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光潛
四季聽雨
我常常在凌晨的雨聲中醒來,凝視窗外的微亮,不時有飛影掠過。我在雨聲密布中分辨每家每戶雨檐的高低與大小,甚至質(zhì)地如何。靜靜地聽雨,是人生的享受,可在夜晚,可在白晝;可在室內(nèi),亦可在戶外。特別是荷旁聽雨,別有一番滋味,無論綠荷,還是殘荷。不僅聽四季的雨聲,還聽雨的顏色、粗細、速度等性狀。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雨聲,不同的雨聲蘊含著不同的境地。坐著和躺著聽雨有著不同的享受,在家里和在異鄉(xiāng)聽雨更有不同的情感際遇。
聽春雨是一件纏綿的事。雨絲細綿,遇到任何一種物體,它都有纏繞的本領,讓它們徹底喪失原有的抵抗,乖乖地伸展肢體,任春雨淋透,粗糙的皮膚也漸漸地滋潤起來,孱弱中充滿生機與活力。春雨的呼喚能力,遠遠勝于靈魂對肉體的吶喊。因此,人們在春天里醒悟了一些沉睡的欲念,開始了一年的行程的深入。
就在芭蕉展示肥碩的軀體時,夏天像一把利劍插入四季的胸膛。迷蒙的春雨漸漸霧起,夏天的雨柱猶如鞭子,抽打它看不慣或看不起的那些懶漢,驅(qū)使它們快速前進。我終于聽見雨點敲打芭蕉的聲響。肥厚的芭蕉葉輕輕地搖擺、震蕩,塵埃洗盡,綠光生輝。雨,讓我和芭蕉走得更近。多少幻象,多少懷想,又起風煙。我的生命最初的年輪里,始終搖曳著芭蕉的綠影,青春的惆悵里糾結(jié)著芭蕉的凝望。生命中的芭蕉,往往隱喻人生猜不透的謎語,而謎底總被那些啁啾的雀兒無意破譯。無論寫什么詩,畫什么畫,總是古典的,押著江南的韻。
秋雨則多了些許人生的惆悵,莫名的愁緒隨著老氣橫秋的雨絲,掛在梧桐樹下,不知陽光何時能夠?qū)⑺鼈兞栏伞H绻f春雨是嫩綠的,夏雨是青綠的,那么秋雨就是焦綠的了,正朝著冬雨的墨綠方向轉(zhuǎn)化。春雨之聲猶如小镲,在夏天的鼓聲中漸漸地淹沒,仿佛小鑼般的秋雨正使勁地唱出一絲絲蒼涼。因此,秋雨的密度最小,往往輕飄飄地飛揚,有一點不著邊際、欲說還休的味道。特別是在長江或湖面上聽秋雨,感覺格外迷離。先是雨點親吻水面,然后水霧漸生,聲音變得縹緲,仿佛被一床棉絮捂蓋著。此時的江面卻異常的美麗,猶如置身世外,恍兮惚兮,一幕幕聽雨的往事如注心頭。
冬天的雨,硬度最大,沖擊力也不小。它們拍打在樹枝和葉片上,往往讓枝和葉感到刺痛。因此,那些生長在樹底下的小植物們是幸運兒,少受冬雨的傷害。為什么我們一想到冬天就那么悲觀呢?其實冬天也有許多美好沒有被我們發(fā)現(xiàn),譬如冬雨是四季中最清潔的潤滑劑,一年四季的塵埃都在這個最后的雨季里化為烏有。因此,冬陽朗照時,天空最遼闊,也是最干凈的。天底下沒有比“干凈”這個詞語更令人懷想了,因為我們最容易忘記這兩個字。
有時候,一個人呆在辦公室,什么事也不干,靠在椅子上,閉目養(yǎng)神,回味四季雨聲。那種微妙,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使內(nèi)心充滿愉悅和安詳。這是一種世俗之外的對話,與雨對話,與天地對話,與神靈對話。每每閉目時,我總會在雨聲中看到那些陌生的尖頂建筑,以及身穿雨衣默默前行的信徒——世界在此刻變得多么美好,多么寧靜,多么幸福。那些喧囂,那些煩惱,那些莫名的憂傷……它們都在大言無聲地緘默中,退避萬里之遙。
此刻,我一邊敲打鍵盤,一邊諦聽雨聲。那些嘈雜的都市喧鬧聲漸漸地退卻,宇宙緩緩地降落,覆蓋大地。大地變得渺小,可以盛裝在每一個人的心里,然后無限地擴張,密度卻越來越大。我在沉重中變得輕盈,我在輕盈中飛翔于宇宙。
紙簾風情
簾,這個字總令人想入非非,它是紫色的,也是粉紅色的,當然也有沉重的顏色,比如垂簾聽政。簾,也可作招牌,用在戶外,比如酒店、茶坊等,大抵與幡近似,如唐代鄭谷在《旅寓洛南村舍》中寫道:“白鳥窺魚網(wǎng),青簾認酒家?!?/p>
簾,可以遮陽擋光,營造一個比較隱秘的世界,比如窗簾;還可以半遮半掩,猶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像個少女,比如閨帷、臥室的門簾等。至于織簾的材料,那是可以多種多樣的,有紙簾、藤簾、葦簾、竹簾,還有珠簾、玉簾、水晶簾、金屬簾等。一看材料,便知主人處在何等階層。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奔词孤抑?,亦有風情別致,何陋之有?
