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輝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淺析英國傳統文化對其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呂文輝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英國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化國家,其工業(yè)化社會、民主化政治、理性化思維為各個國家樹立了一種現代化模式——英國模式。這種方式以和緩、平穩(wěn)、漸進為主要特色。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都會受到本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英國也不例外,雖然英國現代化的發(fā)生與近代的技術革命和思想變革密切相關,但這種模式的穩(wěn)健風格,卻來源于英國的傳統社會文化之中。
英國;現代化;傳統文化
現代化的世界進程是人類文明形態(tài)的重大飛躍,也是人類社會從分散的地域性歷史向整體的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轉折。羅榮渠先生作為國內現代化研究的集大成者對現代化進行過這樣準確、全面的定義:“廣義而言,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yè)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yè)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的過程,它使工業(yè)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狹義而言,現代化又不是一個自然的社會演變過程,它是落后國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徑,通過有計劃的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帶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yè)國和適應先進世界環(huán)境的發(fā)展過程?!雹僮鳛楝F代化的先行者,這個不愛走極端的穩(wěn)重的民族為現代世界奠定了好幾塊基石:英國最早實現工業(yè)化,成為近代大工業(yè)的開路先鋒,并且最早實行了政治變革,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樹立了樣板。英國的發(fā)展方式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模式,證明了在一定條件下漸進道路的可行??梢哉f,英國率先敲開了通向現代世界的大門,英國是現代世界的開拓者。
通向現代化的道路是多樣的,大致可概括為兩種不同類型。內源的現代化和外源的現代化,英國模式就屬于典型的內源的現代化。內源的現代化的最大特點就是政局相對穩(wěn)定,經濟能夠比較平穩(wěn)地發(fā)展,社會比較和諧,沖突相對平和,國家易于昌盛。它不同于法蘭西的激進,也不似斯拉夫民族的厚重,盡管英國式道路的發(fā)展速度可能緩慢,但它取得的每一個成果卻都是堅實的,發(fā)展過程中的副作用可能最小。
英國模式的形成,是自身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標注著其傳統文化的鮮明印記。所有那些為現代人所熟知的英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和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是在歷史進程的沖突中形成的,是沖突的雙方在長期的斗爭中相融的結果,可以說:“傳統與變革在斗爭中和諧地交織,恰似在同一長河中,既有傳統,又有變革,當人們自以為是涉足在繼承傳統的源流中時,變革卻如清新之水,已注入傳統而融合于其中了。”②在傳統與變革的沖突中,走互相融合的道路,這是英國模式的最顯著特色。在20世紀初英國國內的激進與保守之爭中,其最終的結果就是“福利國家”這個制度既保留了資本主義的精神,又引進了社會主義的愿望。這種發(fā)展方式是英國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肮鈽s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國極少有大起大落、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人們看到的只是逐步的變革、前進。這表明,漸進改革已不僅是英國民族取得變革與進步的一種方式,而且成了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
英國的現代化雖發(fā)軔于十七世紀,但孕育于中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產生的第一動力首推文藝復興。高舉理性化和世俗化旗幟的人文主義浪潮激發(fā)了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推動了人們對現世幸福的合理追求。文藝復興高揚人性,為傳統、保守的英國注入了新的活力,為英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提供了思想背景和技術準備。
(一)崇尚自由、民主的觀念
“英國人”生而自由,當王權經歷著由野蠻到文明的發(fā)展過程時形成了一種傾向,這就是抗拒王權、限制王權的努力。在英國,它被看做是“自由”的傳統。要尋找英國的自由“傳統”,需回到約翰·密爾那里去。對密爾來說,自由即是權利,這也是英國人對“自由”的理解。這種崇尚自由的傳統在其現代化進程中表現出積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政治民主化和經濟自由化兩方面。
首先,對英國政治制度現代化的推動作用。1215年英國人民通過起義,迫使國王簽定了《自由大憲章》,首次對國王的權力做了一些限制;1628年議會與國王查理一世簽署《權利請愿書》;1649年1月,當議會徹底戰(zhàn)勝國王時,議會通過決議說:“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當權力的來源;在議會里集會的英國下議院是人民選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國有最高的權利。”③這些都削弱了國王的封建專制。尤其是“光榮革命”的勝利。革命之后,英國政體從專制君主制向立憲君主制轉變。雖然君主立憲制在開始的時候只是一種貴族寡頭制,但現對于西歐大陸國家的君主專制統治,英國的新制度營造出一種寬松、自由和開放的環(huán)境,為發(fā)動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④在自由主義文化精神的指引下,英國人從未停止對自由權利的追求,這使得英國的封建勢力沒有法國和德國那樣強大,其封建制度的鼎盛時期也維持得較短。雖然英國曾多次發(fā)生封建王朝復辟的事例,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時,英國革命以和平、漸進的改革方式完成。其間,由變革引起的社會矛盾和動蕩是逐漸展開的,即使出現暴力革命的沖擊形式,其政治變革的速度也很有限。這是英國模式的成功之處。
其次,對英國經濟現代化的積極影響。英國崇尚自由在經濟上的表現即經濟上的自由主義。在現代化初期,英國采取對內實行自由放任、對外實行保護關稅的經濟政策。對國內經濟,政府很少進行直接干預,基本采取自由放任主義。亞當·斯密《國富
