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太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2)
太原湖濱廣場綜合項目位于太原市迎澤公園東北角,東臨青年路,北接迎澤大街,建筑場地總用地面積48 412 m2,總建筑面積19.14萬m2,地下室層數(shù)為3層,地面以上由1幢48層的寫字樓及酒店(以下簡稱塔樓)和4層裙房組成,其中塔樓的建筑面積約為7.8萬m2。各專業(yè)綜合確定為丙類建筑。塔樓與裙房間設置抗震縫,由于本工程地下室在框柱外包裹150 mm,縫寬按裙房頂部的計算位移和規(guī)范值綜合確定為150 mm[1],工程上實際采用的縫寬為300 mm。裙樓和塔樓結構梁板在1層以上完全獨立,形成各自結構單元,塔樓的建筑總高度為208 m,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塔樓建筑結構的安全等級為一級。建筑物剖面圖見圖1。
圖1 建筑物剖面圖
該塔樓的結構設計基本參數(shù)均按照現(xiàn)行國家規(guī)范和相關報告進行取值。根據(jù)山西省地震災害研究所提供的《太原湖濱廣場綜合項目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綜合確定該場地類別為Ⅲ類,多遇地震作用下特征周期為0.45 s,太原地區(qū)的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基本計算參數(shù)取值均按照現(xiàn)行規(guī)范取值[1],鋼管混凝土結構阻尼比0.04,周期折減系數(shù)0.8[4];中震不屈服或彈性計算時,地震影響系數(shù)按多遇地震的2.8倍取值為0.448,荷載分項系數(shù)取1.0,但保留各自的組合系數(shù),內(nèi)力的調(diào)整系數(shù)與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均取1.0[5];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阻尼取 0.05,罕遇地震作用下場地的特征周期取0.50 s,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采用0.9[1]。
塔樓平面為矩形,采用鋼管混凝土—混凝土核心筒結構雙重抗側(cè)力體系,25層以下框架柱外圍尺寸為41.4 m×37 m,核心筒平面尺寸為23.6 m×19.8 m,如圖2所示。25層~47層屋面框架柱外圍尺寸為32.6 m×37 m,核心筒平面尺寸為13.8 m×19.8 m,如圖3所示。收縮比例為21.2%。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47層頂)的高度為185.60 m,超過《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中關于鋼管混凝土—混凝土核芯筒限值150 m,超限比例為23.7%;大堂存在多處挑空,挑空面積占31.8%,樓板布置形成L形,造成平面剛度急劇變化。根據(jù)建設部第111號,塔樓為超限高層。
圖2 1層~24層墻柱布置圖
圖3 25層~47層墻柱布置圖
塔樓典型框架柱截面尺寸從下往上依次為1 500×1 500~800×800,框架柱混凝土強度等級由低區(qū)向高區(qū)分別采用C60~C40,鋼管混凝土柱的含鋼率控制在4% ~13%;核心筒外圍墻厚1 000 mm~600 mm,核芯筒混凝土強度等級由低區(qū)向高區(qū)分別采用C60~C40;樓蓋選用鋼梁—組合樓板體系,型鋼梁與內(nèi)筒鉸接,在其相交位置預設型鋼或預埋件,方便內(nèi)筒與型鋼混凝土梁的連接。設置兩個加強層,設置位置分別為24層和40層(利用設備層),兩個方向同時對稱設置,形式為伸臂H型鋼桁架。
鑒于建筑物的高度已經(jīng)超過現(xiàn)行規(guī)范的B級高度,所以在滿足B級要求的同時需要采取其他措施。
1)采用型鋼梁,型鋼梁與鋼管柱剛接,與混凝土核芯筒采用鉸接。提高結構的整體抗震能力。
2)設置加強層。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側(cè)力剛度,采取加強框柱間外環(huán)梁的剛度和在24層和40層分別對稱設置斜腹桿加強桁架,以控制結構的整體位移,加強層的斜桿按中震不屈服進行抗拉壓設計,弦桿按中震不屈服抗彎、中震彈性抗剪設計。
3)對于一層樓板開洞率過大及其相關問題。a.采用將本層以及上下層樓板加厚,配筋加強的措施,板厚及配筋根據(jù)有限元的分析結果進行設計;b.由于樓板取消,與核芯筒相連的框架梁取消,造成長短柱共同存在,設計時長柱(兩層通高)和短柱(層高)分別能夠承擔本層的全部框架剪力,框架柱及核芯筒剪力墻均按“中震彈性”進行抗剪設計,按“中震不屈服”進行抗彎設計。
4)對于25層建筑物收進23.7%,造成結構豎向剛度突變,一方面對此部位加強內(nèi)力計算分析,并對24層~26層的抗震墻按底部加強的要求采取構造措施,并且上述3層框架柱及核芯筒剪力墻均要按照“中震彈性”進行抗剪設計,按“中震不屈服”進行抗彎設計。
5)驗算罕遇地震下彈塑性變形。
總體上來講,在超限高層進行抗震性能目標分析時,按照“三水準兩階段”[1]的抗震基本要求,首先要保證在中震作用底部加強區(qū)、加強層等部位主要抗側(cè)力構件的正常工作,因為其關系到結構體系及計算模型是否可信的前提條件。而在計算分析過程中,上述部位的核芯筒的應力應變表現(xiàn)復雜程度要遠大于框架柱,在計算分析結果中應充分重視。
