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恒
圖Fotoe
元太祖:『摔跤』助我去戰(zhàn)斗
文宇恒
圖Fotoe
塞宴四事圖(局部)絹本設色 316×551cm 郎世寧
宋代摔跤壁畫
大漠草枯,疾風中嗚咽作響。一群人圍成一個大圈,中間兩個青年正在摔跤。他們的動作有些像雄鷹,慢慢地相互接近,俯身前視,斜睨著眼,沿著摔跤場轉動著,十分警惕地尋覓著戰(zhàn)機,迫不及待地搓著手,忽而向前進攻,忽而又躲閃到一旁,抓住機會猛撲上去扭斗起來。
場中一個小伙子叫鐵木真,他已經連續(xù)勝出很多場了。日后正是他橫掃大漠,統(tǒng)一蒙古,震驚了歐亞大陸。
反映清代善撲營摔跤活動的繪畫
他從苦海里長大,從小飽受人為和環(huán)境的各種挑戰(zhàn)。父親早亡,在他年少之時,與母親跟隨其他部落逐草遷徙,因受到部落族群的歧視,他們的住處只能遠離部落,而這樣又常常會有野獸的威脅。夜里經常有草原狼鉆進他們破舊的帳篷對他們偷襲,每到此時,鐵木真都會與餓狼搏斗。野獸被擊退了,草原上其他部族的人又會不斷給他們制造麻煩。常有人找鐵木真交手、比試,他經常被對方摔得鼻青臉腫,但鐵木真沒有服輸。經過長年的摔打搏斗,在鐵木真成年之際,曾經的對手大多已經成為了他的手下敗將。其他部落的摔跤高手也紛紛敗在他的手下,鐵木真成為草原上聞名的摔跤牛人。
《與南天國爭上下國相撲》圖,相撲是摔跤的一種。
蒙古人重視體能,射箭、騎馬、摔跤是男人必須擁有的三項本領。鐵木真尤愛摔跤,統(tǒng)一草原后,還曾專門設立管理摔跤的機構,給摔跤能人以各種獎勵。
蒙古人崇拜英雄,鐵木真在摔跤場上的優(yōu)異表現(xiàn),贏得了很多人的崇拜和擁護,這為他日后囤積勢力,開拓偉業(y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鐵木真重組了因其父親逝世而解散的乞顏部,并大力推行摔跤搏斗之術。在他的部落里,只有體力好的人才能夠跟上他的部隊前進的腳步,為此部族之人在勞作之余,都積極鍛煉身體,騎馬、射箭、摔跤成為每日必不可少的訓練功課。
為激勵將士勇敢作戰(zhàn),鐵木真每年都要舉行比武大會,在士兵中根據(jù)個人能力來確定將領的人選和新領地的管理者。射術最高級別的將士被授予“哲別”稱號,會撥一批騎兵由其率領,再立新功后將繼續(xù)提升他的職位。對摔跤高手也采用類似的方法,這樣,統(tǒng)率千軍萬馬的各路領導者都是從這些勇士中選出的,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的同時,也防止了以部落世襲貴族子弟繼承官位的弊端發(fā)生。
黑漆款彩百鳥、狩獵圖八扇圍屏 218.5×351cm
圍屏分八扇,以掛鉤連接。屏心一面為通景《百鳥朝鳳圖》,另一面為《狩獵圖》。《狩獵圖》屏心雕刻山水、樹石、人馬、旗幟、營寨等,獵手們躍馬彎弓、持槍刺殺,追逐著倉皇逃竄的禽獸,官員等在營寨里登高眺望,畫面上方還有一扇城門、一座小橋。在不大的空間里,把出城安營扎寨狩獵的場面,表現(xiàn)得細致周到而又錯落有致。
鐵木真的做法被其子孫延用,他們在摔跤時不分等級,采取依次淘汰的方法,最后決出特日袞(冠軍)、德得(亞軍)等。在摔跤比賽中,冠軍、亞軍將獲得重獎和榮譽。在元代因摔跤出眾而被升官晉級及受獎者不乏其例。據(jù)《元史》記載,大德十一年(1307年),馬哈謀沙因摔跤屢勝被最高統(tǒng)治者授予平章政事;延佑七年(1320年)賜一百二十名摔跤手各千貫鈔。