“簾卷秋風,人比黃花瘦?!备艉熖魍?,人瘦如菊,恍兮惚兮,愁何以堪?
記得瓊瑤《一簾幽夢》風靡大陸時,正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坊間特別流行紙簾。尤其是年輕人結(jié)婚時,兩個人總是一起卿卿我我地紡織,編進甜蜜蜜,織進情綿綿,更多的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親力而為的作品掛在閨房的門楣上,既是對有限空間的一種隔離,也營造了一種自我的氛圍,更是對美的認知與體驗。
前不久,拆遷搬家時,檢閱過往舊物,我發(fā)現(xiàn)某個紙箱內(nèi)裝有兩副紙簾。雖然紙簾上的回形針已經(jīng)生銹,膠水粘連的年畫兒紙條,有的已經(jīng)脫落、松散,但顏色還是那么艷麗,色彩還是那么紛呈。這是我住平房時臥室和書房里的兩副紙簾。沒想到,它們竟然藏匿在角落里,呆了這么多年。
每次看到別人家的水晶簾或金屬簾,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往日的紙簾,以及那段艱苦的歲月。日子漸漸好,歲月漸漸黃。而泛黃的歲月里,一定有那么一絲一縷的回憶讓你心動,讓后續(xù)的生活充滿喜色。
讀畫可人
一個提不起畫筆的人,竟然讀了很多年的畫。讀就讀吧,還耐不住寂寞,發(fā)表許多讀畫感想。內(nèi)行人一看,這個人有點兒意思,雖非都說在點子上,可讀起來有點意思,在繪畫之外收獲了人生體驗。
前不久,我做了一下小結(jié),嘿嘿,發(fā)表的《畫里有話》竟然有一百多篇了。有家出版社的編輯看上了,讓我整理成冊,報選題。最終卻沒有通過,書稿至今躺在電腦里,待價而沽。這么說似乎有點庸俗,但出書總是寫書人的夢想,不俗,應算雅。因此,我就心安理得了。
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鱔說過:“為官已老,讀畫可人?!边@家伙的話算是說到我的心坎上了。年輕時,要求進步,想弄個一官半職,出人頭地。過了40歲以后,覺得那臺戲即便能成,也不會太精彩,所以學會了放棄,尋得另一片新天地,恰好將自己的天賦發(fā)揮到應有的地步。俗話說,出名要趁早,做官也一樣。我這人思想成熟晚,年輕時根本就不知道要為官,覺得讀書高人一等。后來人家問我,讀書之后干嗎呢?是呀,讀書之后干嗎呢?這個時候,我才想到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最好的途徑就是做官。于是,心有戚戚,再不努力,年齡就大了。這可怎么辦——年齡大了就不能為官了,不能為人民服務了?又有人說,現(xiàn)如今做官,你要找人,你要花錢,自古以來,朝中無人莫做官嘛??晌姨焐辣?,不是為官的料,無緣??吹嚼铟X那句話,豁然開朗,隨手寫一幅,臨時自勉。于是,讀畫便越發(fā)可人了。
畫家在我的心目中是偉大的,他們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世界——它與我們的俗世緊密相連,卻又在紅塵之上。那里有世俗生活的升華與詩意,就像建立在村莊或街市中的廟宇,天天與之擦肩,總會有一片干凈的白云從心頭掠過。云翳消釋了,天空更亮了。所以,我讀畫讀到最后只剩下一句話:畫,就是境界。
(編輯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