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桂枝
(儀征市檔案局,江蘇儀征,211400)
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糧食都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是歷朝歷代君王關(guān)注的大事,這在以農(nóng)耕為主的封建社會更顯突出,農(nóng)業(yè)稅成為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之一。在當代人的記憶里,江淮一帶“雙季稻”一詞的出現(xiàn)與廣泛使用,似乎始于“文革”后期的1970年代。翻閱《清宮揚州御檔》,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清代初年,近300年前的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1717年-1718年),揚州、蘇州一帶就曾經(jīng)試種御稻(雙季稻),這可能是檔案記載較早的官方組織的水稻專項科研項目之一。
近十件珍貴的《清宮揚州御檔》,向我們再現(xiàn)了300年前發(fā)生在揚州等地的轟轟烈烈試種“雙季稻”的情形。當年由康熙帝親自倡導(dǎo),由兩淮商人、百姓合力試種雙季稻的開拓之舉,如今已成為歷史的記憶。當年之事成功與否?很難定論,也不重要,但作為舉官民之力積極投入的一項持續(xù)多年的農(nóng)業(yè)科研活動,其對農(nóng)業(yè)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康熙帝抓農(nóng)業(yè)先抓良種培育及推廣的做法,給我們留下有益的啟示。
1970年代“畝產(chǎn)千斤”已經(jīng)是非常高了,能不能再高呢,有人提出“試種雙季稻的設(shè)想”。經(jīng)過精心的準備和動員,用一小部分田塊做試驗,第一年真是手忙腳亂——搶收早稻,搶栽晚稻,忙得都喘不過氣來。天公作美,兩季稻都收到了。經(jīng)過測算,成本大大提高,人累得要死,各季都沒有單季的高,總產(chǎn)量(1200-1300 斤)超過單季。次年再戰(zhàn),第二季稻的產(chǎn)量有了明顯提高,或許是老天幫忙,畢竟第二季稻對老天的依賴太大,也有顆粒無收的年份。種“雙季稻”的田塊幾乎是沒有辦法種麥子的,后來又有了高產(chǎn)的“雜交稻”,麥子的產(chǎn)量也大大提高了,蘇北“雙季稻”的試驗種植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以上一段紀實文字,記述了1970年代蘇北里下河地區(qū)雙季稻試種的一段歷程。
從客觀上講,揚州及兩淮一帶的氣候等條件并不十分符合種植雙季稻的基本要求。但是今天的人們應(yīng)該記住“在科學(xué)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雙季稻雖然在揚州成了歷史,但試種雙季稻的人卻是可敬可佩的,尤其是《清宮揚州御檔》向我們展示的當年在康熙帝的倡導(dǎo)下,兩淮商人、百姓試種雙季稻的開拓之舉。
據(jù)史料記載: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下旬的一天,在中南海豐澤園的御稻田中,康熙偶然發(fā)現(xiàn)一株鶴立雞群的稻子,高出眾稻之上,而且顆粒已經(jīng)成熟。“忽見一棵高出眾稻之上,實已堅好”(康熙:《幾暇格物編》卷下《御稻米》)。于是,他把這一株先于其他稻穗成熟的稻穗取下來,專門收藏起來。第二年春上,把它作為種子,單獨播下,細心管理,另外栽插,以和其他稻種對比。到收割時,這株稻穗果然比其他早熟,康熙帝將它們?nèi)∽鞣N子,下年再擴大試種。這樣前后經(jīng)過十多年,康熙帝終于培育成了一個新的高產(chǎn)、早熟優(yōu)良稻種:“其米色微紅而細長,氣香而味豐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p>
康熙帝馬上想到應(yīng)該將它推廣,以讓各地增加糧食收成,解決民眾吃飯問題。他先在河北承德地區(qū)試種,獲得成功,使南方水稻北移到了河北。他賦詩一首:“紫芒半頃綠陰陰,最喜先時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廣布,可能兩次見秧針?!保ā犊滴踉娺x——早御稻》)。康熙帝感到,六月就收獲了稻子,還可以再種一次,一坵田若真能收獲兩季水稻,全國就可以增加很多糧食??滴醯蹧Q意要在江南推廣其水稻良種。于是,他首先想到親信李煦,下旨讓其先在江南的蘇州試種雙季稻。
