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檔案
陳孝治,男,主任藥師。1957年畢業(yè)于南京藥學院(現(xiàn)中國藥科大學)藥學系,從事藥學工作長達57年,1991年晉升為主任藥師,歷任湘雅二醫(y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劑科主任等職,兼任湖南省藥學會第十屆副理事長。曾任《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編委,現(xiàn)為《中南藥學》雜志編委及審稿專家。其主編的《選藥用藥問答》《藥物處方手冊》《實用新編藥物手冊》等書深受廣大醫(yī)藥工作者的青睞。
給藥方式該如何選擇?
時下提倡能口服最好不要注射,能肌內注射者最好不要靜脈滴注(打吊針),這是一般原則,但我聽說有些藥物必須要注射才能達到療效,因此注射特別是打吊針仍是醫(yī)生合理的選擇,請問平時我們如何選擇給藥方式?哪種情況下必須注射給藥,有哪些病情更適合打“吊針”呢?
長沙 志祥
給藥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如注射、口服、外用、腔道給藥等等,但主要是口服和注射兩種,注射又分皮下、肌內、靜注、靜滴等多種,它們各有所長,不能一概而論。
口服給藥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服用方便,患者可自行操作,而引起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少,比較安全,這是人所共知的。但口服給藥應具備下列條件:患者吸收功能基本正常,藥物有口服及注射兩種劑型。所謂口服吸收好就是指生物利用度高,凡是生物利用度好的藥物如氟喹諾酮類藥物其生物利用度達90%以上,利唑奈胺可達100%,這類藥物最適合口服代替注射。對于手術后的患者,可先行注射,待胃腸道蠕動功能恢復后再用口服;對于危急患者可先行注射搶救,待病情平穩(wěn)后再口服,這就是目前常用的“序貫療法”。
注射給藥起效快,而且有些藥物注射與口服藥理作用表現(xiàn)不同,例如硫酸鎂注射可降壓、抗痙攣,用于妊娠子癇癥,而口服則只有利膽和瀉下作用。當然注射方法也有不少缺點,如操作繁瑣,要醫(yī)務人員協(xié)助,風險相對較大,不良反應多,有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提出能口服者盡量不要注射,能肌注者盡量不要靜滴就是這個道理。
究竟選擇口服還是注射給藥方式,首先要看病情,然后再根據(jù)藥物的有關劑型作出符合患者最大利益的選擇。比如以下情況就適合注射,尤其適合打吊針:
(1)搶救危重患者用藥:如搶救休克患者必須用升壓藥進行靜脈滴注,其好處在于可根據(jù)血壓進行調節(jié)。
(2)手術后尤其是腹部手術后患者一般在胃腸道蠕動恢復前必須要靠靜滴來維持營養(yǎng),此時必須打吊針輸送營養(yǎng)物質,以維持生命。
(3)胃腸道不吸收的藥物(如氨基苷類抗生素)必須要用肌注或放在輸液中進行靜脈滴注給藥才能起作用。
(4)抗腫瘤化療藥物:此類藥物大多對胃腸道具有刺激或腐蝕作用,故95%以上的化療藥物宜靜脈滴注給藥。
(5)某些蛋白質或肽類藥物口服易受胃腸道破壞,例如胰島素。
所以用藥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雖然口服藥有不少優(yōu)點,但有些不能完全替代注射用藥,所以說不能一概而論,應辨證看待。
胰激肽原酶應如何使用?
我是一位老糖友,患糖尿病多年,最近發(fā)現(xiàn)看東西模糊不清,去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說是由于糖尿病引發(fā)的并發(fā)癥——視網(wǎng)膜病變,建議我使用一種叫胰激肽原酶的藥物,因為我對它比較陌生,特此向教授請教該藥為啥能治我的病,如何使用?不良反應大不大?
