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可丁
奶奶離開我很多年了。然而她那好像是總也唱不完的兒歌,這么多年卻一直潛藏于我的心底。那好像是她老人家特意留給我的一筆“遺產(chǎn)”,或者是類似于“護(hù)身符”之類的“靈物”,通過它,奶奶默默地為我祝福。
奶奶去世的時(shí)候我才十幾歲,那是一個(gè)對一般城里的孩子來說還并不怎么懂事的年紀(jì)。而對于出身于一個(gè)家境貧寒的農(nóng)家并擁有四個(gè)弟妹的我來說,卻已開始為大人們分擔(dān)生活的艱難了。悲慟的同時(shí),我清楚地知道,從此我再也見不著奶奶那永遠(yuǎn)慈祥的面容;再也吃不著奶奶做的腌菜;在我受委屈或被別的孩子欺負(fù)的時(shí)候,再也得不到奶奶那口口聲聲像是真的要替我出氣的哄騙與安慰了;而最讓我傷心的是,再也聽不見奶奶的兒歌了!有好一陣子我都覺得精神恍惚,無依無靠。
兒時(shí)的情景記得最真。
記得在我四歲那年。一次我穿了一雙腳尖上綴著一朵小紅花的新布鞋(可能是那時(shí)候流行的款式)。由于小孩子的虛榮,便急不可耐地要在小伙伴們面前把兩只腳踢來踢去顯擺一番。后來干脆就在屋子門前練起了短跑比賽,似乎那雙鞋能助我跑得更快。跑著跑著不好了,只覺得有個(gè)東西絆了一下,我便實(shí)打?qū)嵉嘏吭诹说厣稀7彩窍戎氐牟课弧X門、鼻尖、手掌、膝蓋都蹭破了皮,血跡斑斑;嘴也啃了許多沙土;腳趾更是蹴翻了皮。奶奶聽到哇哇的哭聲便拖著一雙小腳顛來。問清了原委,只見她順手拿過一把附近豬圈墻頭的糞耙,照準(zhǔn)那塊絆我腳的石頭就是幾耙子。隨后,我被奶奶牽進(jìn)家,我邊哭邊詛咒那塊石頭。奶奶給我擦洗之后把我抱上膝頭,拿給我一大把姑媽從漢口帶來孝敬她的餅干。在又詛咒了一頓石頭之后,奶奶給我輕聲地唱起了兒歌。我忘記了疼痛,靜靜地聽著: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提笆簍/笆簍破,撈菱角/菱角尖,杵上天……
不覺已是黃昏,大人們還沒放工,奶奶便開始張羅做夜飯。等飯做好了,我們都吃完了,大人們還沒回來。我便又鬧著要奶奶教我唱兒歌。奶奶給鬧得沒法子,就把我摟在懷里,然后輕聲地哼起:星斗哥哥,月亮嫂嫂/莫割我的伢兒的耳朵……漸漸地,我在奶奶的臂彎里睡著了。
多年以后,當(dāng)我對音樂已達(dá)到了癡迷的程度時(shí),我意識到,也許正是奶奶的兒歌在我心靈深處播下了第一粒音樂的種子。我無法忘懷奶奶那純樸、清新,飽含著真摯的愛和濃郁的泥土芬芳的兒歌!奶奶的兒歌如溫馨的乳汁伴我長大,浸透我成長的歷程。雖然這些都是很多年前的往事,但一切都恍如昨天。奶奶去了,但她的兒歌猶在。就像是窗外這溫馨的秋風(fēng),總是不經(jīng)意間拂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