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英,郭來敬,廖燕華,劉海燕
(1.北京大學首鋼醫(yī)院古城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100043;2.北京大學首鋼醫(yī)院慢性病研究所,北京100041)
尿酸(UA)是嘌呤堿在人體內(nèi)的主要代謝產(chǎn)物,正常人UA約80%來源于內(nèi)生嘌呤核苷酸的分解,20%來源于食物,UA在細胞外液以尿酸鹽的形式存在,且主要通過腎臟排泄。目前國內(nèi)外已發(fā)表了大量關于血清UA與心血管病的關系的研究報道,但UA是否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特別是與年齡、超重、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之間的關系,目前的流行病學研究尚未完全明確[1-2]。筆者對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古城社區(qū)445名隨訪人群的血清UA水平進行了分析,以了解該社區(qū)人群血清UA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為高尿酸血癥(HUA)的深入研究提供客觀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8月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古城社區(qū)18歲以上常住居民445名,男318名,女127名;年齡22~59(36.91 ±9.09)歲。
1.2 方法 記錄受檢者的性別、年齡,測量身高、體質(zhì)量、血壓。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2mL,分離血清立即檢測血清UA、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BG)水平。受檢者抽血前1 d晚餐后禁食。
1.3 診斷標準 根據(jù)2003年《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3]:BMI≥24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BMI≥24 kg/m2即視為BMI超標。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4]:收縮壓(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和舒張壓(DBP)≥90 mmHg,或有明確高血壓病史正在服用降壓藥者為高血壓。TC≥5.70 mmol/L或/和 TG≥1.70 mmol/L為高血脂癥。高尿酸血癥判斷標準:男 UA>416 μmol/L,女UA >357 μmol/L。根據(jù) 2010年糖尿病防治指南[5]:FBG≥7.0 mmol/L 為糖尿病,6 mmol/L <FBG <7 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IFG),兩者統(tǒng)稱為空腹血糖異常。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6.0軟件統(tǒng)計分析,2組間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多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血清UA水平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相關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性別血清UA水平比較 血清UA值的頻數(shù)分布基本符合正態(tài)分布圖。以四分位數(shù)對血清UA水平進行分層,男性血清 UA 四分位數(shù)分別為 292.00 μmol/L、333.00 μmol/L、382.50 μmol/L,女性為 194.00 μmol/L、224.00 μmol/L、260.00 μmol/L。總體血清 UA 值(309.30 ± 82.16)μmol/L,男性血清 UA 值(340.20 ±70.41)μmol/L,女性(231.93 ±53.57)μmol/L,男性明顯高于女性(P<0.01)。
2.2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血清UA水平比較 各年齡組的男性血清UA水平均高于女性(P均<0.01)。女性血清UA水平隨年齡增加有增高趨勢,但各年齡段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血清UA水平比較(±s,μmol/L)
表1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血清UA水平比較(±s,μmol/L)
年齡分組男n 血清UA濃度女n 血清UA濃度t P<30歲117350.32±72.7225228.12±48.858.0130.00030~39歲 102339.12±61.6244231.43±57.319.8900.00040~49歲 66327.03 ±77.3546230.30±54.177.3170.00050~59歲 32333.16 ±71.8312247.92±50.013.7690.001 F 1.6960.408 P 0.1680.748
2.3 不同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血清UA水平比較 按是否存在體質(zhì)量超標、肥胖、空腹血糖受損、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分組,觀察各組的血清UA水平,具有心血管危險因素組的血清UA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組(P均<0.01),肥胖組的血清UA水平顯著高于超重組(P<0.01),空腹血糖受損組和糖尿病組的血清U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血清UA水平比較(±s,μmol/L)
表2 不同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血清UA水平比較(±s,μmol/L)
注:①與超重組比較,P <0.05。
危險因素 組別 n 血清UA水平F P體質(zhì)量指數(shù)正常組超重組肥胖組23016847286.44 ±80.11323.60 ±71.41370.06 ±86.97①27.1680.000血糖濃度正常組空腹血糖受損組糖尿病組394447307.01 ±82.98330.14 ±75.64307.14 ±63.181.5740.208血壓正常組正常高值組高血壓組3397234300.87 ±78.18339.32±90.26329.82±86.987.8900.000血脂正常組血脂異常組185260296.08 ±82.20318.71 ±80.98-2.8870.004