北京 吳先生
糖尿病有三大微血管并發(fā)癥:視網(wǎng)膜病變、周圍神經(jīng)病變、糖尿病腎病。
胰激肽原酶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視網(wǎng)膜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血流量,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糾正視網(wǎng)膜缺血缺氧,從而抑制視網(wǎng)膜病變;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減少糖尿病腎??;可糾正神經(jīng)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改善神經(jīng)營養(yǎng),從而起到防治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的作用。
激活纖溶酶,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最終達到改善微血管并發(fā)癥的目的。
此類患者除了應該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外,早期應用胰激肽原酶腸溶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服用方法:120~240U/次,3次/天,口服。
本品不良反應少而輕,偶有皮疹、皮膚瘙癢等過敏反應及胃部不適和倦怠等癥狀,停藥后可消失。
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必須禁酒嗎?
我曾經(jīng)在一些雜志上看到使用頭孢菌素時必須禁酒,您能介紹這方面的知識嗎?
河北 小高
有的科普文章中提到,使用頭孢菌素這類藥物忌飲酒或服用含酒精的制劑。其實這種說法并非完全準確。因為只有在結構上具有N-甲基硫代四氮唑側鏈的頭孢菌素類藥物,如頭孢孟多、頭孢甲肟、頭孢替坦、頭孢哌酮、頭孢匹胺、頭孢美唑、拉氧頭孢、氟氧頭孢等才要禁酒。這幾種藥物中具有的N-甲基硫代四氮唑與雙硫醒(解酒硫)結構相似,均能抑制肝臟內乙醛脫氫酶,使酒精(乙醇)代謝成乙醛后要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再代謝成乙酸最后變成CO2和水排泄掉,如果乙醛脫氫酶被抑制,則體內乙醛濃度就會過高,可出現(xiàn)臉色潮紅、心動過速、出汗、頭痛等癥狀,嚴重時可致休克甚至死亡。因此這類藥物使用過程中及停藥后一周內必須禁酒及服用含乙醇類飲料或制劑。
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妥因、呋喃唑酮也可抑制乙醛脫氫酶,故服用該藥期間及停藥后一周內也要禁用含乙醇飲料或藥品。
毒鼠強(ATI)中毒如何治療?
我是一位在基層醫(yī)院急診科工作的醫(yī)生,在急診病例時有看到毒鼠強中毒的患者,治療比較棘手,請問如何解救才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湘西 平實
由于毒鼠強沒有特效解毒藥,故對毒鼠強中毒的患者只能用下述方法對癥治療。
(1)清除胃中毒物??诜卸净颊邞M早催吐、洗胃、導瀉。中毒后8小時內胃腸道黏膜毒物濃度最高,故應及早在此時間內完成洗胃,由于ATI中毒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增高,洗胃刺激可誘發(fā)或加重患者痙攣性抽搐,因此要將患者安置于安靜、較暗的環(huán)境中,盡量減少不良刺激。
(2)控制抽搐。制止抽搐的藥物宜首選苯巴比妥鈉,緩慢減量,長時間維持(1~2周)劑量為0.1~0.2克,肌注,6~8小時一次,如患者全身抽搐,似癲癇樣大發(fā)作,可聯(lián)用地西泮靜滴,10~20毫克加入5%葡萄糖250毫升,持續(xù)靜脈點滴。
(3)血液凈化治療是目前已被證實能有效清除體內毒鼠強的方法。方法有血液灌流(HP)、血液透析(HD)、血漿置換(HE)、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CVVH)、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透析(CVVHD)等。
(4)防治呼吸衰竭及腦水腫,必要時行氣管切開術,或上呼吸器,對于抽搐頻繁昏迷時間較長的患者,要重視腦水腫早期治療,可用β-七葉皂苷、γ-氨基丁酸等神經(jīng)營養(yǎng)劑進行靜滴。有效控制抽搐之后,進行高壓氧治療,有利于促進昏迷患者蘇醒,一般為1~3個療程(10天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