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于新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把語文學習看作是一種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不是一種習得“能力”的過程。教師主要擔當著語文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學生則成為被動的語言知識的接受者。這種單向傳導式的,以注重語文知識傳授而忽視語文綜合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為特征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導致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如果用學科性質規(guī)定學科的教學內容,就會把學科教學引向片面、僵化的歧路。語文教學應該從“工具論”“人文性”的無謂爭論中解脫出來,恢復它固有的言語實踐地位。語文教學應該堅定地走生命化深度言語實踐之路,不能種了別的學科的“田”而荒了自家的“地”。
一、語文教學的主旋律是言語實踐
無論教學理論怎樣的眼花繚亂,語文課堂如何變化多樣,語文教學都必須按照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來開展。語文教學的起點和核心應該是咬文嚼字,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體驗、感悟、品評和運用。不管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還是“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認真讀讀,細細品味,漢語所特有的平平仄仄仄平平自然會流淌出來,蔓延開去。而美麗可愛的漢語,余韻裊裊幾千年,飄到現(xiàn)在,很多已化作成語,永遠固定下來,成為展現(xiàn)中華語言魅力的絢麗豐碑。
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而一切的著力點應該是在語言上。任何脫離了語言的語文教學,無異于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就算精彩絕倫,也因為缺少生命力而顯得蒼白。呂叔湘先生就曾說過,不抓語言的語文教學是“半身不遂的教學”。這樣的論述讓人膽戰(zhàn)心驚。我們有多久沒有上過一節(jié)不用多媒體的公開課,我們有多久沒有讓學生進行實實在在的“讀”書,我們有多久沒有讓學生進行字字句句的“品”書,這樣的課堂豈不是“病入膏肓”?要想讓閱讀教學回歸本色,我們必須要扎扎實實地學,真真切切地悟,緊抓文本關鍵處,將聽、說、讀、寫融入課堂全過程,彰顯濃濃的語文味。學習了高爾斯華綏的《品質》,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給鞋匠格斯拉寫墓志銘。示例:一個窮苦的鞋匠,樸實的像塊皮革。一生只做一件事——用盡心血制作靴子,盡善盡美,死而無憾。他是手藝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合。學習了楊絳的《老王》,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給車夫老王寫頒獎詞。示例如下:生活艱辛不改善良本性,雖然只有一只好眼,卻能識人性善良,人品高下。文革期間熱心幫助楊絳一家,表現(xiàn)出人性之美,閃耀著底層的光輝。重視言語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的康莊大道,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不二法門。
二、語文教學更應該是生命化言語實踐活動
語言與精神、思維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人的生命、心靈、精神律動的過程,是人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fā)人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這個目標分為顯性目標,即聽說讀寫思等的語言能力的提高;隱性目標,即生命的成長,文化的涵養(yǎng),心靈世界的豐富,精神境界的美好等。如果語文教育忽視奠基個體精神基礎的“隱性”目標的話,那么,外在顯性的所謂語言能力的提升也很難達成。精神成長與言語提高并駕齊驅,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形成語感,發(fā)展思維,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并且在言語實踐活動中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與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健全的人格??梢?,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取意于精神,落腳于語言。例如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語言樸實無華,卻蘊含了作者刻骨銘心的親情。怎樣才能使學生也有同樣的感受體驗呢?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當精心設計,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將個體體驗、思考與文本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的心與文本產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特意指導學生關注這句話:“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辈⑶以O置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句話有哪些豐富的內涵?聯(lián)系你的成長經歷,你有什么話要講嗎?讓筆者感到驚奇的是,面對這個問題,很多平時比較頑皮的學生都主動站起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并很深情地談了自己的不懂事行為,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很多學生還寫出雖稚嫩但充滿感念與激情的讀后感。
