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艷,李 娜,姜 彥,于龍剛
(1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山東青島266071;2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近年來,隨著組織工程學、細胞及基因治療技術的衍生和發(fā)展,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因具有來源廣泛、取材方便、可多向分化、易于分離培養(yǎng)及純化等優(yōu)點,被視為理想的種子細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BMSCs的工程需求量較大,但它在骨髓中數(shù)量卻極少,僅占單核細胞的0.001% ~0.01%,需要體外分離純化和大量增殖,這也是推廣組織工程學應用的重要前提[2]。因此如何高效獲取并鑒定BMSCs成為研究的重要任務。2013年8~12月,我們采用全骨髓貼壁法從兔骨髓中分離出BMSCs進行培養(yǎng),過程中檢測細胞活性,鑒定細胞多向分化能力,對所獲取的細胞進行綜合評價,探討此方法分離培養(yǎng)BMSCs的可行性。
1.1 材料 純種新西蘭大耳白兔,4周齡,雌雄不限,體質量約1.0 kg,由青島市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實驗所有過程中對兔的處置符合《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要求。DMEM/F12培養(yǎng)基、胎牛血清,0.25%胰蛋白酶,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抗壞血酸、1-甲基-3-異丁基-黃嘌呤、吲哚美辛,堿性磷酸酶檢測及脂肪細胞油紅O染色試劑盒。
1.2 兔BMSCs的分離和原代培養(yǎng) 用10%水合氯醛(3 mL/kg)腹腔注射麻醉兔子,刮除其雙下肢毛發(fā),用1%的碘伏消毒術區(qū),鋪無菌洞巾,解剖出雙側股骨,剔凈肌肉及骨膜,75%乙醇浸泡5 min后轉移到超凈工作臺。PBS緩沖液沖洗3遍股骨,剪去兩側部分干骺端,用加有肝素的DMEM/F12培養(yǎng)基反復沖洗骨髓腔,收集骨髓混合液于離心管中,1 000 r/min離心5 min,棄上清,加入DMEM/F12培養(yǎng)基(含體積分數(shù)為10%的胎牛血清)制成單細胞懸液。將細胞以2×105/cm2的密度接種于底面積25cm2培養(yǎng)瓶中,置于37℃、體積分數(shù)5%CO2、飽和濕度下的培養(yǎng)箱內孵育。24 h后首次半量換液,棄去未貼壁的細胞,此后平均每48 h換液1次,嚴格無菌操作,光鏡下觀察培養(yǎng)結果。
1.3 兔BMSCs的傳代培養(yǎng) 原代細胞達到90%融合度后,開始進行傳代。吸除原培養(yǎng)廢液,PBS緩沖液洗滌細胞3次,0.25%胰蛋白酶消化細胞,當光鏡下細胞由梭形變?yōu)閳A形時,提示細胞已完全分離,立即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培養(yǎng)基終止消化,并反復輕輕吹打瓶底貼壁細胞,制成單細胞懸液,并按照1∶3的比例進行傳代。原代細胞標記為P0,第一代標記為P1,以此類推,鏡下觀察細胞的形態(tài)及生長情況。
1.4 兔BMSCs的鑒定
1.4.1 貼壁率檢測 取P3代細胞,0.25%胰蛋白酶消化后,加入DMEM培養(yǎng)基制成單細胞懸液,以5×107/孔的密度接種到12孔培養(yǎng)板中,每2 h棄去2孔細胞培養(yǎng)液,再次消化貼壁細胞,進行細胞計數(shù),并取平均值,計算各個時間點的貼壁率后繪制曲線。貼壁率(%)=已貼壁細胞數(shù)/接種細胞總數(shù)×100%。
1.4.2 細胞增殖檢測及生長曲線的繪制 取P3代細胞,0.25%胰蛋白酶消化后,加入DMEM培養(yǎng)基制成單細胞懸液,按1×107/L的密度接種到24孔培養(yǎng)板中,每天取3孔細胞消化后計數(shù),取平均值,連續(xù)計數(shù)8 d,以培養(yǎng)時間為橫軸、細胞平均值為縱軸,繪制細胞生長曲線。
1.5 兔BMSCs分化能力檢測
1.5.1 兔BMSCs成脂誘導分化 取P3代細胞,當細胞達到90%融合后,加入脂肪細胞誘導劑(含LDMEM培養(yǎng)基、體積分數(shù)為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g/mL鏈霉素、1 μmol/L地塞米松、200 μmol/L 吲哚美辛及 0.5 mmol/L 1-甲基-3-異丁基-黃嘌呤),每3 d換液1次,10 d后行油紅O染色,鏡下觀察結果。
1.5.2 兔BMSCs成骨誘導分化 取P3代細胞,當細胞達到90%融合后,加入成骨細胞誘導劑進行誘導分化(含L-DMEM培養(yǎng)基、體積分數(shù)10%胎牛血清、100 U/L 青霉素、100 U/L 鏈霉素、10 mmol/L β-磷酸甘油、10-8mol/L地塞米松,50 mg/L抗壞血酸),每3天換液1次,21 d后行堿性磷酸酶定性染色,鏡下觀察結果。