李煦,《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父親的親娘舅,時任蘇州織造,因多次備辦康熙南巡有功,敘加大理寺卿銜和戶部右侍郎銜??滴跷迨哪辏?715年),康熙向李煦“特賜御稻谷子一石,”并“諭知督撫”。李煦不敢怠慢,馬上將稻種向部屬和親戚分派下去,自己留下六斗,在蘇州試種六畝五分田。農(nóng)歷四月初十日插秧,七月十三日“收谷十八石二斗五升”(《李煦奏折》),平均畝產(chǎn)二石八斗。第二季稻于七月二十八日插秧,但結(jié)果不理想,每畝收谷不滿一石。李煦將實情稟報,康熙帝見到奏折后,分析情況,認定是早稻插秧時間晚了,影響了第二季稻的生長,于是他批云:“凡所種至立秋后未必成實,四月初十種遲了,京里的六月二十日已得進矣?!敝?,在康熙帝支持鼓勵下,李煦領(lǐng)外甥曹頫,又繼續(xù)第二季稻試驗,終于獲得成功,積累了經(jīng)驗,并在各地產(chǎn)生積極的社會影響??滴跷迨迥辏?716年)康熙朱批道:“各官府民要者,盡力給去,無非廣布有益,浙江、江西要的也給。”
康熙帝對水稻的種植可以說是一往深情。他的詩中對水稻的育種、拔秧、插秧、收刈、拾穗等全過程都有具體的描寫,其組詩《題農(nóng)耕圖》中就有詳細的描寫:
初秧:一年農(nóng)事在春深,無限田家望歲心。最愛清和天氣好,綠疇千頃露秧針。
拔秧:青蔥刺水滿平川,移植西疇更勃然。節(jié)序驚心芒種迫,分秧須及夏初天。
插秧:千畦水澤正彌彌,競插新秧恐后時。亞旅同心欣力作,月明歸去莫嫌遲。
收刈:滿目黃云曉露晞,腰鐮獲稻喜晴暉。兒童處處收遺穗,村舍家家荷擔歸。
持穗:南畝秋來慶阜成,瞿瞿未釋老農(nóng)情。霜天曉起呼鄰里,遍聽村村打稻聲。
這組詩里展示出農(nóng)民種水稻的系列場景,語言明快。由于康熙帝有種植水稻的親身體驗,他的這些詩句雖算不上佳作,但貼近生活,具有泥土氣味和生活氣息。
李煦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三月十一日《奏報蘇揚二月糧價及遵旨發(fā)給御稻情形事》奏折中,向康熙帝呈報了御稻(雙季稻頭季)種子的分發(fā)情況:“奏竊御種稻子,奴才稟遵諭旨,凡各處來者并皆給發(fā),浙江升任撫臣徐元夢、江西撫臣佟國勷各領(lǐng)去五石,其江寧撫臣吳有禮領(lǐng)去二十石,即轉(zhuǎn)分發(fā)下江各府矣。上江安徽等各府,奴才交與安徽糧道臣王希舜稻子二十石轉(zhuǎn)令分發(fā)。至于蘇州鄉(xiāng)紳耆老百姓與兩淮商人,凡有來請稻子者,俱陸續(xù)分給并詳告以布種之法矣,今年奴才蘇州種御稻八十畝,已于三月初九谷雨之前插秧訖……”對此奏疏,康熙帝朱批“知道了”。
從上奏折中,我們可以看出,康熙帝將試種御稻的組織之事交給了李煦,顯示出他對李煦的重視和信任。“凡有來請稻子者,俱陸續(xù)分給并詳告以布種之法”。這就是說,試種御稻還采取了自愿的政策,凡參與種植者,官方均無償提供稻種并施以簡要“培訓(xùn)”。李煦對此事也十分盡心盡力,除了做好稻種分發(fā)外,還親自領(lǐng)銜試種任務(wù),承種御稻田80畝。
康熙五十六年,李煦在三月十一日向康熙帝上折,呈報御稻種分發(fā)之事后。又于六月十二日、七月初十日和十月十一日分別上折,呈報頭季稻生長、收割以及第二季稻種植收獲情況。其中,六月十二日上呈的奏折《奏報揚州蘇州六月雨水苗情并蘇州所種御稻情形事》中提到:“奴才所種御稻比去年甚好,收割在邇,俟刈獲之后另當奏聞惟是……”康熙帝朱批:知道了,前者已有旨了。
近一個月后的七月初十日,李煦在《奏報蘇州御稻收獲及蘇揚二地雨水糧價等事》奏折中又向康熙帝呈報了頭季稻收獲、第二季稻秧栽插情況。奏折寫道:“竊蘇州所種御稻于六月二十一日收割之后,即星飛收拾原田,趕緊插第二次秧,已于六月二十九日種完訖。至于蘇州鄉(xiāng)紳與兩淮商人領(lǐng)種御稻,各家俱已收完,亦于立秋前布種。第二次秧苗矣其所收之數(shù),奴才另開細單進呈御覽……”由于缺乏“另開的細單”等更多的折件檔案資料,對于康熙五十六年頭季稻的產(chǎn)量等信息,我們無從查考,但從現(xiàn)有的折件中還是可以捕捉到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如頭季稻收割、二季稻秧栽插的時間等。從李煦六月十二日的奏折“奴才所種御稻比去年甚好……”的文字里,很容易推斷出,至少在上一年,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揚州一帶就已開始了雙季稻的試種事宜。