2.4 血清UA與傳統(tǒng)心血管危險因素關系的多元回歸分析以UA水平為因變量,選擇逐步入選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時,年齡、TC、TG、LDL- C、HDL - C、FBG、SBP、DBP、BMI被引入回歸模型?;貧w方程的復相關系數(shù)為0.556,決定系數(shù)(r2)為0.309,經(jīng)方差分析,F(xiàn)=39.198,P<0.01,回歸方程有效,結(jié)果顯示年齡、SBP、HLD-C、TC、BMI為血 UA影響因素(P<0.01)。見表3。
表3 血UA影響因素多元回歸分析
近年來原發(fā)性HUA的發(fā)病率明顯增高,但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血UA水平及HUA發(fā)病率不同。本研究顯示,血清UA含量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為:①雌激素可能抑制腎臟UA重吸收,促進UA的排泄;②大多數(shù)男性長期飲酒,乙醇氧化后乳酸生成增加影響了UA的排出。男性和女性的血清UA水平隨年齡增長表現(xiàn)出不同的趨勢:女性血清UA水平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而男性則有降低的趨勢。女性一般于50歲左右進入更年期,之后雌激素水平逐漸下降,大多數(shù)婦女在絕經(jīng)后的1 a中出現(xiàn)雌激素缺乏,因此,女性在絕經(jīng)后血清UA水平明顯增高,提示雌激素可能是UA升高的保護性因素。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嘌呤食物攝入增加,西方生活方式的引入,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血糖異常患者人數(shù)增多,而這些是代謝綜合征的主要內(nèi)容。其核心為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與血清UA水平的升高密切相關[6-7]。胰島素抵抗可增加肝臟的脂肪合成,導致嘌呤代謝紊亂,血清UA水平增高,并可使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刺激肝臟合成三酰甘油,使極低密度脂蛋白產(chǎn)生增加,進一步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濃度,在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HVA與高血脂癥伴發(fā)。高三酰甘油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兩種異常脂蛋白血癥是HUA的主要表現(xiàn),而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與UA的相關性不明顯[8-10]。但本研究顯示,UA與血脂異常關系密切,主要表現(xiàn)為與總膽醇、高密度脂蛋白膽醇固密切相關,而與三酰甘油相關不明顯,與以上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可能因這些研究大多數(shù)為橫斷面研究,尚不能確定UA與這些代謝危險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
總之,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該組普查人群的血清UA水平較高,血清UA水平升高與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顯著相關,是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應引起大家的關注,及早進行生活方式和飲食結(jié)構(gòu)的干預,以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1] Kawai T,Ohishi M,Takeya Y,et al.Serum uriCacid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Hypertens Res,2012,35(11):1087 - 1092
[2] Mehrpour M,Khuzan M,Najimin,et al.Serum uriCacid level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Med J Islam Repub Iran,2012,26(2):66 -72
[3] 孔春明,孔林芝.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
[4]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4
[5]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1,3(6):54-109
[6] Lv Q,Meng XF,He FF,et al.High serum uriCacid and increased risk of type 2diabetes:a system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PLoS One,2013,8(2):e56864
[7] Leyva F,Anker S,Swan JW,et al.Coats AJ Serum uriCacid as an index of impaired oxidative metabolism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Heart,2009,18(5):858 -865
[8] 趙蘭江,趙冬,劉靜,等.血清尿酸水平和甘油三酯關系的人群研究[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5,44(9):664-667
[9] Kanbay M,Segal M,Afsar B,et al.The role of uriCaci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Heart,2013,99(11):759-766
[10] Kanellis J,Kang DH.UriCacid as a mediator of endothelia dsyfunction,inflammation,and vascular disease[J].Semin Nephrol,2005,25(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