感到厭惡,持批評態(tài)度;有的對她追求物質享受感到同情。原因在于他們有不同的苦樂觀,對人生價值有不同的認識。因此,是否有正確的道德觀、健康的審美感決定了閱讀中能否正確地理解。在閱讀訓練中,針對學生的思想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思想品質教育和審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是由閱讀教學規(guī)律決定的,而且是由學校教育教學規(guī)律決定的。閱讀教學是學校教育整體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分目標必須貫徹總目標、總方針。在閱讀訓練過程中進行道德觀、審美感和革命理想教育是必要的,必須指導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含義,從中受到教育,并在閱讀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分析、鑒別,以便吸取精華、揚棄糟粕,受到思想啟迪。
二、情感、意志品質是構成閱讀能力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心理過程分析,學生閱讀能力是知、情、意、行協(xié)調發(fā)展的結果,在閱讀訓練中,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閱讀要求預習思考,初讀時了解全文的基本脈絡,初步感知文章的特點。然后在教師的設疑問難下細讀、討論,如果自己的理解與集體的議論、教師的總結或不定期有關的資料的分析相吻合,便會產生快感;如果有了矛盾,就有解決疑點的愿望,激發(fā)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進一步深入閱讀、討論,在緊張的思維活動中力求有更深刻的理解。這一閱讀過程包含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其中,情感、意志活動起著促進作用,首先,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閱讀目的,引起有意注意。其次,在深入閱讀中,進一步集中注意力,深入鉆研。事實上,缺乏穩(wěn)定、持久的閱讀興趣和堅強、頑強的閱讀意志,是不能完成閱讀任務的,也實現(xiàn)不了目標。因此,在閱讀訓練中要注重調動學生情感、意志活動,在嚴格的訓練下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有效發(fā)展閱讀能力。
三、記憶力、感知力、想象力、思維力和語言操作能力是構成閱讀能力的基本智力因素。
閱讀活動是從“印的或寫的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中國大百科全書》)的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因此要從事閱讀活動,先要有一定數量的字詞貯備。沒有記憶力就不可能積累詞匯,原有的生活經驗不可能留下印象,閱讀不能順利進行。理解中心就要從印的或寫的文字中提取信息,通過聯(lián)想活動和頭腦中貯存的知識和溝通進行再造想象,對文字的含義和文章的內容獲得感性認識,然后進行邏輯思維加工,使認識由感性向理性飛躍,掌握文章主旨;這一閱讀理解過程又是語言操作過程,是把看到的外在的詞、句、段改造成自己的內訓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認識。因此,記憶力、感知力、想象力、思維力、語言操作能力是構成閱讀能力的基本智力因素。沒有這些心智活動的參與,閱讀活動不能展開,加強這些智力技能訓練,就以強化閱讀效果。如,讀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先目視、口育,接受文字所傳遞的信息,通過一系列心智活動把外部語言在頭腦中加工轉換成內部語言,獲得體驗,在吟誦中頭腦就能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日出的江花、春來的江水的美景。讀者仿佛飛入詩情畫意之中與詩人一起漫步江邊,沉浸在旭日籠罩下的翻卷著浪花的江水中,從那天水一色、通體火紅的意境感受江南風景的“壯麗”,又和作者迎著春風觀賞那清澈明亮、澄凈如藍的江水,它“綠”得那么深邃柔和,從中感受到江南春光的“秀麗”,使沒有到過江南的人也能通過閱讀不同程度地受到感染,認識到江南風景好,好在陽剛美和陰柔美的和諧統(tǒng)一,激起對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和熱愛。
四、知識、技能、習慣是構成閱讀能力的基本因素。
“知識”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以思想內容的形式為人們所掌握?!凹寄堋敝覆僮鞯募夹g,以行動方法的形式為人們掌握?!澳芰Α笔窃谡莆蘸瓦\用知識、技能中形成的,運用知識加工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閱讀能力是在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質的基礎上掌握知識,運用技能,自能讀書的本領。知識和技能是構成閱讀能力的基本因素。
與形成閱讀能力有關的知識有兩類。第一類是書面語言知識和各類文體的閱讀方法性知識(—般指閱讀規(guī)則)。這類知識是從事閱讀的最基本條件。第二類是與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緊密相關的自然知識、科技知識、歷史知識、社會常識、文學知識、辯證唯物主義基礎知識及文藝批評的基礎知識。這類知識關系到閱讀理解的準確性和深刻性。
技能是運用知識從事閱讀活動的方法,有兩類。第一類是各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又分為兩類,一是運用字、詞、句、句群、段、篇、章等知識的閱讀方法。如運用句子結構知識找主詞、主干的方法;運用句群組合規(guī)律的知識找中心句的方法;運用段的知識理解結構的方法;運用各種文體知識閱讀不同類型文章的方法,等等。二是指一般的閱讀方法。如查工具書、參考資料的方法;精讀方法;速讀瀏覽方法;整理匯編資料的方法,等等。掌握了這類閱讀方法就具有了基本閱讀功力。第二類是基本智力技能。如,運用記憶方法積累材料;運用聯(lián)想、比較的方法提出問題,等等。掌握這類方法可提高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學習知識,掌握方法,在實踐中熟練技巧,養(yǎng)成習慣,才算形成能力。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獨立閱讀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沒有邊讀邊思的習慣,讀時囫圇吞棗,將一無所獲,閱讀就沒有意義,沒有整體閱讀的習慣,閱讀就如蜻蜓點水一掠而過,得到的只是零碎分散的印象。沒有條分縷析的習慣,就抓不住文章的要點。沒有摘錄整理資料的習慣,就不會積累,知識就不能增長。要注重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知”只是訓練的起點,“行”才是目的,要在嚴格的閱讀訓練中運用知識,熟練技能,養(yǎng)成習慣。
總之,構成閱讀能力的因素不是單一的,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行為習慣三個方面。智力因素由閱讀知識、閱讀技能和基本智力技能構成,是構成閱讀能力的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由道德觀、審美感和閱讀動機、閱讀興趣、閱讀意志等心理品質構成,是發(fā)展閱讀能力的動力。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是閱讀訓練的最終目的。這三個方面,各種因素各有特點,各有發(fā)展規(guī)律和訓練途徑。但在閱讀能力結構中,它們又密切相關,互相促進。閱讀能力的形成是這些因素互相融合、綜合發(fā)展協(xié)調前進的結果。因此,要使閱讀訓練行之有效,就必須發(fā)揮各因素的力量,不能突出一點不顧其他,要從整體發(fā)展高度制定訓練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