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菊英,趙正據(jù),楊 琛,謝模英
(湖北科技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外科學是醫(yī)學教育臨床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無論是理論教學、實驗操作還是臨床見習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應始終貫穿著“動手”技能的要求。培養(yǎng)既具有扎實臨床操作技能,又注重交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和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的醫(yī)學生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1]。PBL教學法是近年來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以問題為導向”,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將醫(yī)學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PBL教學法設計真實性任務,盡量直觀、客觀,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去探尋、體驗,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在外科學臨床實踐見習帶教中,對醫(yī)學生采用PBL與傳統(tǒng)兩種教學方法授課,PBL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采用系統(tǒng)抽樣法抽取湖北科技學院臨床醫(yī)學院2009級臨床本科醫(yī)學生共200名。其中男生112人,女生88人,年齡20-24(21.93±0.91)歲。學生經過全國統(tǒng)一高考,均為理科生,以當年第2批成績錄取,五年制醫(yī)學本科。見習安排在第8個學期,前期學生均完成了醫(yī)學基礎課程、部分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成績無差異。將所有學生隨機分甲乙兩大組,甲組100名為實驗組,采用PBL教學法進行外科見習帶教,乙組100名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進行外科見習。實驗組與對照組均隨機分為5個小組,每個小組20人,每小組各由一名外科教師帶教。兩組學生外科見習次數(shù)均為40學時,見習醫(yī)院、科室、見習時間均相同。
1.實驗方法 實驗組采用PBL教學法見習帶教。步驟:5個小組由帶見習教員隨機任命1人為小組長,每次更換小組長。在見習前2天,教員推薦一個適合的住院典型臨床實例情境交學員討論,將簡單病歷(無后續(xù)診斷、治療內容)以及提前準備的幾個相關問題一起交給小組長,由小組長帶領組員進行資料查找、討論、共同對病歷進行分析診斷并提出治療方案。見習當天,老師將學生帶到病房,讓學生自己和之前討論的病歷的病人進行交流,并做全身體檢,進一步收集病情資料。查房后,小組同學在醫(yī)院小教室根據(jù)收集到的資料補充或更正自己的診斷、治療及問題答案。教員隨機點名本組學生匯報本小組的討論結果,演示自己小組的解題方法和步驟,讓一些學生把學到的東西講授給其他人聽。匯報完后,讓其余小組成員進行補充,每位同學由小組總結他們的合作情況,每組學生總結所學的知識。最后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更正、補充、總結要點。成功標準:每個組員都能熟練診斷和處理該疾病。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帶教法,即“示范— 模仿式”:5個小組由帶見習老師帶進病房,在病床旁由老師講解各病例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診斷與鑒別診斷,并講解一般的治療方法。
2.考核方法
40 學時外科見習結束后,兩組學生均采取傳統(tǒng)的個體獨立完成的方式進行閉卷理論考試,內容涉及外科見習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時間90分鐘,題型有主觀題和客觀題。考試的題型、題量、時間均相同,所有試卷老師們流水線閱卷評分。卷面滿分100分,題型為單項選擇題(30分)、多項選擇題(10分)、填空題(20分)、簡答題(25分)、案例分析題(15分)。
3.教學效果評價
采用自制問卷不記名發(fā)放給學生,調查學生對帶教效果的評價。調查內容主要涉及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興趣、資料檢索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信息整合分析能力、教學效果滿意度7個方面。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
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對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
1.兩組學生考試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表1 兩組學生理論成績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評價
表2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n(%)]
臨床外科見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掌握課本知識、拓展視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外科見習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將PBL教學法引進臨床外科見習當中,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較,在脫離完全由老師講授的情況下,老師只起協(xié)助作用,將主動權全部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尋求知識。在整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分工,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集思廣益,讓小組每個成員的思想發(fā)生碰撞,在發(fā)表個人看法的同時還能收獲新的知識。在見習過程當中,老師不再充當純講授的角色,學生要獲得課前病例和問題最正確的結論,就必須依靠自己與患者溝通,從患者口中得知進一步的資料,這樣就可以盡早開始對學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問診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在第二次討論中,在其余成員的補充和老師最后的總結更正中,則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全面、正確。同時,在每次隨機抽選組長的過程中,給了更多學生展現(xiàn)自我領導才能的機會,讓更多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而在匯報各組結果時,選擇隨機抽選學生的方法,也減少了部分同學不積極參與小組討論的情況,讓學生的參與情況大大提高。在這整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在團隊合作、資料檢索、信息整合分析等能力上得到提高。在張峻等、孔祥等、馬如夢等及杜永亮等的研究中,同樣指出了PBL教學法的這些優(yōu)勢。學生的個人能力得到了提高,他們也反映出對這種教學方法的青睞。而如表一的結果所示,學生的理論成績也確實得到了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以及最終的教學效果,將PBL教學法應用到臨床外科見習當中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羅菊英,趙喜春.基護實驗教學中合作性學習與單一授課模式的比較[J].護理學雜志,2007,22(18):46~47.
[2]張峻,徐有青,梁丕霞,郭秀麗.PBL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在消化內科實習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病案,2013,14(3):59~60.
[3]孔祥,楊解人.PBL教學法在機能實驗教學中的初探[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5):689~690.
[4]馬如夢,王琦,等.PBL教學法在外科手術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局部手術學雜志,2013,22(1):117~118.
[5]杜永亮,趙杰,等.病案式聯(lián)合PBL教學法在呼吸內科教學查房中的應用[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3,15(3):27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