2.1 兔BMSCs形態(tài)學變化 原代BMSCs接種24 h,可見較多懸浮雜質細胞,貼壁細胞較少且分散,細胞較小,近似圓形或短梭形。3 d后貼壁細胞增多,出現(xiàn)放射狀集落式生長,6 d后細胞集落生長明顯,呈旋渦狀或輻射狀,此時細胞以長梭形為主,還可見三角形、扁平形和其他不規(guī)則形。多次傳代后雜質被棄去,純度不斷提高,細胞生長活躍,形態(tài)較均一,維持長梭狀。
2.2 兔BMSCs的貼壁率曲線 此貼壁率曲線顯示,細胞培養(yǎng)2 h貼壁30%以上,4 h貼壁60%,8 h貼壁70%以上,12 h貼壁90%,充分反映了BMSCs旺盛的活力和快速增殖能力(見圖1)。
2.3 兔BMSCs的生長曲線 P3代細胞的生長曲線大體呈S形,細胞培養(yǎng)至第2天時,細胞數(shù)目無明顯增加,為細胞的適應期;3 d后細胞數(shù)迅速增加,大量細胞快速增殖,為對數(shù)生長期;6 d左右細胞數(shù)達到頂點,逐漸進入平臺期,此時細胞增殖明顯減慢(見圖2)。
圖1 P3代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貼壁率
圖2 P3代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生長曲線
2.4 兔BMSCs成脂誘導分化情況 第6天光鏡下初見細胞胞質內有黃色圓形脂滴沉著,細胞呈圓形,隨著誘導時間的延長,脂肪細胞的比例逐漸增高。培養(yǎng)到21 d時,脂滴明顯增大,胞核偏向細胞一側,經油紅O染色后,胞核呈現(xiàn)藍色,脂滴呈現(xiàn)橙紅色(見圖3)。
圖3 兔BMSCs來源的成脂細胞油紅O染色(×100)
2.5 兔BMSCs成骨誘導分化情況 BMSCs向成骨誘導6 d時,細胞開始由梭形變?yōu)殚L方形或多角形,21 d時行堿性磷酸酶定性染色,細胞核呈紫色,胞質出現(xiàn)紅棕色或褐色顆粒(見圖4)。
圖4 兔BMSCs來源的成骨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100)
20世紀70年代,F(xiàn)riedenstein等[3]利用全骨髓貼壁法最先從骨髓中分離培養(yǎng)出了間充質干細胞,這是一種來源于中胚層的成體干細胞,具有較強的自我更新能力,在不同的誘導條件下,可向中胚層和外胚層組織分化,如向成骨細胞、脂肪細胞、神經細胞、軟骨細胞、肌肉組織及支持造血的基質細胞等分化。間充質干細胞可以從骨髓、脂肪、臍帶、羊膜或牙髓等眾多組織中獲取,其中骨髓一直是其主要來源。BMSCs取材相對方便、培養(yǎng)周期短、增殖能力強、呈貼壁式生長,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避免了發(fā)生免疫排斥反應,且多次傳代后仍保持旺盛生命力,因此被組織工程學選為種子細胞和基因載體細胞,用于多種動物實驗、臨床及基因研究[4]。組織治療技術是利用干細胞的黏附性及分化更新特性,將干細胞與特定生物材料相結合,并將材料移植到受損組織處,用以修復或替代機體受損組織,目前此技術已經取得較大的成功,如對骨組織、心肌及外周神經損傷后的修復等[5]。所以BMSCs在組織工程學中起著關鍵作用,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至關重要。
目前,BMSCs常用的分離培養(yǎng)方法有四種,即密度梯度離心法、全骨髓貼壁法、免疫磁珠及流式細胞儀分離法[6,7]。后兩種方法因為實驗要求多,費用高,對細胞活性有很大影響而較少使用。密度梯度離心法雖可在最初獲得較高純度的單核細胞,但因操作復雜,過程中的反復離心影響細胞的活性,又使得大量細胞及生物因子流失,故不作為首選方法。全骨髓貼壁法主要利用細胞的貼壁特性對全骨髓進行分離,雖然在原代細胞中混雜有一定數(shù)量的造血干細胞或成纖維細胞等雜質,但這些懸浮未貼壁的細胞可在換液及傳代的過程中被去除,而BMSCs則黏附于培養(yǎng)瓶底得以純化,最后仍可獲得較高純化率。部分研究[8]表明,細胞培養(yǎng)早期殘留的造血干細胞和其他雜細胞,有利于保持BMSCs的生長微環(huán)境,且骨髓中殘留的血小板和巨核細胞可通過分泌相關細胞生長因子,促進集落形成和細胞增殖。全骨髓貼壁法簡單易操作,分離時間短,細胞很少受到分離導致的損傷,獲得的BMSCs活性強、純度高,故是目前應用最多的分離方法。
BMSCs的鑒定目前沒有統(tǒng)一標準,尚未發(fā)現(xiàn)其特異性表面標記物[9,10]。研究者多從細胞形態(tài)、細胞表型或細胞功能三個方面著手鑒定干細胞[11]。干細胞表面抗原的檢測,僅僅用于判斷所得細胞的均一性或純度,或初步判斷其是否為一種非造血干細胞[12]。而檢測細胞的多向分化潛能才是鑒定BMSCs的金標準[13]。細胞形態(tài)方面如細胞呈類似成纖維細胞的梭形、貼壁式生長、克隆成集落快速增殖等均符合干細胞的形態(tài)學特征。在成骨及脂肪誘導劑作用下,向成骨及脂肪細胞轉化,充分顯示了干細胞的多向分化潛能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符合干細胞的生物特性。S形生長曲線提示干細胞經歷了潛伏期、增殖期及平臺期,符合細胞的生長特性及增殖規(guī)律。細胞短時間內出現(xiàn)貼壁,培養(yǎng)12 h后貼壁率高達90%,反映出細胞超強的生存能力和活力[14]。