論》的出版,更是強化了這種經濟上的自由主義觀念。斯密主張國家對經濟采取放任態(tài)度,讓每個人自由地進行經濟活動,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通過關稅保護,英國的國內市場和殖民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qū)。直到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前,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在英國社會都居主流地位,并在從工場手工業(yè)向工業(yè)資本主義過渡的長時段內,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理性思想的孕育
英國人的現代思維方式是在矛盾、沖突中形成的——那是一種對經驗極為尊崇的理性思維方式。英國人的理性思想有別于宗教的盲從與迷信,也有別于德國人那種過于抽象的形而上的理性主義。對事實進行實事求是的觀察與分析,是英國人據以行事的依據,也是這個民族自己極為珍視、幾乎帶著一種宗教似得虔誠心情來看待的精神財富。休謨的懷疑主義為英國的理性主義做出了很大貢獻,因為懷疑主義必然是建立在理性的思維基礎之上的。英國人對任何未被經驗證明的事物,都習慣于用一種冷淡的、漠然的態(tài)度對待,絕不像有些民族那樣輕易地熱烈擁抱一種新理論或撲向一種新事物。從理性主義對英國發(fā)展的影響脈絡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理性與信仰,科學與神學的調和。英國早期理性主義者活動的一大特點是:它并不想否認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而只是力圖將其按照理性的模式進行改造。而后來當理性主義取得了對宗教的決定勝利之后,它的主要著眼點已不是窮追自己的對手,而是如何引導英國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和全民族理性思維的形成。⑤艱苦的生活和嚴峻的國際環(huán)境(先后與西、荷、法等國交戰(zhàn))使英國人養(yǎng)成了勇敢、機智、耐心、目光遠大、堅韌不拔,善于自我克制的美德。這種沉著冷靜的性格已顯示出英國人可以對社會變化持一種理性的態(tài)度。英國人這種理性的態(tài)度使得他們善于調和,不走極端或急烈的變革路線。在英國,人們比在任何其他國家都更習慣于通過感覺而達到科學,而不是通過單純的抽象思維去達到科學。而理性主義在英國興起之時,便與資產階級的實際利益相結合起來,成為資產階級反對神權的有利武器,這種實用性也造就了在以后歷次的英國政治制度的變革中,大多是追求政治運作中的實際內容,而很少涉及到制度本身的形式的變化。
(三)寬容的宗教政策
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在近代的發(fā)展和演變歷史,就是清教徒主義引導其步入現代化進程的歷史,清教徒主義與現代化的淵源關系,在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崛起過程中,一覽無遺。⑥宗教改革使英國成為一個新教國家,政府實行比較寬容的宗教政策。一方面,寬容的宗教政策吸引了大批來自大陸的新教移民,對英國近代紡織業(yè)的發(fā)展起了極大推動作用。“光榮革命”以后,雖一度在政治上排斥天主教徒和其他非國教徒,但對異教徒的迫害遠不如天主教國家那么嚴厲。1689年英國頒布《信教寬容法》,放寬和廢除了對非國教徒的限制。那些不堪忍受宗教迫害的弗萊芒新教徒和法國胡格諾教徒大量遷入英國,帶來了資金和先進的紡織技術,并且建立了紡織工業(yè),為英國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提供了重要條件。另一方面,新教中的“清教”倫理促進了資本積累并構成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現實推動力。清教信奉“成事在神,謀事在人”的預定論,贊許現世財富的積累,提倡節(jié)儉,把事業(yè)的成功看成是上帝的恩惠,上帝的圣訓就是“你須為上帝而辛勞致富,但不可為肉體、罪孽而如此”。英國寬容的宗教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成為推動其經濟不斷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當然,英國傳統文化對其現代化進程也有消極的影響。英國人尊崇傳統的風尚阻礙了工業(yè)化初期的革新精神,面對新一輪的技術變革浪潮,他們或陶醉于現有勝利的陶醉,或躊躇于革新技術的耗資。遲疑的后果,使英國逐漸失去了原先的技術優(yōu)勢,逐漸被后發(fā)現代化國家所超越,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在二十世紀的相對衰落。正如錢乘旦先生所言:“一個民族往往容易在前進的道路上戰(zhàn)勝迎面撲來的艱難險阻,但要戰(zhàn)勝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成績和榮耀卻相對困難。因為在成功的陶醉下,人們往往忘記了使自己取得成功的那些最可寶貴的東西?!贝送猓鐣7沦F族、向上看的價值取向也反向造成了企業(yè)家精神的衰退。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對英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影響深遠。馬爾庫塞說過:“觀念和文化的東西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它可以改變人,而人是能夠改變世界的?!雹哂默F代化模式是內源型的,其發(fā)生是因為傳統社會內部自發(fā)孕育了向現代社會過渡的多元因素,但是,在這一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傳統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注釋:
①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7頁.
②錢乘旦、陳曉律.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頁.
③[英]阿·萊·莫爾頓著,謝璉造、瞿菊農等譯.人民的英國史.北京:三聯書店,1976年,第336頁.
④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第192頁.
⑤錢乘旦、陳曉律.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5頁.
⑥于歌.現代化的本質.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5頁.
⑦[美]赫伯特·馬爾庫塞著,李小兵譯.審美之維.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2頁.
[1]錢乘旦、陳曉律.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2]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3]王章輝.英國文化與現代化.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年.
[4]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5][美]克萊頓·羅伯茨、戴維·羅伯茨著,潘興明等譯.英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K561
A
1005-5312(2014)08-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