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后宮中這么多女人,經(jīng)過排列組合,有多少臺戲誰也說不清。為了防止亂套,后宮女人等級森嚴,一般情況下都需要有個人進行統(tǒng)一管理。最有資格做這件事的人當然是皇后。
皇后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把皇帝牢牢拴在自己手里,一旦皇帝脫韁,她們就惶恐不安。她們怕自己失寵,怕冷不丁向她們飛來的暗箭。時間久了,她們的那顆善良鮮活的心就會逐漸變得堅硬和冷漠。無論是誰,只要是危及她們的地位,她們便會毫不猶豫地出手,絕不留情。
然而,由于皇后身份使然,她們又必須表現(xiàn)出矜持、豁達、高貴、莊重的形象,這種內(nèi)外的不同往往使得皇后備受煎熬。這種煎熬是火焰,如果不能燒死對手,就會燒死自己。
皇后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光靠打壓對手還遠遠不夠。如果自身沒有資本,哪怕天下的女人都死絕也很難從挑剔的皇帝那里得到真正的寵幸。
首先皇后的容貌對皇帝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后宮佳麗眾多,皇帝有很多選擇,如果皇帝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長得不入流的皇后身上,我們很難有底氣說這是正常的。因此,養(yǎng)顏打扮是皇后的必修課,這個道理不用多說。
皇后總有一天會年老色衰,色衰而愛弛,愛弛自然恩絕。一旦得不到皇帝的寵幸,覬覦皇后位子的人也就越多。按照這個規(guī)律,皇后就應(yīng)該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然而事實上又不是這樣,這就說明除了容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砝碼會在這場權(quán)力博弈中起到關(guān)鍵作用。這個砝碼就是看你是否生養(yǎng)了兒子,如果你的兒子還被立為太子,那么恭喜你,只要你的兒子好好的,就不會有人輕易敢打你的主意。此為“母以子貴”,皇后當完還有可能混個太后當當呢。
但“母以子貴”這事也需商榷,因為我國古代還有段時期流行“立子殺母”的習慣。也就是說兒子要當皇帝,必須先把他的母親給殺掉,以防止其干預(yù)政權(quán)。這事源于漢武帝,漢武帝臨死前怕重蹈呂后亂政覆轍,就以“母壯子弱”為借口,把太子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殺掉。北魏時期,當權(quán)者就把這個原本是特殊情況才發(fā)生的事情推而廣之:立子必殺其母。鑒于這項規(guī)定,宮中后妃們?nèi)枷M约荷氖桥畠?,估計這也是中國古代特定時期唯一一個重女輕男的地方。倘若有些后妃不幸生了兒子,她們也不愿自己的兒子被立為太子。文成帝時期有位寵妃李貴人,一不小心生了兒子,且被立為太子。李貴人知道后悲痛欲絕,邊哭邊給自己的親人寫信,托付后事,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樂極生悲呢。好在這項政策沒有被延續(xù)下來,到孝文帝時被廢止,否則真不知會有多少人親手掐死自己的兒子。
既然兒子可以作為制勝的法寶,估計很多皇后屋內(nèi)都擺有送子觀音的牌位。盡管如此,但還是有些皇后患有不孕不育癥,那時候沒有婦科醫(yī)院,她們不明原因,很著急,于是就開始想歪點子了。宋真宗時期,劉皇后因為一直無子,就把一個被皇帝臨幸過的宮女生下的兒子據(jù)為己有。而宮女攝于皇后淫威,只能忍氣吞聲。后來宮女的兒子當上皇帝,才得知自己的身世。這事廣為流傳,著名的“貍貓換太子”故事就是依此為藍本編排的。雖然真實性很讓人懷疑,但從人性弱點的角度來分析,還是能很好地反映出后宮爭寵的不擇手段與殘酷。
皇后有了容貌,有了兒子,只能保證她在后宮斗爭中占據(jù)相對優(yōu)勢,要想成為終極勝利者還需要有超人的智慧??梢哉f,不光是在后宮,在任何地方,智慧都是成功與否的最關(guān)鍵因素。?笪摘自《我來剝歷史的皮》