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善巖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淺析顧愷之傳神論中的形神關(guān)系
洪善巖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顧愷之是魏晉時期的繪畫理論家、畫家,被人們譽為有三絕:畫絕、才絕、癡絕。流傳下來有三篇重要的畫論《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云臺山記》,從中提出來“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重要的觀點。特別是“傳神論”,他提出人物的傳神寫照盡在阿睹中,不在事物的美丑。雖然沒有強調(diào)形的重要性,但是形的準確是達到“傳神”的基礎(chǔ)。本文試圖探求顧愷之“傳神論”中形與神關(guān)系。
顧愷之;傳神論;形與神
東漢后期,社會動亂,戰(zhàn)爭頻繁,文人畫家們對政治無法參與,本身又有軟弱性的一面,從而把精神轉(zhuǎn)向了自己的內(nèi)心和形體,逐漸引起了藝術(shù)方面的覺醒。
漢代還沒有科舉考試,選拔人才采用“九品中正制”來進行選拔,即根據(jù)人物的家室、道德、才能對人物進行品定,稱為“品”,當時人物品評之風盛行。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人物品評的標準應該是儒家的標準,重道德、忠孝、仁禮這些標準。到了東漢后期,社會動亂,儒家學說漸漸失去了統(tǒng)治地位,玄學興起把文人們的注意力轉(zhuǎn)向了人們的內(nèi)心,而不僅是人的外表。玄學的代表人物王弼,在注釋《周易》時提到“得意忘象”,“言不盡意”等理論進一步影響到了人物的品評標準。人物的品評標準轉(zhuǎn)為以人的氣質(zhì)、才干、智慧等,以傳達人物精神為主的品評標準。人物品評盛行,作為出身士族的顧愷之自然也品評別人,所以在畫論中提出“以形寫神”、“傳神”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說:“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薄皞魃裾摗币怀?,畫家們把“傳神”作為人物畫的審美最高標準。如何達到“傳神”呢,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就是對人物進行各個角度的觀察,融進畫家的情感進行構(gòu)思,從而達到傳神的目的。
關(guān)于形與神的關(guān)系,在哲學中是經(jīng)常討論的問題。顧愷之提出了“以形寫神”,使得這個在哲學領(lǐng)域經(jīng)常討論的問題也成為美學中的問題。在《世說新語·巧藝》中有記,顧愷之畫人經(jīng)常不點眼睛,人家問為什么?顧曰:“四體妍蚩,本亡關(guān)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鳖檺鹬貜娬{(diào)眼睛的刻畫,因為眼睛是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的人物畫大多是外在的、形式化的,大多數(shù)都是政治的附庸。戰(zhàn)國時期的人物畫如《人物御龍圖》和《人物龍鳳圖》都是側(cè)面的,沒有人物正面的表情描寫,也沒有進行眼睛的刻畫,所以是不能通過眼睛進行表達人物精神的。顧愷之強調(diào)眼睛的傳神作用,可能也是針對以前繪畫是政治附庸提出來的。繪畫是造型的藝術(shù),造型藝術(shù)肯定離不開物體的形,但在物體形的基礎(chǔ)上應該去進一步的表達物體的神?!吧瘛币簿褪蔷?,神以物質(zhì)為基礎(chǔ),傳神應該以人物的形為基礎(chǔ)。如果一張人物畫,沒有了形,那么神靠什么來傳達呢,相同沒有了人物的神,人物也就成了提線木偶,對于藝術(shù)作品來說是不成功的藝術(shù)作品。形與神應該結(jié)合,和諧的統(tǒng)一在畫面上。當代的畫家何家英的工筆人物畫,不僅形體非常準確,人物也非常傳神。可以看出形與神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可以形神兼得。人物形體是具體客觀存在的,精神是抽象的,人的形體失去了精神的支持就是軀殼,精神沒有形體便也不存在了,二者在畫面當中缺一不可。
在顧愷之后的謝赫提出了“六法論”,其中“應物象形”、“隨類賦彩”都是對形的重視,形是為神服務的,傳神是目的。近代繪畫大家齊白石有“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觀點。在題畫中也說到,要寫生、寫意往復幾次,方的其神,由此可以看出得的“神”是一個反復探索的過程,經(jīng)過反復的寫生,抓準物體的形,進一步的追求神。徐悲鴻針對美術(shù)教育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shù)的基礎(chǔ)”,素描正是現(xiàn)在的高校選拔美術(shù)人才考察的重要科目之一。足可以看出現(xiàn)在美術(shù)高校對造型能力的要求非常嚴格。當然在重視形的問題上,也不應被形所束縛,傳神才是目的。
顧愷之提出要“以形寫神”,通過人物的形體來傳達人物的精神。對所描繪的對象應該進行深入的觀察,才能抓住人物的特點,表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人物畫不僅是人物本身的刻畫,還有畫家的思想注入,通過繪畫可以看到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畫家的思想情感。剛開始練習繪畫的人,不能一下就達到形神兼?zhèn)涞乃?,必須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以形寫神”。通過對形體追求的練習,達到傳神的目的。
繪畫應該是形神兼?zhèn)?,神的傳達離不開形,形是為神服務的。形體具備了但是不一定可以達到“傳神”的高度,“傳神”的作品形似一定在其中。形似是達到神似的基礎(chǔ),形與神應該結(jié)合,和諧的統(tǒng)一在畫面上,二者缺一不可。顧愷之是針對人物畫提出的,但是可以作為山水、花鳥、人物的共同標準。
兩漢之前的繪畫,基本上都是政治的附庸,算不上自覺的藝術(shù),只是為統(tǒng)治者的政治服務的,而不是以審美為標準的繪畫。顧愷之“傳神論”一出,得到了畫家們的共鳴,無不把此作為人物畫的最高審美標準。使繪畫有了審美價值,提高了繪畫的地位,使中國畫進入了自覺的境界。不僅是繪畫方面受到了影響,在詩文方面也受到了影響,蘇東坡提出“詩畫本一律”,詩文也和畫一樣,應該傳達出其中的精神內(nèi)涵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4.
[2]李戎.美學概論[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2.2.
J222
A
1005-5312(2014)05-0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