摔跤不但壯大了鐵木真的軍事實力,同時也在政治上實現(xiàn)了他的野心。摔跤形式自由,以制服對方為獲勝,但在比賽過程中,也極易發(fā)生受傷、死亡等情況,所以有時候摔跤也成為了統(tǒng)治者除掉異己的有效手段。據(jù)《蒙古秘史》記載,鐵木真的兄弟,別勒古臺和主兒乞部的不里孛闊都是著名的摔跤能手,兩人曾多次交手,別勒古臺勝少負多。在一次聚會上,鐵木真讓兩人比試摔跤,不里孛闊因怕戰(zhàn)勝鐵木真的兄弟而引起他的不快,在比賽過程中故意倒地想認輸。別勒古臺此時將他壓在身下,回頭看鐵木真,只見鐵木真咬住嘴唇,用力點頭,別勒古臺明白了鐵木真的用意,雙肘交叉扼住不里孛闊,左膝抵住他的后背,發(fā)力將他的脊骨折斷。不里孛闊臨死之際說:“結果本來不會是這樣,我只是對鐵木真有些害怕,才故意要輸?shù)模幌雲(yún)s丟了性命?!?/p>
宋代相撲小兒俑
唐代敦煌莫高窟摔跤圖
蒙古式摔跤運動追根溯源可上至秦漢時期的匈奴,在寧夏發(fā)掘的秦漢時代匈奴墓穴中,就出土了雕刻有摔跤圖案的長方形銅塑—兩個彪形壯漢赤裸上身,下身穿緊身長褲,兩人身體相抵,互相摟抱,左邊之人右手緊緊抓住對方腰部的褲帶,左手抓住對方后胯,右邊之人含胸用力,雙手緊抓對方的腰和腿,兩個人在此對峙,都欲將對方摔倒,整個畫面以一片樹林為依托,兩匹駿馬拴在樹旁,畫面生動傳神。在內蒙古的戈壁上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表現(xiàn)匈奴人風俗的巖畫,既有歌舞、戰(zhàn)爭,也有體育競技,其中有大量表現(xiàn)摔跤場景的。
同樣作為草原主人的蒙古人繼承了匈奴人的這些摔跤方式,并發(fā)展出自己彪悍迅猛的風格。在鐵木真時代,摔跤作為習武和娛樂形式已遍布軍中和民間。除有群眾性摔跤活動外,還有大批著名的摔跤手被王公貴族邀請去表演,其中既有蒙古族人,也有漢族人、女真人。
鐵木真的愛好不僅使軍中無人不摔跤,而且也使其成為了一般性的娛樂活動。平民的角力不必講究時間,也沒有正式場地,隨便找一塊平坦的地方即可摔跤。當然,在進行正式比賽或重大節(jié)日舉行表演時,是需要選擇場地并整修布置的。史料記載,摔跤手進行比賽時,所用之場地為一個挖成直徑十八尺,深三尺的圓坑,坑底填以樹枝,上面鋪上刨花,刨花上再鋪上黃土和沙土,最上面鋪上一層毛氈子。
除了場地,摔跤比賽中的雙方還有特制的“裝備”。在蒙古語中摔跤手叫“博克手”,每逢比賽,身材魁偉的小伙子上身穿著鑲有銅釘?shù)摹白胯I格”,“卓鐸格”所用之料為皮革,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褲,足蹬布利阿耳長靴。穿上這樣的摔跤服,無論角力怎樣激烈,任憑撕、揪、抓、拉都不會傷人或扯壞衣服。
鐵木真曾說,摔跤除了比力氣外,還要比招法技術,就和戰(zhàn)爭一樣。蒙古人喜愛的招數(shù)很多,有勾子、絆子、別子等。當時的很多摔跤規(guī)制流傳下來,成為現(xiàn)在有別于其他摔跤方式的蒙古式摔跤法,比如摔跤手均帶五彩絹帛編織的項環(huán),互相不能侵犯有項環(huán)的部位;使用腳的招數(shù)時,腳不許超過臀部。
鐵木真及其子孫的鐵蹄很快踏入了中原,同時也將他們的摔跤方式帶了進來。唐宋時期的中原體育,雖然也有摔跤類運動,但多以角力、角抵、相撲相稱,其特點是輕便敏捷,并在比賽過程中摻雜樂曲、舞蹈、滑稽動作,以娛樂觀賞性為主。而蒙古摔跤的特點是彪悍、猛烈,如同兩只雄獅在爭斗,充滿了力量之美。蒙古人的入侵改變了唐宋以來中原偏重娛樂、缺少陽剛的體育特點,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北方地區(qū)的摔跤運動。
清代吳友如等繪的《點石齋畫報》重大操演技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