生命化言語實踐活動是一個由“言”到“意”、由“意”到“言”的多次循環(huán)轉換的過程。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教學途徑,立足于言語形式的培養(yǎng),通過語言文字符號,觸發(fā)和激活閱讀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學生正確理解作品的內容,體會言語魅力,培養(yǎng)審美情感。王尚文教授指出:“關注言語形式的新穎性、獨特性,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佳切入點,最佳生長點?!币虼耍喿x教學要細讀文本,讓學生“得意”、“得言”,進而“得法”。注重發(fā)現(xiàn)“語用”的秘密,取舍有度,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進行到底。例如在教學《邊城》時,文中寫到翠翠的心里有“薄薄的凄涼”,要帶領學生走進翠翠的內心世界,就要引導學生理解這種“薄薄的凄涼”。筆者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以“我的心里有薄薄的凄涼”為開頭說一段話。每個學生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他們移情換位,選擇記憶深刻的事來說,不但有話可說,而且具體真實,敘述井井有條。可見,教師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大膽地想,大膽地說,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獨特體會,聯(lián)系自己所積累的生活與知識經驗,讓學生表達個體獨特的感受和認識,就能使語文教學煥發(fā)出生命活力。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當開掘一定的“深度”
生命化深度語文閱讀教學指的是高中語文以言語實踐為載體,通過多維對話的過程,深入建構學習內容的意義,完成自我理解,使生命個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升華,心靈的啟迪,從而使師生雙方都能得到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它強調語文教學的終極關懷,要求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在場,靈魂受到觸動!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從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審美生活等方面重建教師和學生的精神生活!它的主要特征是:整體性、體驗性、深刻性、活動性、自主性、生成性、超越性和幸福性。例如在學習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或感受找出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句子。學生紛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對文本做出富有個性化的解讀。
學生1:作者聽雨,是在聽得人生,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著雨聲,聽著故事,給人一種溫馨,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90后;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xiāng)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tài),心中多了一種濃濃的傷感。中老年聽雨的感受我們很難理解,但是終有一天會明白的。
學生2:讀余光中的這篇文章,我讀出了一種惋惜之情。文中的古屋聽雨,是如何之詩意,如何之愜意啊。聽雨之纖纖細手拂弄著無數(shù)黑鍵啊灰鍵,把晌午奏成黃昏,聽那點點滴滴點點,忐忐忑忑,忐忐忑忑,綿綿瀟瀟綿綿。一陣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而如今之臺灣,雨點卻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沒有音韻的樂音,瓦的歌唱已成絕響:雨來時,已不再,叢葉嘈嘈切切,不再閃動那濕濕的綠光,鳥聲減了,蛙聲沉了,蟲吟沒了。只是嘆息,只是后悔,千片萬片的瓦響已成了腦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憶。
學生3:這種中國式的惋惜,是一種懷舊,是一種思念,是一種對祖國、對大陸、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一位老人對大陸統(tǒng)一的期盼!
……
多么充滿詩意的回答?。《嗝闯墒旌屠硇缘睦斫?!這樣的課堂難道不令人陶醉嗎?
因此,生命化深度閱讀教學體現(xiàn)一個“慢”字:不為盲目預設的太多目標而疲于奔命,不為蜻蜓點水的教學流程所一味牽引,而是慢嚼細咽,品出味道,品出深度。
生命化深度閱讀教學體現(xiàn)一個“實”字:課堂自然得如同生活一樣,沒有矯飾,沒有做作,平等對話,如話家常。
生命化深度閱讀教學體現(xiàn)一個“美”字:充分挖掘作品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涵泳、體味、聯(lián)想、想象……獲得審美的愉悅和理性的啟迪……通過詩性的教化來培育人性的詩意,由“思”抵達“詩”。
當然,閱讀本身不是終極目標,學生還要從接受走向創(chuàng)造,從閱讀走向寫作。生命化深度寫作教學應該讓學生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抒發(fā)真實情感,這是寫作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教師應該適應學生生命個體成長的特點,善于讓學生把內部語言愉快地轉化為外部語言,讓每個學生樂于寫作文,寫出好作文。同時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自改作文,不斷增強自我完善的意識。教師自己也應該成為熱情而自覺的寫作者,以此促進學生的生命化深度寫作。
[作者通聯(lián):浙江臺州溫嶺市之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