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呂可丁 沙特小村莊“哈勃勒”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沙特乃至阿拉伯地區(qū)最著名的村落。該小村地處群山之間縱深400米的深谷中,很長時間以來通往外界的道路除了繩索之外再無他物。沙特政府出資修建的通往該村的纜車剛剛開通,為世人了解這個一直隱匿在群山中的小村提供了方便。 就在距“哈勃勒”村不遠的地區(qū),有一大片與外界相通的平原,不論是地理位置還是自然條件,都比“哈勃勒”更加適宜居住,然而第一代村民們卻選擇哈勃勒作為定居點。 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小村里,有數(shù)十個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山洞,山洞石壁上刻滿壁畫,講述著曾在這一地區(qū)居住的古人的故事。這些古老的壁畫也吸引了考古團隊來這里,人們期望能通過這些壁畫,了解“哈勃勒”小村的歷史淵源、文化傳統(tǒng)以及其祖先的日常生活。盡管科學家們不清楚這個小村的村民當初因為什么來這里,又是因為什么選擇在這里世代定居,但他們通過研究壁畫得出結(jié)論,認為“哈勃勒”小村自古有之,它的歷史可能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第一批來到這里的村民們以深谷中的平地作為生存之地,在上面種植作物,并尋找寶貴的水源。正是依靠這些肥沃平地,村民們才得以世代居住于此,雖與世隔絕卻能繁衍生息。 在沙特,“哈勃勒”的村民們被人們稱為“戴花人”,因他們常常把鮮花和風干的葉子編成花環(huán),戴在頭上作為裝飾。久而久之,這一習慣被世代傳承,也就成了“哈勃勒”村民的標志性特征。而那些鮮花和藥草,也成為“哈勃勒”村的特產(chǎn),在其他地方都不曾種植。如今 “哈勃勒”小村大多數(shù)原住民選擇融入到外面的世界。他們即將搬遷到政府為其專門修建的生活區(qū)居住,而村落原址將作為旅游景點。 每年,成千上萬的游客乘坐纜車前往這里,期待探尋“哈勃勒”小村的無數(shù)秘密。還有一些登山愛好者和野外探險家對纜車這種現(xiàn)代化工具嗤之以鼻,希望像“哈勃勒”古代的村民們一樣,用繩索進出山坳。他們把這視為一種特殊的經(jīng)歷,一種能夠讓現(xiàn)代人體驗古人生活狀態(tài)的運動方式,盡管這樣的方式危險且極其消耗體力,但仍然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