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芳
(江蘇 宜興 214221)
漫談紫砂工藝
葉芳
(江蘇 宜興 214221)
隨著宜興紫砂壺的收藏熱及它的經(jīng)濟價值增大,目前市場上出了許多偽劣之作,或冒前人名作,或用異地劣泥,工藝及質(zhì)地十分粗糙,紫砂收藏者必須認真辨別才是。一般來講,真品的壺身分量較重,色澤光潤,質(zhì)地細膩,敲之明脆鏗鏘。
紫砂;宜興;工藝
宜興紫砂壺,長久以來,即被人們推崇為理想的注茶器。紫砂壺優(yōu)良的實用功能,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即有所記載。明清兩代人們認為茶壺之所以“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陶”,是由于紫砂壺能發(fā)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奪香,又煮熟湯氣。關于“越宿不餿”的說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主要是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所決定的。紫砂壺是一種雙重氣孔結(jié)構(gòu)的多孔性材質(zhì),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較長的時間,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比較欠缺。
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址的發(fā)現(xiàn),并證實了宜興紫砂宋代已有?!兑伺d羊角山古窯址調(diào)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結(jié)論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堯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蘇東坡“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為其依據(jù),從而認為“宜興紫砂器已獲得當時嗜好飲茶風尚文人的稱頌”。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史》頁392“江蘇宜興窯和紫砂器”一節(jié)云:“紫砂器”創(chuàng)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
紫砂陶壺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紫砂茶具泥質(zhì)天成,用深藏在當?shù)厣礁怪刑赜械淖稀⒓t等彩泥,加工成型,再放到1100-1200℃的高溫窯爐中燒成陶。由于泥料中含有氧化硅、鈉、鉀、錳、鎂等多種化學成分,燒后的成品赤如紅、紫如葡萄、赭如墨菊、黃如柑橙,絢麗多彩,變幻莫測。紫砂茶具造型數(shù)以千計,“方非一式,圓無一相”,有仿幾何形體造型,工藝精湛,色澤純樸。如老泥與天青泥、石黃泥調(diào)和即呈古銅色;梨皮泥和細白泥調(diào)和呈淡墨色等等。經(jīng)選泥、養(yǎng)土(窖藏一段時間)、洗泥等許多工序后才能制作。并因泥色和質(zhì)地的不同,泥料呈現(xiàn)出各種色彩,如石黃泥呈朱砂色、天青呈暗肝色等。制陶藝人往往又以不同質(zhì)地的陶土加以調(diào)和、進行創(chuàng)新。人們通常見到的紫砂壺,主要原料是紫砂泥,其顏色紫紅,質(zhì)地細膩柔韌。燒成后的紫砂壺分幾十種顏色,主要有海棠紅、豬肝紅、大刺紅、葵黃、芝麻黃、豆青、墨綠、榴皮、葡萄紫、瑯王干翠等。又有圓球、鵝蛋、冬瓜、束腰、美人肩、將軍盔等各種壺體變化造型??芍^方非一式、圓不一相。
紫砂壺的外型款式雖千姿百態(tài),但總的來講可分為四大類型:光素型。這類壺外形簡樸無華,表面光滑,富有自然光澤。根據(jù)圓球、圓柱、四方、八方等幾何形狀為依據(jù)而制作。常見有圓壺、四方壺、六角菱花壺、直腹壺等。仿生型。這類壺以塑捏為主,做工精巧、結(jié)構(gòu)嚴謹。多仿照樹木和花卉的枝干、果實、葉片及動物或生活用品的形狀制作,栩栩如生、質(zhì)樸親切。常見的有松段壺、梅樁壺、扁竹壺、南瓜壺、魚壺、貓壺、船形壺、蒲包壺等。藝術型。這類壺不僅造型多變,往往又集書畫、詩文、雕塑、泥繪、彩繪、包錫鑲嵌等于一體,給人以綜合性的藝術享受。常見的有浮繪山水壺、雙喜壺、漢簡壺等,“曼生壺”是其代表作。特種型。這類壺包含兩個品種:一是含有現(xiàn)代陶藝意味,不受傳統(tǒng)壺藝約束,充分展示作者個性并刻意創(chuàng)新的紫砂壺。一種是專門為福建、廣州、臺灣啜飲烏龍茶制的特殊茶具,又稱功夫茶具。此類紫砂壺體態(tài)嬌小,容量一般在50-100毫升,而與壺配套的4個茶杯更是小得出奇,如同半個乒乓球,容量僅5毫升左右。除以上四種大的類型外,還有許多混合型的紫砂壺,林林總總,各有風韻。受紫砂壺制作的繁復工藝和制陶藝人們的名氣以及名人名壺擁有者的地位象征等因素的影響,紫砂壺自明代以來一直身價不減,許多收藏家甚至傾其家財而求一紫砂珍品。
紫砂壺與施釉的陶瓷茶壺相比,茶湯確實不易變質(zhì)發(fā)餿。這種功能由茶壺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決定。紫砂壺的嘴?。ㄗ炝鞒隹诔梢欢ǖ男苯牵乜趬厣w配合密切,位移公差0.5mm,口蓋形式都成壓蓋結(jié)構(gòu)。而施釉茶壺,壺嘴大都口朝上,口與蓋的位移公差達1.5mm左右,且口蓋形式都成嵌蓋結(jié)構(gòu)。由于紫砂壺制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壺,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nèi)的渠道。因此,相對地推進了茶汁變質(zhì)發(fā)餿的時間。
隨著宜興紫砂壺的收藏熱及它的經(jīng)濟價值增大,目前市場上出了許多偽劣之作,或冒前人名作;或用異地劣泥,工藝及質(zhì)地十分粗糙,紫砂收藏者必須認真辨別才是。一般來講,真品的壺身分量較重,色澤光潤,質(zhì)地細膩,敲之明脆鏗鏘。同時,壺底和壺蓋內(nèi)(甚至在壺把及提梁的下方)均有陽文名章款識,偽劣之作大多體輕、色暗、質(zhì)粗、聲悶或無名章款識,即便有,也是陽文陰文混雜,字跡潦草模糊。更有壺體上涂以川蠟、地板蠟等使其色澤光亮以充上品者,或涂以柏油、鞋油以充古器者。
[1]高英姿.紫砂名陶典籍、宜興紫砂藝術文化叢書.浙江攝影出版社, 2000年出版.
[2]山谷.中國紫砂大師(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3]李敏行.紫砂新鑒.上??萍汲霭嫔?2009年.
J527
A
1005-5312(2014)08-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