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拉滾出來!”
伴隨著口號的高呼,示威者揮舞著泰國國旗涌進曼谷,并導致曼谷中心區(qū)一度癱瘓。盡管英拉解散國會下議院,并決定在2014年2月2日舉行大選,但泰國已經(jīng)更深地滑向危機。
反對派希望泰國擺脫英拉的控制以及流亡者他信對泰國政局的影響,但英拉作為泰國總理,也作為他信的妹妹,無論是從政治關聯(lián)上還是血緣上,她都不可能讓反對派予取予求。
英拉·西那瓦的“原罪”
反對派抨擊執(zhí)政者,無可厚非。在泰國,總理的昵稱是可以被拿來開涮的。
“螃蟹”,是英拉的昵稱,她本人也不拒絕將這個昵稱公開化,在推特上,她賬號就叫“螃蟹英拉”。在2011年英拉當選泰國總理以來,“螃蟹”已經(jīng)開始特指英拉,《關閉鐵路,推翻那只螃蟹》《那只螃蟹又去香港看她哥哥啦》等標題隨處可見。
反對者批評英拉不僅因為政治關聯(lián),更因為英拉身上的“原罪”——他信的妹妹。曾經(jīng)他信是泰國歷史上首位任滿四年并成功連任的總理,即便他現(xiàn)在流亡海外,但他所建立的政黨依舊“掌控著泰國政局”。
事實上,無論誰接替他信上臺,都會被認為是他信的“代理人”。他信在國內(nèi)代表窮人階級,在泰國6300萬人口中,70%是農(nóng)民和城市草根,這些人念念不忘他信的福利政策,比如約合人民幣10元的廉價醫(yī)療,這些都堅定撐起他的票倉。盡管在2006年那場不流血的政變中,他信流亡海外,泰國在他信流亡后的6年里換了6位總理,他信的政黨也從泰愛泰黨改為人民力量黨,后又改為為泰黨,但這個屢次“變臉”的政黨一次次地在議會中獲勝,然后一次次地被解散,然后改頭換面再重來。
英拉所在的為泰黨在2011年推出英拉作為總理候選人時,競選的口號竟然是“他信想什么,為泰黨就做什么”。也無怪乎,在英拉試圖與反對派達成和解,并企圖通過大赦法案時,被反對派強烈抵制。
在2004年—2011年,泰國政治曾陷入街頭抗議的混亂年代,其中在2010年,時任總理阿披實甚至動用武力鎮(zhèn)壓“紅衫軍”,造成90多人死亡,400多人受傷,阿披實也以謀殺罪被起訴。
在無數(shù)次的對抗中,雙方仇恨的種子早已埋下,且生根發(fā)芽。大赦法案意在赦免2004年—2011年間因政治更迭而受到指控的政客,以此達到政府與反對派的和解,但反對派依舊不能接受他信也被包含在赦免范圍內(nèi)。于是,沖突再次激發(fā)。
民主路漫漫
多年的動蕩,讓泰國人心有余悸,但雙方并未達成真正的和解。
2010年,因為武力鎮(zhèn)壓“紅衫軍”,阿披實下臺了,泰國人選了一位女總理上臺?!皨D女比男人小心謹慎?!痹?011年英拉當選之后,路透社采訪的一位曼谷太陽鏡商店老板娘說,“雙方打打鬧鬧若干年,換個女總理上臺,也許會平靜一點?”
事實也是如此,在微妙的平衡中,泰國度過了平靜的兩年。即使英拉觸動了反對派眼中的地雷——他信,但她也并未將泰國帶入暴力的深淵。
面對示威者沖擊總理府、警察局、電視臺等機構,英拉并沒有下令采取強硬手段,這固然有不愿重蹈2010年民主黨政權覆轍的考量,不過也不排除英拉主動選擇了非暴力。
在政治僵局中,她仍與阿披實以及素貼保持接觸,不斷談判,甚至許諾以辭職來換取和解。她甚至可以眼含熱淚對著攝影機,請求反對派放過她10歲的兒子。
“求求你們,如果你們有孩子,就會知道母親的心情。如果你們有怨氣,請向我發(fā)泄,我是他的母親。請不要給我的兒子壓力?!币驗橛蟹凑就咴谒齼鹤泳妥x的學校放哨騷擾孩子,英拉哽咽地出現(xiàn)在新聞發(fā)布會上。
可以預見的是,歷史漫長的勢力纏斗仍然會不停休,在民主這條道路上,泰國依舊要“上下而求索”。
憲法的缺失或者得不到尊重,也許是泰國動亂的根源,在憲法沒有得到充分完善的情況下,選舉機制被引進,于是原本只該發(fā)生在議會,用口水仗、公平競選就能完成的斗爭,轉移到了街頭。
Fiona根據(jù)《經(jīng)濟學人》《衛(wèi)報》《周末畫報》路透社等綜合編譯。
本欄目責任編輯: 張菲菲(fionazhangfeif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