1)建筑物抗震的底部加強區(qū)[2]和加強層及其上下一層(以下稱“重要部位”)的核芯筒抗震墻,抗彎設計驗算的目標為“中震不屈服”。各種荷載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內(nèi)力調(diào)整系數(shù)均取1.0,相應的組合系數(shù)應予以保留,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γRE均取為1.0,材料強度則采用其標準值[5]進行驗算。例如根據(jù)塔樓模型計算,首層PW3的彎矩設計值17 983 kN·m,實際暗柱兩端配筋按性能設計的配筋率進行設計,按底部加強區(qū)采用24φ25,大于計算值,能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要求。底部加強區(qū)和加強層核芯筒抗震墻均進行了抗彎驗算,驗算結果為:局部薄墻暗柱存在計算超筋現(xiàn)象,可以通過放大暗柱尺寸或設置型鋼予以解決。同時對于“一”字墻,要對墻體平面外的抗彎進行驗算,性能目標亦為抗彎不屈服。
2)“重要部位”抗震墻的抗剪性能設計驗算目標為“中震彈性”。例如核芯筒外墻PW3,在首層的墻厚900 mm,長度7 100 mm,軸力設計值85 642 kN,軸壓比0.49,為核芯筒中軸壓比最大的一段墻。在中震作用下的剪力設計值為17 139 kN,抗剪鋼筋的計算面積為10 139 mm2,按四排、間距100 mm配筋,單根鋼筋的面積為258 mm2,在大震作用下的剪力設計值為26 351 kN,小于規(guī)范要求的0.15fcbh(31 010 kN),能夠滿足設計要求。據(jù)此進行“重要部位”抗震墻的抗剪驗算。驗算結果表明重要部位的墻體均滿足“中震彈性”的要求。
3)“重要部位”的框架柱的驗算。首先明確在超限高層的計算分析中,框架部分承擔的剪力取值=max{不小于本層地震剪力的10%、各段結構底部剪力的20%、框架部分各樓層柱最大剪力的1.5倍}。例如首層的框架柱。前面已經(jīng)說過,首層存在挑空,部分框架梁缺失,在首層和2層形成了長短柱共存的情況。此時長、短柱應分別進行承擔全部底層框架剪力的驗算。根據(jù)模型的中震計算結果,首層基底Y向總剪力40 385.13 kN(較大值),框架部分的計算剪力5 462.98 kN(Y向)。進行內(nèi)力調(diào)整,取基底剪力的20%和框架計算剪力的1.5倍兩者的較大值,即0.2×40 385.13=8 077.03 kN 和1.5 ×5 462.98=8 194.47 kN 兩者中的較大值,為8 194.47 kN,由全部的長柱和全部的短柱各自承擔。由于長柱的數(shù)量(6根)比短柱(12根)少,但截面相同,故可以僅驗算長柱。調(diào)整后的柱內(nèi)力為8 194.47/6=1 365.75 kN。柱截面為1 500×1 500×50矩形鋼管,內(nèi)灌C60自密實混凝土[3]。柱剪力可假定由鋼管管壁承受,其剪切強度應滿足下式[4]:
所以柱的抗剪承載力設計值為:2×50×(1 500-2×50)×155=21 700 kN,可以滿足設計要求。
4)伸臂桁架按“中震不屈服”進行設計驗算。計算參數(shù)取值這里不再詳述。對于桁架的腹桿,分別進行中震作用下的抗拉和抗壓不屈服驗算,24層腹桿的最大拉力為14 165 kN,最大壓力為-13 883 kN,40層腹桿的最大拉力為14 599 kN,最大壓力為-14 402 kN,需要說明的是,最大壓力和拉力均出現(xiàn)是不同編號斜桿件,40層的桁架桿件內(nèi)力可以大于24層相應位置的桿件內(nèi)力。實際選用截面為H600×400×40×40,材質(zhì)為Q345B,可以滿足承載力要求。伸臂桁架的弦桿為相應部位的框架梁,應按“中震不屈服”進行彎矩驗算,“中震彈性”進行抗剪驗算。
5)罕遇地震下的彈塑性變形分析。本工程由于結構高度超過規(guī)范限值23.7%,并在25層起一個方向平面內(nèi)收,造成此處剛度明顯變化,為了控制位移、調(diào)整豎向剛度的急劇變化,設置了伸臂鋼桁架,此區(qū)域結構構件數(shù)量明顯增加,結構構件傳力相對較復雜,應采用空間結構模型進行罕遇地震下的靜力彈塑性分析,并考慮施工過程的影響[2]。
罕遇地震下場地特征周期為0.50 s,結構阻尼取0.05[1]。模型時程分析模擬計算結果顯示,在靜力彈塑性分析過程中,隨著地震作用的增大,中層間位移角較大的樓層,首先在剪力墻的連梁上、隨后梁柱節(jié)點處的框架梁出現(xiàn)塑性鉸,然后向上、下部樓層逐漸發(fā)展。當發(fā)展至加強層時,伸臂桁架斜撐端部也逐漸出現(xiàn)塑性鉸。由此可以看出結構構件的布置及截面選擇基本合理,能夠滿足“強柱弱梁”的基本要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整體變形未超過規(guī)范限值,X方向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163,Y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角1/175,均不超過1/100限值要求,即滿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標準。
本工程塔樓屬于超高層建筑。由于在結構設計中采取了較為合理的應對措施,在主要部位、主要構件上比較充分體現(xiàn)了規(guī)范要求的“強剪弱彎”“強柱弱梁”的設計精髓,結構體系中的重要薄弱部位得到充分加強,使結構體系的抗震能力得到比較充分的發(fā)揮。滿足了規(guī)范要求結構體系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設防目標[1]。
[1]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S].
[2]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S].
[3]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
[4]CECS 28:2012,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S].
[5]龔思禮.建筑抗震設計手冊[M].第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