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鵬
中紀委10月10日公布消息,五所大學的七名教授涉嫌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兩千五百多萬元,被依法批捕,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李寧。隨即10月11日,中國工程院回應,將依據《中國工程院章程》等規(guī)定對李寧進行處理。
這是一位研究轉基因技術的科學家,在轉基因領域處于領軍位置,承擔了農業(yè)部牽頭組織實施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有關課題。這也是一位明星級別的科學家,1962年出生,八歲就參加生產隊勞動,1985年入黨,改革開放給了他上大學的機會,從此一路寒窗苦讀,完成一個又一個科研項目,最終成為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這也是一個本來應為國家民族作出更多重大貢獻的學者,最終面對腐敗的機會時,還是沒有止住自己的腐敗基因,讓腐敗基因把學者基因給“轉基因”了,從學者變成了“學賊”。
基因發(fā)生轉變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外部環(huán)境刺激,二是個體基因的健康能力。外部刺激來自于虛假套取專項科研資金的行為,這是學術腐敗中的普遍現象。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政府每年都會針對不同的科研項目,劃撥巨額的科研專項基金,并以每年20%以上的幅度增長。從2012年起,全國投入的研究與實驗發(fā)展經費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經費總額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科研人員人均經費甚至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七。然而經費的投入并未轉為科研成果,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嚴重偏低,在一些基礎性、關鍵性領域,與世界一流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一是錢沒有花在點子上。根據中國科協(xié)的一項調查顯示,用于項目本身的科研資金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因此有學者認為,萬億科研經費,六千億花在了開會、出差上,只有四千億花在了科研上;二是虛報科研成果。在一次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審計中,抽查的八十四個課題的兩千四百零一項(篇)成果中,有五百八十二項是用其他科研課題的成果充抵的,弄虛作假成了騙取經費的慣用手段。這些現象說明,科研專項資金已經成了學術界的唐僧肉,從立項到審核、使用、驗收,均存在嚴重的制度漏洞。
如果科研人員頂不住腐敗的誘惑,在利益面前喪失自我,必被腐敗基因所轉化,將成為整個社會的精神腐敗,后果十分嚴重。
【原載2014年10月12日《錢江晚報·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