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男孩,幼年在私塾讀書。一天,他和同學偷偷鉆到私塾旁邊的廟里,偷吃了桃子。廟里的和尚到私塾找先生告狀。先生對他們說,我出個上聯(lián),誰能對出下聯(lián),就可以免罰。
“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
小男孩思索了片刻,對道:“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p>
先生驚其才華,極為高興,結(jié)果偷吃桃子的孩子們都免予處罰。
故事里的小男孩就是郭沫若,世尊“郭老”,其書法亦有“郭體”的時譽。郭沫若一生,在書法、文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領域都有廣泛建樹,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
棄醫(yī)從文,做“文化尖兵”
作為曾經(jīng)的天津陸軍軍醫(yī)學校的一名學生,郭沫若沒有在醫(yī)學上拓展人生的疆域,學醫(yī)途中,由于兩耳重聽,郭沫若棄醫(yī)從文。南昌起義后,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辯史,借史鑒今,創(chuàng)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學模式。1937年他歸國抗戰(zhàn),其詩詞創(chuàng)作常與書法相結(jié)合,筆墨間飽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潛心十年甲骨文
郭沫若在日本研究甲骨文時,由于沒錢買書,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到書店看書。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與東洋文庫(日本最大的亞洲研究圖書館)聯(lián)系,允許他在一兩個月內(nèi)讀完庫中所有甲骨文著作。搜集和辨認甲骨文字,給他的家庭也增添了樂趣。有一段日子,每天晚飯時,郭沫若把骨片擺在飯桌上,讓全家人一起辨認。小兒子博生往往猜中的最多,郭沫若常常笑著豎起大拇指夸獎他。那是一家人最快樂的時候。
新中國成立以后,郭沫若開始更為豐富的書法創(chuàng)作。他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跡、學校、以及社會各界友人留下難計其數(shù)的辭章墨寶。
勤學苦練,成“書法大家”
無論是留學日本,還是投身抗戰(zhàn),成為新中國的“文化尖兵”,書法一直是郭沫若文化活動中的重心和核心所在。
“有筆在手,有話在口。以手寫口,龍蛇亂走。心無漢唐,目無鐘王,老當益壯,興到如狂。”郭沫若的人生經(jīng)歷和宏遠的文化視野,使他的書法有大河奔涌之勢。文學家于立群同志曾在敘述郭沫若的文章中寫道:“沫若同志早年曾學顏體,能懸腕作大書。喜讀孫過庭的《書譜》及包世臣《藝舟雙楫》,領悟運筆之法,在于‘逆入平出,回鋒轉(zhuǎn)向八字。” 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zhuǎn)變通,韻味無窮;他的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zhèn)?。他作為蘇軾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書法成就堪與東坡媲美,為世所重。
郭沫若出生于大渡河與岷江匯合處的一個叫沙灣鎮(zhèn)的地方,在他逝后,遵照遺愿,骨灰撒落在故鄉(xiāng)。魂歸河山,對于郭沫若來說,是最富詩性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