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中最常見而重要的類型,多由脂肪代謝紊亂、神經(jīng)血管功能失調(diào)引起。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彈力型動脈,以主動脈、冠狀動脈及腦動脈為多見,常導致血栓形成、管腔閉塞、供血障礙等嚴重后果。其特點是指動脈發(fā)生了非炎癥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變,導致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管腔縮小。由于在動脈內(nèi)膜積聚的脂質(zhì)外觀呈現(xiàn)黃色粥樣,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多見于40歲以上的男性和絕經(jīng)期后的女性,常伴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或糖尿病等,對民眾健康危害極大,被稱為心血管病的潛在“炸彈”。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1.年齡: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緩慢而持續(xù)的過程。一般自幼年即開始,但病變較輕,無臨床癥狀,檢查時也無異常。而當男性>50歲、女性>45歲以后,可在檢查時出現(xiàn)血管壁異常,并逐漸出現(xiàn)相應的臨床癥狀。
2.性別: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為2∶1,20~50歲女性病變較輕,50歲以后或雙側(cè)卵巢切除后女性患者病變進展加快,而女性生育期病變進展卻較慢,可能與雌激素的作用有關(guān)。
3.遺傳:家族中有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者發(fā)病率較高,且發(fā)病年齡也提早,說明動脈粥樣硬化與遺傳因素有關(guān),也可能與同一家族中飲食、生活習慣相接近有關(guān)。
4.肥胖:肥胖者較易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尤其是極度肥胖和短期內(nèi)迅速肥胖者,可能與肥胖者常伴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因素有關(guān)。
5.吸煙:吸煙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吸煙能引起血液中煙堿、一氧化碳增加,可引起中心動脈痙攣、血小板黏附性加大、血流速度減慢、氧自由基積聚,吸煙還可引起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直接損傷。吸煙越早,煙齡越長,每天吸煙支數(shù)越多,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性越大,戒煙后,則有可能使病變進展減慢。
6.飲食與高血脂:大量攝取動物脂肪和飽和脂肪,可通過高血脂引起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動物實驗和大量流行病學調(diào)查研究表明,高血脂,特別是高膽固醇血癥與人類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guān)。病理學檢查也表明,沉積在動脈壁上的脂質(zhì)與血脂成分基本相似,采用飲食與藥物治療方法降低血脂后,可使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延遲,并可能促使其逆轉(zhuǎn)。
7.高血壓:高血壓對動脈壁的側(cè)壓力,致血脂容易進入血管壁使動脈內(nèi)膜過度伸展,彈性纖維破裂,動脈內(nèi)膜損傷,從而產(chǎn)生一系列變化;高血壓導致小毛細血管破裂,引起動脈內(nèi)膜下出血和局部血栓形成,加速動脈管腔狹窄。因此,高血壓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8.糖尿病:糖尿病可直接引起大動脈和微小動脈的病變,使血脂升高,這些因素均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進展。
另外,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其他原因還有長期缺少體育鍛煉、甲狀腺功能減退、庫欣綜合征、腎病綜合征、阻塞性黃疸、A型性格行為等。在上述危險因素中,又以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即“三高癥”尤為重要。
——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
1.一般治療
①合理飲食:飲食總熱量不應過高,防止超重。②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③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④戒煙限酒。
2.控制危險因素
如患有糖尿病,應及時控制血糖。如有高血壓則應給予降壓藥,使血壓降至適當水平。如有血膽固醇增高,則應控制高膽固醇,適當給予降脂藥物。
3.他汀類藥物
若無他汀使用禁忌證,即使入院時患者TC和LDL-C無明顯升高,也可啟動并堅持使用他汀類藥物。自從第一個標志性試驗顯示他汀類藥物能降低曾出現(xiàn)心肌梗死的患者冠心病事件危險和總病死率以來,他汀類藥物已成為預防治療的基礎,其益處與性別、年齡或初始膽固醇水平無關(guān)。
4.抗血小板藥物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通過抑制血栓素A2合成,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所有無禁忌證的患者,不論有無明顯癥狀均應常規(guī)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次,每次100毫克。
替格瑞洛 替格瑞洛(倍林達)是一種新型的環(huán)戊基三唑嘧啶類口服抗血小板藥物,無須經(jīng)肝臟代謝激活即可直接起效,其血小板抑制作用更為迅速、強效。目前倍林達已進入中國市場,且受到國內(nèi)外的相關(guān)指南推薦用于抗血小板治療。本品起始劑量為單次負荷量180 毫克(90 毫克×2片),此后每次1片(90 毫克),每日兩次。與此同時,給予低脂、低膽固醇飲食也十分必要。
——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
預防工作應從兒童時期開始。預防內(nèi)容包括:
1.降低血壓
包括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兩大措施。已有充分證據(jù)表明,減輕體重、限鹽、限制飲酒量及運動在高血壓病的非藥物治療方面是有效的,已成為高血壓病治療的基礎方法。藥物治療如利尿藥、鈣拮抗藥、ACEI、ARB和β受體阻斷藥等。
2.降低血清膽固醇
應預防血脂升高。只有維持較長時間的理想膽固醇水平,才能達到預防冠心病的發(fā)病率或不加重冠心病的目的。預防血脂升高主要通過非藥物途徑:①廣泛開展衛(wèi)生宣傳;②告知群眾應知道自己的膽固醇值,定期化驗,使總膽固醇、LDL-C保持理想水平。
3.宣傳戒煙或勸阻吸煙
對于有戒煙動機的吸煙者,醫(yī)務人員的簡單勸導往往有效。告知患者戒煙具有許多益處,如戒煙后生活滿意度會迅速提高,食物更可口,體能增強,早晨咳嗽減輕;假如繼續(xù)吸煙,會導致冠心病、周圍血管病、腦卒中、癌癥和肺部慢性退行性疾病的發(fā)病危險增高;對于吸煙者,盡管吸煙時間很長,戒煙后這些危險也會明顯降低。政府行政部門采取以下措施發(fā)揮作用:①禁止青少年吸煙,提倡中年人戒煙,勸阻老年人少吸煙;②禁止在公共場合吸煙;③禁止做香煙廣告;④政府增加香煙的稅收。
4.減肥
主要通過以下措施:①減少熱量的攝入。我國輕體力勞動者每日所需熱量男性為10.04焦耳,女性為8.84焦耳,超重和肥胖者應減少熱量的攝入。在飲食方面,盡可能多吃綠色蔬菜,適量攝入低熱能食物,使患者有飽腹感,如清燉肉湯、葉類蔬菜、西紅柿、胡椒、胡籮卜、芹菜、柑橘和蘋果等;嚴格限制酒精、油脂類和糖類等飲食的攝入。②增加運動量。規(guī)律性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或游泳等。但對于高血壓患者,劇烈運動應列為禁忌。
江鳳林
博士,中南大學湘雅三醫(yī)院心內(nèi)科副教授,副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湖南省醫(yī)學會醫(yī)學科普與健康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南藥學·用藥與健康》雜志副總編。從事心血管內(nèi)科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20年,在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尤擅長于高血壓、心律失常的防治及心臟康復。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20余篇,主編《呵護心臟》《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等專著4部,承擔及參與課題5項,獲省級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