時至十月,到了江浙一帶的秋收季節(jié),李煦及時向康熙帝呈報第二季稻收割等事宜。在十月十一日《奏報蘇州揚州九月收成分數(shù)及糧價并御稻種收情形事》的折件中,李煦提到:“奴才所種第二番御稻,已于十月初二日收割,每畝得稻子二石五斗,謹?shù)a新米五升進呈。而耆老百姓有來求稻子者,奴才即為給發(fā)。至于蘇州鄉(xiāng)紳、揚州商人所種第二番御稻亦皆收訖,其收數(shù),奴才另單細開……”這份奏折文字不多,卻告訴康熙帝五條信息:一是李煦收割晚稻的時間為十月初二日至十日;二是他所種八十畝御稻的平均產(chǎn)量為二石五斗;三是他向康熙帝“進貢”了五升新米;四是繼續(xù)向百姓無償發(fā)放御稻種子,擴大試種面積;五是稟明揚州、蘇州一帶所種御稻(晚稻)全部收割完畢。其中李煦所種晚稻的平均畝產(chǎn)為二石五斗,按清代衡制,一石稻子有141 斤,一石有10 斗,二石五斗即為353斤。
康熙五十七年,李煦繼續(xù)御稻試種工作,從播種到收獲等環(huán)節(jié),照例忘不了向康熙帝呈報情況。在四月二十五日《奏報蘇州揚州三月禾苗糧價及御香稻插種事》折件中,李煦寫道:“……種御稻八十畝,已于三月二十日谷雨前插秧,其續(xù)發(fā)香稻亦如法插秧矣?!钡搅肆率眨铎阍凇蹲鄨筇K州揚州五月糧絲價及御香稻種收情形事》折件中,向康熙帝呈報了御稻生長情況:“……所種御稻,現(xiàn)已俱秀,大約七月初二三可以收割,惟奉發(fā)香稻于四月二十五日種秧,目下已當六月之半,禾苗僅止一尺,未知是地土不宜之故,或因初種不明其性,插秧耘耨未得其法所致。奴才看往后再為奏聞……”這兩份奏折中除涉及御稻栽種事宜,還提到了“香稻”一詞。我們可從折件中所提該“香稻”生長發(fā)育不良“或因初種不明其性,插秧耘耨未得其法所致”得知,康熙帝在蘇州、揚州一帶又新增了一個試種品種——“香稻”。
在李煦有關(guān)試種御稻的奏折里,有兩份結(jié)構(gòu)和所及內(nèi)容相仿的折件,這就是上呈于康熙五十七年七月十六日、九月二十五日,奏呈兩淮商人高萬順等12 人種田畝數(shù)及第一、第二季的收稻數(shù)單(括號內(nèi)為第二季收稻數(shù)):商人高萬順種3 畝,每畝收三石三斗(一石九斗);商人閔德裕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一斗(一石八斗);商人馬德隆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二斗(一石九斗);商人吳敦厚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一斗(一石八斗五升);商人程弘益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一石八斗);商人吳德大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一石八斗五升);商人吳握玉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一斗(一石六斗三升);商人徐尚志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一石五斗五升);商人汪德睦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二斗(二石);商人喬履順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一斗(一石六斗);商人項鼎玉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一石七斗);商人何義大種二畝,每畝收三石一斗(一石八斗五升)。從上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得知,揚州一帶試種雙季稻的商人有12個,除高萬順種3畝外,其余11人均為2畝,計25畝。就平均畝產(chǎn)而言,第一季產(chǎn)量最高的是高萬順,畝產(chǎn)三石三斗,相當于今天465 斤;第二季產(chǎn)量最高的是汪德睦,畝產(chǎn)二石,相當于今天282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