總之,全骨髓貼壁法可以比較簡便的分離培養(yǎng)出BMSCs,同時保證干細胞的純度及增殖活性,可適應組織工程對大量細胞的需求,對于提供充足高質量的種子細胞具有重大意義。
[1]曾晶晶,周諾,黃旋平,等.犬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體外培養(yǎng)和鑒定[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16):2649-2651.
[2]林春博,楊淵,陳維平.低滲結合自然沉降法分離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及其鑒定[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1):12-16.
[3]Friedenstein AJ,Chailakhjan RK,Lalykina KS.The development of fibroblast colonies in monolayer cultures of guinea-pig bone marrow and spleen cells[J].Cell Tissue Kinet,1970,3(4):393-403.
[4]童培建,何幫劍,金紅婷,等.分離培養(yǎng)方法及凍存技術對犬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38):7455-7459.
[5]何紅云,鄧儀昊,佟曉杰,等.骨髓間充質細胞構建組織工程神經修復坐骨神經缺損[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28):5562-5566.
[6]穆曉紅,趙子義,徐林,等.密度梯度離心法體外培養(yǎng)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分化能力[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27):4955-4958.
[7]黎婷,孫晉虎,趙亮,等.離心分離法與貼壁分離法對培養(yǎng)骨髓問充質干細胞生物學特性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48(5):29-31.
[8]何仁君,楊自權,李兵,等.髓間充質干細胞體外分離培養(yǎng)條件的優(yōu)化組合[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43):8463-8467.
[9]戚宗澤,羅云飛,侯勇,等.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體外培養(yǎng)、鑒定及成脂誘導[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1):28-31.
[10]李魯生,張涵,王成俊,等.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方法和生物學特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10):1869-1873.
[11]賈貴清,張明鳴,楊平,等.不同分離及培養(yǎng)方法對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生長增殖和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四川大學學報,2009,40(4):719-723.
[12]鄭有華,張志光,蘇凱,等.人髁突來源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與鑒定[J].中華口腔醫(yī)學研究雜志,2009,3(2):23-26.
[13]Pittenger MF,Mackay AM,Beck SC,et al.Muhilineage potential of adult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Science,1999,284(5411):143-147.
[14]孔根現(xiàn),蔣知新,沙航,等.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分離培養(yǎng)后的活力檢測[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1):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